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简称《非遗法》)将于_____起施行。

《非遗法》的出台将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____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3.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指导原则是全面性、代表性、____。

•4.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____活动。

•5.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____,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6.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____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7.1920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出版了《____》,并逐步由歌谣搜集转向民俗调查和研究,由单一的歌谣研究拓展为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语言学、宗教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8.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编撰出版的十套《________》,被誉为“中国文化长城”,是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

•9.为了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____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10.日本的重要无形文化财有3种认定方式,即“个项认定”“综合认定”和“持有团认定”,“____”属于“个项认定”中的身怀绝技者。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题包括国际组织、国家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____。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流传和保护,与它所在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必要的时候,应该连同它的环境一起加以保护。

目前我们国家把这种环境称为_______。

•13.国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最薄弱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它们共同面对的是_____匮乏的问题。

•14.维吾尔____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被赞誉为“华夏瑰宝”、“丝路明珠”。

并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15、信阳市的《信阳民歌》和《____》,分别晋升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填补了信阳市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空白。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39条有效文本规定:“本公约用英文、____、阿拉伯文、西班牙文、法文和俄文拟定,六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17.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那些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的文化形式,应采取收入____的方式加以保存。

•18.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就是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也包括____和生态环境。

•19.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____大类。

•20.为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______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1.国务院每____批准并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____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3.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指导原则是全面性、代表性、____。

•24.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____活动。

•25.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____,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26.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____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7.1920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出版了《____》,并逐步由歌谣搜集转向民俗调查和研究,由单一的歌谣研究拓展为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语言学、宗教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28.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编撰出版的十套《________》,被誉为“中国文化长城”,是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

•29.为了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____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30.日本的重要无形文化财有3种认定方式,即“个项认定”、“综合认定”和“持有团认定”、“____”属于“个项认定”中的身怀绝技者。

•3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题包括国际组织、国家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____。

•3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流传和保护,与它所在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必要的时候,应该连同它的环境一起加以保护。

目前我们国家把这种环境称为_______。

•33.生态博物馆强调文化遗产原状地、____、整体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中,并使其得到传播和延续。

1998年我国与挪威政府合作在贵州六枝梭嘎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

•34.我国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____》并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

三大史诗均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

•35.白蛇传传说、____、孟姜女传说和牛郎织女传说并称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

均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6.在河南省2009年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中,评出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新发现”,其中信阳的____入选十大新发现。

•37.____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手工织造历史。

其木机妆花是中国四千七百多年丝绸织造史、三百多年的织锦历史中,唯一流传至今尚有不可被机器取代,挖花盘织凭心的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工艺。

•38.____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

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

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39.____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是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级遗产,标志着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40.蒙古族____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新疆地区以及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蒙古族聚居地区。

它是一种喉音演唱艺术,一个人可以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这种遗产维护了各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只有它才能够确保文化特性永存。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哪些?•(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传统表演艺术;•(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技能;(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信阳民歌(信阳市)•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宗旨是什么?(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意识;(四)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

•4、什么是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

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于1971年由法国人弗朗索瓦·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

其“生态”的涵义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

•目前,全世界的生态博物馆已发展到300多座,1995年中国和挪威两国政府联合在贵州省六枝特区梭嘎乡建立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即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

目前已有各种形式的生态博物馆超过十余个,成功地保护了苗、侗、瑶、汉等民族村寨的传统文化。

图为2006年5月18日,一群苗族少女在贵州六枝特区梭戛生态博物馆内起舞,参加“国际博物馆日”庆祝活动•梭戛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特有的头饰,牛角头饰,现在只在妇女中保存完好。

在民俗调查中,已经将这种风俗用视频保存下来,供后人参考。

•5.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6.如何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1)世界是物质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物质性。

(2)非物质文化离不开人,又离不开物,主要通过人的肢体语言、动作态势、器官发声等行为来表达、或通过其他物质形态来表现,(3)有形和无形是互为表里的,有形的表达是躯体,无形的表达是灵魂,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多情况下通过一定的物化形式得以呈现,但它主要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活态的存在,它所要强调的并不是这些物质层面的载体及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技艺、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内涵等非物质的文化信息。

(5)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说其文化形态没有必要的物质依托与相应的载体,而是在字面上即强调了构成这类文化形态的精神属性和智慧形态。

•7.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8.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标准有哪些?•9.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哪些义务?(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现代化和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与方法。

在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秉持以下基本原则和保护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形化”原则。

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既然无形文化遗产通过制作、表演可实现“有形化”,可将那些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文化遗产的“成品”,通过“有形化”的方式记录或保存下来。

二、以人为本原则。

无形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无形”性。

通常只作为一种知识、技能或是技艺,存在于无形文化遗产持有人的头脑中。

只有这些匠人、艺人或是普通百姓在以不同方式将它们复述、表演或是制作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受到它的存在。

只要这些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还活着,无形文化遗产就不会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