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1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a生产法b收入法c支出法(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增加值=∑(各部门总支出-各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劳动者报酬+∑各部门生产税净额+∑各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部门营业赢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出口) 居民消费计算方法:收支平衡法直接计算法2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付给国外的要素的+来自国外的要素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3投入产出统计 1)核心内容:编制投入产出表由供给表\使用表\产品部门表组成投入产出表第I象限核心充分结实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2)表的平衡关系总投入=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增加值合计-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合计3)直接消耗系aij=xiy/xj j对i的直接消耗4国民经济生产统计1)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分析无论用何种方法须要将各种现价分别通过价格指数缩减法将价格保持在基期水平上,然后再计算比率2)产业结构(用各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表示国民经济产业结构)3)最终使用结构为反映最终消费与资本形成的关系要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计算最终消费率和资本形成率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国内生产总值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4)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的国际比较:a汇率法(操作简单但不能很好的反映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差异)b 购买力平价法(资料难取得但可以很好的反映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差异)5收入分配统计 1)初次分配过程中的收入流量(以交换为基础)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产生于各种资产使用权的转让,它代表资产使用的报酬)2)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国外支付的要素收入 3)收入再分配统计(非交换式的收入分配)转移(单方面收支)分为经常性转移和资本转移:①经常性转移通常含:所得税、社会保险付款、社会补助、其他经常性转移②收入总量关系可支配收入总量=初次收入总量+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③从收入的使用来看,可支配收入是指最大可能用于消费指出的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总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国内各部门可支配收入之和=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再分配收入-对国外的再分配支出=国民消费+国民储蓄④应用资金流量表可以a结合收入分配过程分析收入的部门占有结构即分许每一部门获多少收入占总收入的多大百分比b针对可支配收入分析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关系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储蓄率=总储蓄/可支配收入⑤居民总收入=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总收入-所得税支付-社会保障支出-其他转移支出洛伦兹曲线:直观但难以确切的表示出分配的均等程度;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越不均等 0.2-0.6较为合理<0.2平均主义,降低生产效率>0.6严重不均社会问题6财政统计1)财政收入从管理渠道看,财政收入分为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筹集形式:无偿和有偿预算内收入总额是财政统计的基本指标反映国家预算集中的财政收入总量2)财政支出统计(按管理体制分为预算外支出、预算内支出)从支出的用途看: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在分组的基础上可计算各项比重,分析支出的构成3)财政的收支差率=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国家财力集中程度=财政收入总额/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经济关系分析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财政收入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7金融统计1)银行信贷统计存款总量统计常用指标①存款余额②存款余额变动额③存款收支发生额可计算存款平均余额指标贷款总量①贷款发放余额②贷款累计发放额③贷款平均余额④贷款累计回收额等信贷收支差额:货币净投放付差(贷差)信贷资金收入大于支出(借差)信贷资金平衡实质上就是货币流通量的供求平衡问题2)货币供应和流通 