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革命前的英国(重点)(一)近代以前英国的社会状况:——特有前提。
1、经济领域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2、政治领域有利于反对封建制度:(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社会经济基础1、圈地运动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2、工商业的发展对封建制度有很大的瓦解作用(三)经济变动下的阶级结构的变化:——阶级基础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平民(四)清教运动的发展:——思想基础(五)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直接因素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议会反专制统治的斗争。
(1)、詹姆士父子的专制统治(2)、议会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权利情愿书》2、英国革命的爆发:(1)苏格兰反英起义成为英国革命的导火索。
(1637)(2)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革命的开始:(1640)二、革命的过程第一时期——是革命战争时期(1640-1660)(一)革命的开始——长期国会召开及初期活动:议会斗争(1640-1642)(二)第一次内战(1642-1646)(三)两次内战间隙阶段(1646-1648)一)长期国会改造国家的政策(政治、经济、宗教)二)两次内战之间革命阵营内部的政治斗争(1646—1648 年)(四)第二次内战阶段(1648-1649)(五)共和国政府时期(1649-1653)(革命最高峰)1、对内政策、2、对外政策:侵略扩张(六)、护国政府时期(1653-1660)(护国主军事独裁统治)第二时期——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1、复辟的原因2、复辟王朝的统治第三时期——是光荣革命时期(1688-1689)(一)詹姆斯二世的反动统治及影响(二)“光荣革命”(1688)(三)《权利法案》(1689)(意义)(四)君主立宪制(评价)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重点)1、摧毁了英国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在英国后来资本主义海外扩张中的霸权基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世界史上资产阶级代替封建统治的新时代,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对于欧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北美殖民地珍爱权利与自由的特性(1)管理机构的多重性与政治结构的制约性(社会政治特点)(2)殖民地的民主因素3、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衍生了民族自觉民族形成的四个要素: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共同语言、共同文化4、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民族独立意识的增强5、殖民地与宗主国矛盾的激化:直接导致战争的爆发(1)英国对美殖民地的定位(政治、经济)(2)1763年前的政策与效果(有政策无执行)(3)1763年后的政策与矛盾的激化二、革命的过程(一)从独立战争爆发到《独立宣言》的发表——态度转变1、莱克星顿枪声:独立战争爆发(1775)2、第二届大陆会议:武力行动希望和解(独立徘徊)(1775.5.10.费城)3、《独立宣言》的发表:宣布独立(宣布独立的原因、发表、意义)(1776)(二)艰苦的斗争——战争的进程1、斗争的形势分析(人力物力、军事力量;美国取胜的原因)2、战争的进程(1)第一阶段战况及战争的转折点(莱克星顿枪声(1775.4.19)——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底))(2)第二阶段战况(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底)——约克镇大捷(1781.10.19))(三)问题的解决与结果三、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与意义1、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2、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重点)(1)从性质来说,它不但是一次民族解放的战争,而且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2)从民族解放(独立)战争的角度看:北美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推翻了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体系;改变了世界格局。
(3)从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看:美国独立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束缚,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给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以极大的推动,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信号,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四、《联邦宪法》(1787年)(一)制定原因1、《邦联条例》的弊端 :2、谢斯起义的促成(二)联邦宪法1、宪法制定过程与主要问题的妥协联邦派——州权派、大州——小州、南方——北方2、宪法内容3、《1787年宪法》的评价(1)宪法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于防止专制和稳定政局起到重要作用。
(3)对欧洲各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资产阶级政权的建设和宪法的制定,都有着(一)美国独立战争留下的两种不同经济制度——潜在原因(二)领土扩张与西进运动带来的经济发展——主要原因1、领土扩张与西进运动2、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经济)(三)两种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根本原因1、劳动力问题。
2、国内市场问题。
3、关税问题。
4、西部土地与南北双方(焦点)(1)双方(在西部土地与经济制度上的)对抗与原因(2)对抗的发展过程①《密苏里妥协案》②《1850年妥协案》③《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与“堪萨斯内战”(四)奴隶制的政治危机——直接原因1、废奴运动与布朗起义(下层民众的不满)2、共和党的崛起与林肯的当选(上层的反对)①共和党的崛起②林肯的当选(战争导火线)二、内战进程(一)内战的第一阶段(1861——1862)1、形势比较(人力、物力、道义)2、第一阶段的战况:南方得势,北方失利3、第一阶段失利原因4、不解放黑奴的原因5、形势变化与要求——采取有力措施6、林肯政府的新措施(二)内战第二阶段(1863—1865 年)1、葛底斯堡会战——转折(1863.7.1——1863.7.3)2、进攻——走向胜利(1864.3.9)3、合围——胜利(1865.2.1)三、战后南方重建(一)林肯的南方重建方案和林肯遇刺(二)约翰逊的“总统的重建阶段”(三)民主重建南方及其失败(1867-1877)四、美国内战的性质与历史意义:(一)美国内战的性质:传统观点: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90年代初:美国内战主要是美国资产阶级内部两大集团(即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农业资本家集团)围绕采用何种劳动制度问题而爆发的一场暴力冲突。
