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1.《苏报案》性质:是清王朝勾结帝国主义势力迫害革命报刊和报人的事件。
P97—P99起因:1903年5月,陈范聘请章士钊、章太炎为主笔和撰稿人,发表了许多鼓吹反清的言论,其中以关于邹容“革命军”宣传以及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影响最大。
这些文章的发表,引起了清政府的仇恨。
经过,结果:1903.7,清政府以《苏报》刊载了反清文章和章太炎、邹容抵毁清政府为由通过上海租界捕房逮捕了苏报的一些负责人,主编章士钊等事先逃走,章太炎等人被捕,邹容自行投案,苏报馆被查封,经过十个月的审讯,租界当局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意义:这件轰动一时的案件,通过传媒的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让更多的中国人懂得了中国必须革命的道理,从而大涨了革命者的志气,大灭了清政府的威风。
2.《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P106性质:是辛亥革命前夕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大论战。
一次引导革命群众从改良主义迷雾中醒悟过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内容: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简单地说是革命,还是保皇?这是论战的中心。
2.是实行民主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要不要平均地权。
经过、结果:《论战》在1905年至1907年间达到高潮,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民报》方面参战的主要有汪精卫、胡汉民、章太炎等,《新民丛报》方面披挂上阵的主要是梁启超,梁启超尽管威风不减,无奈大方向错了,终于改变不了被动,失败的局面。
1907年11月,江河日下的《新民丛报》宣告停刊,论战终以革命派取得显赫胜利,改良派惨遭失败而结束。
意义:首先,革命派击退了保皇派的进攻,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其次,培养和锻炼了革命骨干,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再次,革命派通过论战,扩大了舆论阵地。
3.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P154—P155性质:是“五四”运动前后,报刊上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右翼”思想的论战。
过程、结果:1919年7月2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以“反对空谈”为名,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行社会革命。
面对胡适的挑战,李大钊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1920年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由经济上解释近代中国思想变动的原因》一文,针锋相对地表明了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决心。
结果:1919年12月,《新青年》刊出《本志宣言》,确定了《新青年》宣传社会主义的方向,“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意义:这场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4.上海各界抵制《诚言》的斗争 P187在五运动中,上海的一些大报,如《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时报》等,在运动开始时态消极,有些报道轻描淡写,甚至拒绝刊登进一步团体的宣言和声明,却发表了不少主张妥协的言论《申报》和《新闻报》居然刊登帝国主义的宣传品《诚言》激起上海新闻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公愤。
《诚言》是上海工部局出版处编印的种美似传单的宣传品,是帝国主义造谣惑众的一种出版物。
这一严重事件,立即引起上海人民的极大愤慨,上海学生联合会立即取消该会在两报所登广告,通电全国以激烈手段对付两报,并在租界以外地区扣留这两家报纸。
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两报不得不承认错误,在报上刊登启事向全国人民道歉,并刊登辟《诚言》的广告一则,印发《诚言是英国人的谣言》的传单20万份。
这场斗争就这样以胜利而告终。
5.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1944年6月9日,由中、美、英、苏等国记者组成的21人参观团抵达延安,对解放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访问,此后,国内外报刊纷纷刊发各记者访问延安见闻,重庆《新民报》主笔,赵超构回重庆后,立即写了一系列延安通讯在该报发表,比较真实地介绍了延安的情况,后来出版通讯集《延安一月》发生数万册。
这批访问报道,使全国和世界人民了解到了延安的真实情况,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6.《新华日报》与《大公报》论国事1945年11月20日,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质中共》,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社评以“要政争不要兵争”、“只有国家有兵,人民不得有兵”,为由要求共产党支出军队。
次日,《新华时报》发表反驳社论《与大公报论国是》,这就揭露了蒋介石妄图打内战的阴谋和《大公报》对国民党“小骂大帮忙”的反动立场。
1946年4月又开始附和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攻势,国共两党军队展开了长春争夺战,4月16日,上海《大公报》发表《可耻的长春之战》的社评,指责东北民主联军在进攻中“常常是以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
4月18日,《新华日报》发表《可耻的大公报社论》针锋相对予以痛斥。
《新华日报》还以《人民皆曰可耻》为题发表群众来信,批驳《大公报》的反共言论。
名词解释六、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1915)(一)《新青年》的创办及其贡献(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由旧民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期,以报刊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贯串这时期新闻史的一条主干线)《新青年》是五四运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民主主义刊物,它的创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内忧外患,政治上袁统治,军阀专政。
思想上操纵舆论,提倡旧文化,复古,阻碍人民觉醒。
帝压迫下,曾追随辛亥革命部分资、小资知识分子认为要实现民主共和政治,须从思想启蒙着手,开展“改造国民性”思想运动,用资民主思代封思,唤起民众)。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刊物。
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月刊。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本名。
1917初迁北京出版。
主编陈独秀,曾参加编辑和主撰稿有钱玄同、李大钊、高一、沈严默、鲁迅等。