M0通货净额或现金 M1=M0+活期存款(狭义货币供应量)M2=M1+准货币(包括各种储蓄、定期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如证券客户保证金;较广义货币供应量)M3=M2+各类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种(广义货币)M0统计又称为市场货币供应量 3)期末市场货币流通量=期初市场货币流通量+本期现金投放总额-本期现金回笼总额现金归行次数=当期银行现金收入合计额/期内货币平均流通量现金归行天数=当期日历数/次数4)金融统计(不常见:同业拆借市场、存单市场①利率统计按内容分:政府债券利率、商业票据利率等;按借贷关系分: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按期限长短分:年利率、月利率等②债券股票统计债券、股票的发行价格、债券的交易价格、股票市价、股票成交量、股票价格指数③汇率统计指标:年平均汇率、时点平均汇率、汇率指数。

8贸易与价格统计目前统计制度是仅就转卖者反映贸易活动状况统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贸易量指标来反映商品时常的规模结构状况,同时在动态上通过贸易规模和结果的变化反映商品市场的景气状况1批零统计 1)商品购进(时期指标)未通过买卖而收入的商品,以及销货退回、商品溢余等不在购进之列从国内购进的商品以进货原价计算购进;进口商品则按到岸价格并折成人民币;农副产品按收购价款加购入环节交纳的税金算2)库存包括代其他单位购进尚未交付的不包括代购其他单位保管,所有权不属于本单位的库存对销售的保证天数=期末库存/本期日平均销售商品周转日期=本期平均商品库存/本期日平均销售2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现实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比如反映零售时常的景气状况和动态变化或者用来反映居民需求状况,还可以用来反映市场的结构状况3价格与价格指数统计 1)价格变动统计是价格统计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就是编制价格指数。

通过价格指数①反映相对基期而言各种商品价格的综合变化程度②作为价格缩减因子③测定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2)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计算运用加权算术平均法商品零售物价指数=∑(P1/P0)W/∑W W/∑W是权数即代表品所代表类别的零售额在总零售额中占的比重3)工业出厂价格指数计算单个产品的平均单价和价格指数对单个产品(所选产品)价格指数以算术平均法予以平均。

计算各数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所用权数是该产品所代表类别的销售额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研究价格变动测定通货膨胀及其影响的重要经济指标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权数每年一调,鲜果菜类一月一调5)国民经济综合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报告期现价GDP/报告期可比价GDP 6)分析应用在通行的通货膨胀统计和分析中一般将1-3%年度物价上涨率称为爬行的通货膨胀,3-6%或3-10%称为温和通货膨胀反映总体物价水平最理想的是国民经济综合物价指数(面广),其次是消费物价指数(时效性)9对外经济统计对外经济包括个体贸易、服务贸易、收入分配、投资和金融1对外贸易统计1)对外贸易统计分两种记录制度①总贸易纪录制(以国界为统计边界,以买卖为主的身份出现)②专门贸易纪录制(以海关关境为界,以生产者、消费者的身份)我国用后者2)两种价:离岸价和到岸价(以本国口岸为标准来确定价格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统计按两种货币:人民币和美元)3)海关统计是官方统计,采用专门贸易记录制,对象并非仅指商业性交易的货物,还包括援助、捐赠等货物,标准以进出海关关境为依据,指标是进、出口数量指标,进、出口价值指标包括:货物出口总额、货物进口总额、货物进出口总额、货物进出口差额(顺差、逆差)4)货物进出口状况好坏表现在总规模大小及总体平衡上还包括外贸结构状况反映结构状况分组统计第一按商品分类0-9十类前5类初级产品后5类工业制成品,第二按国别分组即对进口按来源国、对出口按去向国进行分别统计标准一按贸易国别确定(按贸易对象国别进行分组,进口按商品购自国,出口按商品售予国)标准二按原产国和最终目的国(几个国家加工制造的进口货物以最后一个对货物进行经济上可视为实质性加工的国家为原产国,最终目的国指出口货物已知的消费、使用或进一步加工制造的国家)标准三按贸易方式分类 5)对外服务贸易统计: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等经济技术合作统计,国际旅游统计,对外运输统计等2利用外资及外债统计1)利用外资状况统计①当年利用外资规模的统计其指标:利用外资项目数和利用外资总额(两个角度:签定利用外资协议合同、实际利用外资)②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状况统计2)外债统计总量指标及关系:期末外债总额=期初外债总额+当期形成外债总额-当年实际偿还外债总额3国际收支统计:①货物和服务贸易、收入分配、资本流动以及各种转移②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基本记帐规则:贷方记录各种收入,接防记录各种支出贷方包括货物和服务的进口、对国外支付收益、对外提供无偿援助、对外金融负债的增加和对外金融资产的减少借方相反③平衡表内容三部分:a经常帐户(货物和服务、收益和经常性转移)b资本和金融项目(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c储备资产(外汇货币黄金特别提取权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还有“净误差和遗漏”10国民资产负债统计A国民资产负债统计的对象按所有权原则确定的一国所拥有的经济资产。