(二)历史意义(重点)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北部的胜利,对于美国资本主义、工人运动和黑人运动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美国内战消灭了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黑人奴隶制度,资产阶级独掌政权,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四章德意志的统一一、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重点)1、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根本动力(1)在50—60 年代,全德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
(2)德意志农业开始了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改革的进程。
2、政治上向宪政迈进但整体分裂——政治推动力(1)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统一(2)人民的愿望:统一运动的发展3、历史发展的趋势与人民的愿望——必要条件一4、统一力量的存在——必要条件二(1)“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2)“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道路(普鲁士、奥地利)5、杰出人物俾斯麦个人作用——重要条件(1)俾斯麦的简介与上台(2)俾斯麦的政策(“铁血政策”)二、德意志统一的进程(一)1864 年联合奥地利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的准备(二)1866年普奥战争武力与外交结合击败奥地利(三)1870年的普法战争(完成统一)三、历史意义(重点)1、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为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提供了强大的政治权力保障)2、德国扼制了法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1)普法战争是德意志最后完成政治上的统一,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独立的经济体系。
(2)当时欧洲强国是法兰西、俄国。
但普法战争的胜利,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后来法兰西逐渐恢复,成为欧洲强国,欧洲三大强国法德俄,而法德也应普法战争而结下世仇。
3、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成为欧洲最具侵略性的国家。
第五章日本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前的日本(重点)1、幕府统治下的日本与资本主义的成长:经济基础(1)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政治上是幕藩体制与等级制度相结合的封建专制统治,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居统治地位。
(2)资本主义的成长(农业、手工业)2、经济发展下阶级关系的变化: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特权商人、下级武士、农民、城市市民3、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催化作用4、尊王攘夷运动与倒幕运动:扫除障碍二、明治维新的内容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包括废除封建制度(破旧)和发展资本主义(布新)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废除封建制度的措施——破旧1、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3、改革土地制度,实行新地税法(二)明治政府的建国三大政策——布新1、殖产兴业2、文明开化3、富国强兵三、明治维新的性质与意义(一)性质:明治维新是在作为社会形态更替的前提条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的催化作用,为了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发生的一场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改革。
它同时面临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双重任务。
(二)意义(重点)积极意义:(1)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它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2)摆脱了民族危机,保持了民族独立。
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消极影响:(1)这首先表现在,日本虽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其次,这次革命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就形成为军事封建法西斯帝国主义国家,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
第六章工业革命一、何谓工业革命我们认为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一个由手工工场过渡到机器大生产的过程,也是从技术革命开始,最终引起社会革命的整个过程,因为它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变革。
二、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1、英国具有他国无可比拟的优越社会和政治条件2、“农业革命”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石3、资本原始积累的急剧扩大令他国难以望其项背4、科学技术和人才优势5、新教精神为工业革命确立了新的价值取向6、英国具有异常发达的国内外商品市场7、指导思想:“自由经济理论”和“功利主义”三、工业革命的进程1.棉纺织业——工作机的发明2.蒸汽机与动力革命3.煤铁工业的技术革新4.交通运输业技术革新5.机器制造机器四、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一)进步意义1、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是一次生产力的全面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2、生产方式变化:手工工场→工厂3、产业结构变化:农业所占比例缩小,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