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奇峰简介
高奇峰(1889 -1933),广东番禺(今广州)人。
幼年多斋,因家境贫寒,曾寄食于他人之家为小役,至其兄高剑父振兴家道方挈之归。
17岁时,随兄赴日本留学,21岁学成归粤,作品初露于社会。
民国初年由广东省政府资助,与兄剑父同至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及审美书馆。
后剑父随孙中山奔走国事,审美书馆馆务由奇峰担任。
1918年受广东工业学校之聘任职于该校美术制版科,同时自设美学馆于广州,开馆课徒。
后因染肺疾,迁居珠江之滨天风楼,杜门作画以自娱。
1933年被中央政府任命为赴德国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专使,在赴南京途中之上海病逝。
与高剑父、陈树人被称为“二高一陈”、“岭南三杰”、为岭南派创始之人之一。
出版有《三高遗作合集》等。
高氏擅画花鸟走兽,亦能山水、人物,用笔能粗能细,能工能写。
其工者用笔细致入微,写者则水墨淋漓,笔力豪放。
尤擅画雄狮猛禽。
程璋简介
程璋(1869—1936年),安徽休宁人。
后移居江苏泰兴。
由于他酷爱绘画,便常利用工作余暇,涂抹点染,临摹古画。
不足一年,便画艺大进。
他父亲去世后,程璋便把一千数百元的遗产,全部用来购买日本出版的博物图册,历尽数年,孜孜不倦,潜心研习博物学。
学有所成后,他便辞去典铺的职务,开始从事教育工作。
他曾任常州粹化学校的国画及博
物教员。
后到上海与宋教仁、于右任等人执教中国公学。
又应聘掌教苏州的草桥学舍及北京清华大学。
二十世纪初由京返沪,作了海上寓公。
在上海期间参加了“海上题襟馆”、“豫园书画善会”、“宛米山房书画会”(程璋曾任会长)等美术团体,同当时海上画派的吴昌硕、王一亭、哈少甫、黄山寿、陆廉夫、赵叔孺、贺天健、赵子云、江仲山、商笙伯、曾农髯、吴待秋等一大批著名的书画家,博古论今,研习书画,共同推动了海派绘画艺术的发展,1936年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享年68岁。
程璋是一位全才的画家。
他不论花卉、翎毛、走兽、山水、人物,皆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尤以花卉、鸟兽最精。
他博采众长,广泛地研习古今各流派的绘画特点,传统绘画功力深厚,技法精严。
同时又熟谙透视原理,精通博物学。
在绘画中又能参揉西画的技法。
因此,他所描绘的物像工致细腻,形象生动传神,色彩秾丽,构图别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能风行于当时的正统画派之外,在近代画坛上独树一帜。
程璋的绘画作品颇受世人的喜爱,他的绘画作品构图严谨,技法精湛,行笔流畅。
他的花鸟画中蕴含着恽南田的笔墨韵味.兼工带写.用笔圆润,敷色典雅,形象生动而不呆板,颇具神韵。
他的走兽画造型准确.比例协调.注重写生,将西画的技法巧妙地运用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利用光线的
明暗、色彩的浓淡来表现动物的骨骼感和肌肉感,这些都通过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表现出来。
程璋的艺术成就非常值得注目。
他不但广博地吸收历代传统的绘画技法,而且还大胆地借鉴西画中的解剖学及透视学原理,融西洋画理于传统笔墨之中而不着迹象,是近代能揉合中西艺术成就杰出的画家。
当时的社会名流许超对程璋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墨经堂》刊行的《程瑶笙画册》的序文中写道:“吾国以丹青驰誉者,唐以前无论矣,若宋若元若明若清,或长山水,或长人物,或长翎毛花卉,一时之精研画学者,代有名流,顾专攻一艺者有之.兼擅众长者几未之有,有之则当自休宁程先生生始。
先生名璋,号瑶笙,性恬淡,平居以画自娱,其为画也,参物理,研构造,迥异凡手。
故其画山水也,层峦叠嶂,气象万千。
其画仕女也,纸上真真,呼之欲出。
其画花卉也,生香活色,妙造自然。
其画动物也,无不毕肖其状,技至此,可谓神矣”。
程璋绘画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不为(四王正统画派)窠臼所囿,敢于吸收西画中的优秀技法,将中西绘画艺术融为一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冲破了“四王”之末流传派因循守旧、墨守成视画风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在近代画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正如郑逸梅先生所讲:“即就艺术而论,也足以和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并列”。
吴观岱简介