早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鬼神邪说;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俄十月革命发生后曾积极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后迁回上海,并自1920年9月八卷始,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报,后改为季刊,成为党中央的理论机关刊物,迁广州出版。
1925年7月停刊。
其间曾休刊。
)《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
它创办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企图复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未能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
它创办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首先要开展一个宣传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这是当时《新青年》宣传的主要内容,也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青年》的编辑成员和撰稿人主要在以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有后来明显地站在右翼立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胡适,也有后来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等。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序幕,《尝试集》第一本白话诗集,“白话圣人”)、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
鲁迅卓越的“随感录”杂文、论文和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新青年》上第一次笔名)等的发表。
陈独秀、易白沙、吴虞等批评孔子、打倒孔家店的文章(对解放人思,唤起对民族命运关心,为新文化彻底胜利至关重要作用)。
《新青年》的宣传有力地打击了封建思想,并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后来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李大钊、陈独秀先后在《新青年》上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李大钊著名论文《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发表。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新》创办来突出宣传马的创举)、劳动节纪念专号(陈,宣传马与工运结合的里程碑,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新的结合点”)的编辑出版。
这些使《新青年》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这种因素不断增长,使《新青年》向无产阶级刊物发展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革命报刊1、工人报刊的新发展(1921)(中共成立后,重视工运,专门成立~领导这方面工作,掀起工运第一次高潮)首先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及其各地支部创办的工人报刊。
主要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劳动周刊》(上海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1921年8月,共41期)及后期的(书记处迁)北京《工人周刊》(“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1924改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刊物)。
各地支部的机关报有如:《山东劳动周刊》、武汉《劳动周报》等。
还有各地工会组织创办的报刊,如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的《真报》(京汉铁路全线罢工中,发挥工人喉舌作用。
“二七”惨案后,工运低潮,编辑施祥)、京汉铁路总工会的《京汉铁路日刊》等。
这些工人报刊在我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把工人争取政治经济权利的斗争同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结合起来。
从理论上解释和论证工运意义和必要性,使工运从经济斗争提高到反帝军阀政治高度,有明确政治目标,同五四时的工人报不同)。
2、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的创办(1922)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的创办(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周报,二大,16开,1927年5月迁武汉,7月停刊,共201期)。
主编蔡和森。
党的许多领导人为它撰稿。
它大力宣传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打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和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帮人认清帝侵嘴脸,号召反帝;揭军阀丧权辱国,激仇恨;宣统一战线,推动国共合作;批各种错误思,帮人认清路,推动运动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还另创办了两个机关刊物:《前锋》和《新青年》季刊。
前者着重政治经济问题的专门研究,后者着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宣传。
这些机关报刊都曾受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但成绩还是主要的。
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刊物的创办(1922-1923)青年团最早的一批刊物是由地方团组织创办的。
北京的《先驱》(出版时间最长,也是唯一由地方团刊转为中央团刊的),后成为团中央的机关报。
还有青年团旅欧支部在巴黎创办的《少年》等。
周恩来曾指导《少年》的出版并为之撰稿。
(青年团二大后)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的创办。
该刊最重要、最闻名的两位主编恽代英、萧楚女。
1)他们结合青年的实际问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青年,(引导走上革命道路),是广大青年读者的良师益友。
2)《中国青年》对毒害青年的各种思想派别积极开展斗争,如反对“醒狮”派(国家主义的《醒狮》周报盗用五四“内除国贼,外抗强敌”,反对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为帝、封统治中国辩解)、反对“东方文化”派的斗争等。
它还在反对违背党的正确路线的思想斗争中表现出较高的政治水平。
它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杰出的刊物之一(在舆论上积极支持北伐)。
(文风是热情加说理)(3)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人物,名词解释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