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一、名词解释1、布朗热危机发生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当时共和国的威胁并不是直接来自君主主义者,而是来自共和主义者的布朗热。
布朗热在1886年1月被任命为陆军大臣,他要求收复阿尔萨斯、洛林,燃起对德国复仇的沙文主义狂热,获得激进派的支持,并试图实行军事独裁。
在之后他利用群众对共和派政府的不满,离开军队,投身政界,全国掀起崇拜布朗热浪潮。
在选举中,布朗热以绝对多数票取胜,随后他的支持者发动政变,但他并没有参与。
后来新成立的共和国政府决定以叛国罪逮捕他,布朗热逃亡比利时,1891年布朗热自杀。
2、英国工党英国工党,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
英国左翼政党。
1900年2月27日建立于伦敦,称“工人代表委员会”,1906年称工党,宗旨是在议会里实现独立的劳工代表权。
工党于1918年通过《工党与新社会制度》的纲领和新党章,将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社会化列为自己的目标,并开始吸收个人党员。
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
工党在二战后推行温和的改革政策。
推行国有化,主张建立福利型国家。
工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代表大会组织,简称年会。
3、凡尔赛和约又称《凡尔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对同盟国的和约,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协约国和同盟国经过巴黎和会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中国因巴黎和会对于中日青岛问题无法解决,进而爆发五四运动,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
美国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也未签凡尔赛条约。
和约主要内容是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国支付大量赔款;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凡尔赛和约的签署最终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但也在德国人心负仇恨,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二、列举题1、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著名人物大久保利通,萨摩藩武士,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政治家,号称东洋的俾斯麦。
为了改革翻云覆雨,铁血无情,不论敌友,挡在他前进道路上的只能是灰飞烟灭。
他最后被民权志士刺杀身亡,但也成就了明治维新的成功。
西乡隆盛,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西乡隆盛前期一直从事于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成功后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因坚持征韩论遭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后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兵败而死。
木户孝允,本名桂小五郎,长州藩出身。
在尊攘、讨幕运动中起领导作用,维新后参加起草《五条誓约》,是政府的核心人物,推进奉还版籍、废藩置县,与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一起被称为“明治维新三杰”。
伊藤博文,长州人。
日本近代政治家、明治九元老之一。
他还是日本第一个内阁总理大臣、枢密院议长、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
伊藤博文的不朽功业是建立了一种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使日本人能够有秩序的进行政治和平演变,民众得到日益扩大的参政机会。
其东亚政策的核心放在朝鲜上。
山县有朋,日本军事家,政治家。
长州藩中间出身,早年参加“尊王攘夷”活动。
历任陆军卿、参军、参谋本部长、内务大臣、农商大臣和内阁总理大臣(首相)。
1909年伊藤博文死后,成为日本最有权势的元老,在日本军队和政府中势力庞大,是日本陆军之父,开启了长州藩军人控制陆军的时代。
对内阁的交替和重大内政外交问题都有重要影响。
2、一战二战期间著名战役马恩河战役: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又名马恩河奇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
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或称雷姆斯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发生于1918年7月15日至8月6日的战役,是西方战线中德军最后一次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战役。
因为由法国军队领导的联盟军队反击,制服了德军,而德军遭受严重的伤亡。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
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
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1916年6月24日到11月18日间,英、法两国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
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
英国采用的是“马克l型坦克”。
因此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
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一场著名的“闪电战”。
波兰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德意志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但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
此次撤离,意味着西欧落入法西斯势力之手。
斯大林格勒战役也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第三帝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其战略上的胜利超出了由英美领导下的诺曼底登陆。
此战后苏联开始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
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
3、二十世纪上半叶苏联与他国签订的条约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它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拉巴洛条约是于1922年4月16日由德国魏玛政府与俄罗斯苏维埃在意大利利古里亚省拉巴洛签署的条约。
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
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
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英法等国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必然结果,条约的签署为苏联争取了更多时间备战,但也使波兰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苏日中立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日本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在战争中相互保证中立的条约。
又称日苏中立条约、苏日互不侵犯条约、日苏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是苏日两大帝国主义的分赃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雅尔塔会议(又称克里木会议)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间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秘密首脑会议。
会后签订了《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瓜分了战后远东势力范围。
三、简答题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措施,成效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社会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
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革命。
背景:1)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2)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4)外部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5)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6)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社会矛盾,推动农奴制改革目的:挽救统治危机,被迫的、被动的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缓和矛盾,维护沙皇专制统治性质:1861年的改革是农奴主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酝酿:1、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2、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3、成立各级专门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具体措施: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享有公民权利,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2、经济上: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多少、肥瘠由地主决定;农民必须付高额赎金赎买份地,而且在赎金付清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老役,交代役金;3、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影响:(1)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2)在农业方面,农民的分化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农村和市场的联系也日益频繁,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在工业方面,资本主义也同样得到了迅速发展。
(4)随着资本主义在工农业中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铁路的修建也迅速增长。
(5)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俄国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走上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了继英法美之后的一大工业强国.。
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局限性:1、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彻底]2、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掠夺性]3、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数量少、贫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维持生计,只得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