吴观岱(1862—1929),无锡人,少时家穷,为了生计,父亲送他去一家酱园店当学徒。
他很不乐意,学了没多长时间,就偷偷地溜走了。
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一怒之下将他赶出了家门。
后来,一位好心的姓顾的人家收留了他,先劝他听从父意去当学徒,他执意不肯,后给他几张国画叫他临摹,他高兴极了,将几张国画临摹得惟妙惟肖。
姓顾的认为他绘画很有天才,遂与他父亲联系。
父亲却因为家境贫困不同意他去学画。
后经叔父从中调解,学费由叔父承担,父亲才勉强答应。
吴观岱便从无锡画师潘锦学画。
吴观岱善绘仕女,所绘人像能得其神韵。
无锡人家凡有丧事,往往要请他为死者画像。
一次,无锡有一位姓蔡的钱庄经理找到吴观岱,要他绘一幅大型人物画。
他一挥而就,画得栩栩如生。
钱庄开张那天,吸引了很多人观看,都夸吴观岱画得好。
当时,无锡的名士廉泉 南湖看后也十分惊奇,觉得吴观岱是个人才,便邀他到家作客。
交谈以后,廉泉对他说:“你如果跟我去北京,不愁全家生活,一切车费吃住,全由我负担。
”
吴观岱随廉泉来到北京后,住在廉泉家里,颇受器重。
廉泉收藏的明清画家作品十分丰富,名迹甚多,吴观岱日夕临摹,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深得廉泉的赏识。
廉泉拿出他所藏的历代名画,供他学习。
从此,吴观岱画风大变。
当时画坛多重“四王”和吴恽而鄙视石涛和八大山人,廉泉却独具慧眼,尽力搜集石涛作品。
吴观岱对石涛也推崇备至,竭力吸收石涛画技。
他在京师仿石涛之作,无论用墨落款,神韵莫不逼似,有“石涛再世”之称,故而,吴观岱成为近代史上提倡石涛画的先驱。
后来,吴观岱专攻山水,很快形成了博大雄健的画风。
当时,廉泉还为他在清政府“如意馆”谋得一职,画技日益进步。
光绪三十二年 1906,廉泉在上海创办我国近代第一家出版机构——文明书局。
吴观岱为了感谢廉泉的提携,尽心尽力地帮助廉泉做了大量工作。
直到北伐胜利后,文明书局因遭大火烧毁,吴观岱只得回到自己家乡——无锡。
吴观岱回到无锡后,名声大振,求画者纷至沓来,人们尊称他为“江南老画师”。
他的绘画,都以“江南布衣”具名。
1929年,吴观岱不幸在一次宴会上突然发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67岁。
蓝瑛简介
蓝瑛绘画对明末清初影响很大,被后人称为“武林派”。
画史上称之为“后浙派”。
但实际上他的画风与戴进等不同,不能完全附属于“浙派”之后。
蓝瑛字田叔,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
蓝瑛一生以绘画为职业,曾漫游南北,饱览名胜,眼界开阔,因而不断丰富了创作内容。
明末同时和稍后的如陈洪绶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画家,也都受他的影响。
蓝瑛擅长山水、花卉、兰石,师法宋元名家,早年主要得力于黄公望,作品清简秀润,韩昴在《图绘宝鉴续纂》中说他:“画从黄子久(即黄公望),入门而醒悟。
”中年自立门庭,上窥晋、唐、两宋,遍摹元代诸家笔法,集取优长,由此入门,始能各极变化。
不但取法郭熙、李唐及马、夏,而且对二米、云山也精心研究过。
对黄公望的画悉心尤力。
当代前辈沈周的画也热心师效。
加之漫游南北涉猎既广,眼界自宽,故落笔纵横奇古,风格秀润。
他的画风是从多方面变代出来的。
晚年作品渐趋苍劲疏宕。
画风又有多种面貌,有些作品笔墨含蓄隽雅,有些作品青绿重设色,画法工细,色调浓丽,愈老而愈工。
晚年他的笔法益苍劲,颇类沈周。
他兼工人物、花鸟、兰竹、俱得古人三昧。
他虽力追古法,但能融会贯通,自成风范,对以后的明末清初绘画影响很大。
蓝瑛绘画特点较明显的是用笔有顿挫,以疏秀苍劲取胜。
善写秋景。
在作品的题款中,常署仿某家之作,如“仿张僧繇”、“法荆浩”、“仿李成”、“用云法”等,实则所画都是他自己的面目。
他的画法有两种,一种作钩勒浅绛法。
另一种作没骨法,设色鲜艳突目,所画红树、青山、白云,运用石青、石绿、朱砂、赭石、铅粉诸色,点染别致,是晚明时期
富有变化的山水作品。
蓝瑛享世89岁高龄,并且是一个勤奋的画家,流传下来作品亦较多。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66幅真品,如《华岳秋高图》,是画家67岁时所作,构图奇伟、落笔纵横、飞瀑响泉、老树苍山。
画中劲松常青,二高士观瀑听泉,怡然自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如《秋壑霜林图》、《江皋话古图》等代表他各个时期不同风貌的多幅精品。
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有他早中期所作的《山水》册、《曹册图》卷等。
蓝瑛为一代大家,作品价格较高,而且作品丰富,几乎每年的重要拍卖会都有作品出现。
早在1987年纽约佳士得公司举行的“中国重要古画拍卖会”上,蓝瑛的作品就达到3575万美元的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