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思想启蒙价值
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洋务运动的思想启蒙对当时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甚至可以说是推动的作用。
众所周知,洋务运动是在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发生的。
英法帝国的狂妄侵略,使得一批清朝亲贵大受刺激;加上太平军的长期革命,使得一批汉人督抚深受震撼。
看守传统中国的正是日益腐败、官商勾结的清王朝,它对西方的文明进步熟视无睹,却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固步自封。
处在新旧交替中的领导阶级——洋务派,知道西洋枪炮确实不是中国所能相提并论的,因此,才有了历史上的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思想主张主要是“自强求富”。
其中心思想是引进西方技术,求富求强,“中体西用”。
其目的和方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分为两期:第一期是从1860年到1884年中法战争为止,主要在求国强,具体是兴建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海军;第二期是从1884年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为止,主要在求国富,具体是兴建近代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还围绕着这些兴办了近代的教育,引进了近代自然学科,创办了同文馆。
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相对于固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顽固派来说,更能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列强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所带来的全面危机。
在顽固派还在为自己的所谓的“儒家思想”而沾沾自喜时,洋务派已经知道西方思想的进步与优越性;在面对西方文化强烈冲击时“儒家思想”已经节节败退、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洋务派已经知道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待新问题,而是应该用发展的观点、包容的态度看问题;在顽固派还在用盲目乐观和骄傲看待民族危机时,洋务派已经知道不能死抱着过去的那一套天朝大国、道德之国的思想不放,而是应该发奋图强,正视自己不如人的地方,积极变革,寻求救国之道;不能一味地受传统学术的束缚,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实和迫在眉睫的危机,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洋务派的破旧立新与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顽固派的裹足不前和顽固势力,成为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标或基本指导思想是“自强”和“求富”。
为此,首先,要想西方学习,具体学习的就是西方的练兵、制器之法;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中体西用”的原则。
洋务派知道向西方学习,也知道学习什么,但是他们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那就是学习的目的。
洋务派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维护清朝岌岌可危的君主专制。
而且,洋务派学习的仅仅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当时,还必须在保持儒家文化纲常名教、圣学圣道的根本地位的前提下向西方学习。
而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精髓的学习,则是学一点皮毛,根本就没有全面系统地了解和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虽然洋务派创办了同文馆,但是碍于顽固派的反对,报考者寥寥无几,就算有报考者,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学习的。
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改变当时中国的现状、彻底解决中国的民族危机吗?
直至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全面失败,宣告中国自强求富运动也全面失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固然有西方列强的侵略,但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归因于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君主专制。
但是,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还是具有积极的影响的。
洋务运动的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飞跃。
洋务运动的思想启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中国近代由技术层面向制度层面、再由技术层面向思想文化层面变革的过程中,洋务运动的思想文化及其随之而来的洋务思想的传播,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中西问题,而且是对国人的政治思维、政治观点进行了虽说是初步的、却又是至关重要的启蒙。
洋务运动对于旧思想和旧体制的思想风暴,使得一些仁人志士在中国以后的发展道路中,不断革新。
洋务运动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产生了推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