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

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

第一章绪论(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如今,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保护意识渐渐苏醒,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为主流的今天,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极具民族、宗教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国务院的批准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湘西苗族人眼里,苗族鼓舞是其历史文化的载体,蕴藏着苗族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优美的舞蹈动作和欢快的打击节奏深受苗族人民喜爱,虽然在湘西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一段时间内引起了湘西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在热度褪去之后,苗鼓舞又被人们忽视,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坚持学习。

目前湘西苗鼓舞主要的传承方式为教育与民间传承,所谓的教育传承是指:专业人士开办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各层面,借助教育者的研究和学识促进苗族鼓舞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

而民间传承是指:由长辈挑选技艺高超、舞艺精湛的男男女女进行拜师学艺的方式,作为古老的传承方式,民间传承包含这苗族特有的风情与习俗[4]。

自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公约开始,无论从立法方面还是具体保护措施方面都从了大量的工作,对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本文关于湘西苗鼓舞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寻找苗鼓舞保护对策创造了政策保障。

同时,湘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来自各国的游客体会到了湘西苗族鼓舞刚劲、粗犷的美,但其往往被作为副产品发展,远远不能满足苗族鼓舞自身发展需求,没有后继者,使得苗鼓舞正面临着消亡的可能,因此笔者必须在深入了解苗族鼓舞,充分认识到其商业价值的基础上,寻找抢救苗族鼓舞的对策,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苗族鼓舞这一文件瑰宝。

(二)、苗族鼓舞基本概念“诺熊”是一个苗族语言中的概念,所指的就是鼓舞。

而传播发展主要集中苗族集聚地,包括贵州和湖南的苗族聚居地。

该舞蹈的最大特点是鼓和舞的结合。

它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节目,一边击鼓边舞,鼓为木制,以牛革蒙于两端[5],置于架上敲击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唐代的史料中就出现过“打鼓路歌”的记载,而主要所在环境背景是“父母死”的场景,此时亲戚也齐聚并且舞蹈,这是一个在白事上的适用。

以上记载说明了早在唐朝就有在苗族的仪式中就已经出现鼓舞这种形式。

如此计算年代,则这种舞蹈的历史已经上千年。

而从地域上则主要从湖南一直蔓延到贵州的苗族集聚区域。

而相关区域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使得这种舞蹈形式内部又形态各异,形成不同亚风格。

存在的类型包括有花鼓舞、双人鼓、团圆鼓等各种形式。

形式的不同,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需要,而且也的确在不同场合有不同适用的需要,比如木鼓舞用于祭祀祖先,又比如团圆舞可用于春节和传统佳节的庆祝等。

而另外的丧葬白事上则主要是调鼓。

[6]。

现在,鼓舞的形式,功能形态仍然有所演变,当前主要是作为人民群众的一种充实业余时间,丰富生活形式的艺术表现。

因此很多功能的退化,并不意味着鼓舞形式本身将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其他的领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而这种主要功能的转移,也使得鼓舞的一些技术要领,艺术表现形式也发生了位移,主要是表现在击鼓的动作以及节奏这两个问题上。

这些转变目的都是为了有更多表演者个性元素的融入,也使得表演更具有观赏性。

其中又以男单人或女单人的鼓舞,猴儿鼓舞等类型中,更是可以融入更多的表演和娱乐色彩在其中。

而传统节日则是这种舞蹈的另外一个主要阵地,比如典型的赶夏、赶秋等苗族的特色节日中,都可见其身影。

而就活动的具体表现方式看,则通过两人的同时配合面对面击鼓,第三人则是负责击打鼓腰为其伴奏。

这种表现方式要求节奏上的配合与一致,动作上的对称和谐之美。

同时,击鼓同时少不了舞蹈,这种类型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由大量的舞蹈者参与,他们环绕大鼓四周,以舞蹈助兴,而且老少皆宜,不论多少。

而在舞蹈前少不了共唱古歌,感谢创造鼓这种乐器的工匠的智慧,其实是一种对祖先的缅怀。

[7]。

(三)、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法笔者先后翻看《湘西统计年鉴》、《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州治》以及大量近年来于苗族鼓舞相关的学士论文和文献资料以及《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等5本关于人类学相关专著。

2、走访询问法为清楚了解苗族鼓舞的现状,综合文献未涉及到的问题,针对性的走访请教相关的研究结构和在此方面有建树的专家和行政人员。

加上3、考察法深入实地观察并记苗族鼓舞,还原其本色,收集第一手可靠的数据与影像资料。

4、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5、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章民族精神的负载—苗族鼓舞具体面貌(一)、历史起源苗族跳鼓活动历史悠久。

关于它的起因及产生的年代,民间传说种种。

有说起于部落争战轩辕时代,用于征战助威。

传说里的鼓在提振士兵士气上效果斐然,苗族将士在击鼓的鼓动下,奋勇杀敌、建功立业。

而在旗开得胜后,又在击鼓下载歌载舞,男女同欢。

因此在战争及战争后的庆祝都借助了鼓这种打击乐器。

有说起于一对苗族夫妇杀死毁庄稼、害人命的妖魔。

并以其皮制鼓,跳跃狂欢,以奴胜利。

有说起于古代的祭祀活动,说的是苗家敬神祭祖多有击鼓通神和击鼓叩恩的仪式,因而编成了跳鼓套路[8]。

有说据《山左金石志》与(汉阳汉画像),汉代鼓舞图像与红苗鼓舞相似,推建苗鼓源于汉代。

还有说是摹仿猴子或摹仿啄木鸟编成的等等。

关于跳鼓的起因和产生的年代并无确定。

不过,据《凤凰厅志》以及《苗防备览》等史料,这个时间应该更早一些。

在某些地方的史料,跳鼓的民族活动形式,应该早于明清就有。

有关苗鼓起源的说法众口不一[9]。

据传苗族人民每年祭祀集会、喜庆丰收时敲起的苗族大鼓是由魔王的皮所制,每次需用尽全力敲打,以震慑妖魔,祈求幸福安康。

苗族鼓舞分为庆神、庆年两种形式。

年鼓即为庆年用的,在夏历正月初四起至月半止,每次晚饭后想约来到宽敞的平地上跳起鼓舞,以庆新年之喜;神鼓即为庆神,在秋冬之季,用牛、猪等贡品举行祭祀大会,以告慰蚩尤之灵,宾客毕至,演乐行法时行之。