经济资产符合条件的实体:①所有权已经确定能对其实施管理和控制②通过使用和持有可以在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获得经济收益B非金融资产统计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其他资产1)固定资产统计(长期存在、反复使用、价值高)①各类房屋和其他建筑物②机器设备③种畜、役畜、果园多年生经济林木等培育资产(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和纯军事目的的耐用品不包括在内)统计时原则上按核算点的当期市场价格采用“永续盘存法”2)存货统计①各生产单位的材料储备②加工过程中的在制品、半成品③成品存货④批零存货⑤国家的物资储备包括战略物资等3)其他非金融资产:贵重物品、符合条件的自然资源、历史古迹C金融资产与负债 1)金融资产:货币、黄金、特别提取权、各种金融债权、股票和产权 2)分为三部分:①国内金融资产和负债(又包括通货、存款、贷款、股票和其他产权、股票以外的证券、保险准备金和其他共7类)②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③储备资产D 国民资产负债及其应用分析 1)关系式: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负债=非金融资产+金融净资产国民财产=国内各部门资产负债差额之和=国内非金融资产合计+对外持有金融净资产2)应用分析:a可以进行资产负债的结构分析b利用不同年份的资料可分析动态变化c与其他统计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在更广意义上开展分析11自然资源与环境统计拥有多少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存量主要进行实物量统计,自然资源统计一般分为资产性资源和非资产性资源A土地资源①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利用开发以提高国民生活福利水平及生存能力的内陆土地及相关地表水和滩涂的总称②特性:面积有限、不可再生、位置固定③按经济用途分组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和乡村居住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以及未利用土地④土地开发利用两方面指标:a反映开发利用程度b反映土地生产率的指标垦殖率(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可耕地利用率=耕地面积/可耕地面积耕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耕地面积B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总量一般用森林面积和林木储积量表示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C矿产资源 1)一般区分为金属矿产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具体包括:黑色、有色、贵金属、稀有、分散及放射性资产、燃料资源以及非金属矿产最大特性:不可再生性2)矿产资源总量一般用矿产储量衡量分A级已完全探明B没有依据并经过一定勘探C初步勘探已经了解D初级勘探可作远景规划(ABC 工业储量D远景储量)D水资源统计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重复计算量对水资源利用量进行统计:1)用水量指标2)用水消耗量指标,还能重复进入循环系统3)全部用水量指标对生产用水而言主要计算用水系数对生活用水而言则是人均生活用水量E环境与环境保护四类指标:环境压力指标、环境影响指标、环境反应指标、总量和背景指标12人口与就业统计 A人口数量统计及分析1)现有人口=常住人口+临时居留的外来人口数-临时外出的常住人口数2)统计一地区的时点人口数可以运用的方法:①人口普查②利用人口变动的平衡关系来推算期末时点人口数,期末人口数=期初人口数+(本期内出生人数-(本期内死亡人数)+(本期内迁入人数-本期内迁出人数)③抽样调查3)获取平均人口采用简单平均方法和序时平均方法:a=(期初+期末)/2 b=(Po/2+P1+…Pn/2)/n B人口社会构成统计及分析1)人口自然构成主要指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最常用的人口年龄构成统计是老年(65岁以上)、壮年(15-64岁)、少儿(0-14岁)人口构成,老年人口组和少儿人口组合成被抚养人口组,壮年人口组称为劳动适龄人口组2)人口性别构成指标有两种:一是性别构成指标(指男或女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二是性比例又叫性别比,通常计算与100名女性人口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3)人口社会构成统计常用分组包括人口的职业、民族、所处的阶层、文化教育状况等文盲率=15岁以上文盲人数/15岁以上人口数*100% 4)人口经济构成按经济地位分人口城镇(乡村)构成=城镇(乡村)人口数/人口总数*100% 人口密度=某地区人口数/该地区土地面积C人口变动统计及分析 1)因死亡出生的变动称为人口自然变动因迁入迁出称为人口机械变动2)人口自然增长率=(当年人口自然增长量/年平均总人口数)*1000℅o=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3)人口总变动人口增长量=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机械增长量=(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迁入-迁出)年人口增长率=(当年人口净变化量/年人均总人口数)*1000℅o=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净迁入率 4劳动力及就业统计经济活动人口指在一年年龄之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是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