但年鼓是出于公众游戏;神鼓是属于典祭庆祝[10]。

具体在庆祝年岁还是庆贺神祖上,设备都是大同小异的。

即配备一个大鼓置于木架,表演者在鼓边敲打,左右手都需要参与,一般是左一右二的交替进行。

声音上则是左手会发出“呱”的音,右手会发出“打”的音,两个音因此交替出现。

这种音为舞蹈伴奏。

另外一个人则是借助短棒击打鼓的正中间位置,而与前者的节奏做好配合,发出的“咚咚咚”的声音。

而这一个人同样也是双手并用,即左手敲打时候右手也没有闲置,而是手舞足蹈。

这种表现方式颇为吸引人的眼球,而且在听觉上也是堪称一场盛宴。

同时,有鼓又有舞,顾名思义为鼓舞,十分形象。

(二)、主要形式1、基本动作鼓舞动作根据表演来源可以分为劳动生产、民风习俗、动物形态以及武术动作四个大类。

武术动作有:水中望月、青龙出海、战争格挡、龙行虎步等,动物形态有:灵猴上树、狸猫翻滚、金鸡独立、兔急蹬鹰、猫儿洗脸,民风习俗:婚娶、待客礼仪,生产劳动:推磨、锄禾、挑水、织布、洗米、洗衣服、吃饭、劈材。

2、基本步伐鼓舞的基本步伐有四种:1、三步。

即左右脚在前面交叉替换,用劳动生产作为其表演形式,如插秧、拔苗等动作。

2、由于古代苗族女子无镜子照面,因此需借水显影,两边和前面皆跳小踢脚步,其优点为动作优美幅度不大,深受女子喜爱。

3、滚翻身法。

顾名思义,即大鼓和身体剧烈动作要相辅相成,主要是身体要进行滚翻,而且动作放方向、力道都有所不同。

这种步伐最大特点是要灵活多变,而用于上下山等特殊地形要求时[13]。

4、踩三脚走三步。

这是一种主要用在武术表演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双眼要扫视两旁,而且动作上要快字当头,才能创造刀枪不入,御敌千里的感觉。

同时,在节奏上也按照三八拍的步调进行。

这种步伐方式,当下仍然十分流行。

在清晨公园锻炼中,就常常可以看见。

3、表现形式“花鼓舞”的动作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是因为其本身取材于生活实践。

而以苗族人传统的农业劳作和生活习惯居多,比如常见的下地插秧收割,又比如洗漱打扮等。

当然由于苗族人民风彪悍,有习武习惯,因此在这种鼓舞的动作做融入了很多的武术动作,比如雪花盖顶这种武术中常见的动作要领,就可以在花鼓舞中看到影子。

动作在男女上是有别的,即男的健硕威猛,女的清新飘逸,各有不同。

这种鼓舞的形式是比较传统的,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双人鼓舞等其他鼓舞方式,即击打鼓的人从一个变成两个,或各站一边或并肩站立。

在分工上,有些表演上其中的一个击鼓者其实以舞蹈为主,但是配合很重要,对称和协调始终是一个要诀14]。

“团圆鼓舞”则是舞蹈和打鼓相结合的艺术表现。

舞蹈者围绕打鼓着者,我打鼓者居于场地中央,而舞蹈者的节奏则主要听从打鼓者的指挥,依照打鼓者的节奏快慢而翩翩起舞。

鼓点则轻重不一,但是都明快有力。

而舞蹈的动作则借助身体的手部的挥动、腰部的晃动等动作完成。

而且这种形式最大特点是歌舞是穿插的,在舞蹈中间会唱歌助兴,歌后又动作翩翩起舞。

而歌曲以两个永恒的主题是爱情和劳动,而这个是歌曲最容易取材的两个方面。

而在舞蹈上,则主要以腰部动作见长,以摆动的大小不同而有所划分,在舞蹈中穿插进行,表现出节奏和自我特色来[15]。

“跳年鼓舞”其他方面与团圆鼓舞是一致的,唯一不同在于其多了一面铜锣,以增加气氛。

而在动作要领等其他方面都可以借鉴团圆鼓舞的形式。

“猴儿鼓舞”是具有极强技巧性的男子舞蹈表演。

它的近代从“单人鼓舞”和“双人鼓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不过几十年,从事“猴儿鼓舞”的人需经过大量训练与辅导,因此在民间普及性不高。

在表演时,与其他的鼓舞相同,也是同通过锤击与拳击两种方法。

由猴儿偷吃贡品无意中听鼓声的惊慌和与鼓声的嬉戏为灵感,动作有“倒上树”、“偷桃”、“抓痒”、“滚球”、“戏鼓”等,十分滑稽、风趣,富具戏剧性。

“踩鼓舞”作为苗族女子舞蹈,深受苗族女青年的喜爱,其在每年的春节甚为活跃,由一个舞蹈和歌唱都优秀的苗族女子带头,号召一群青年女子来舞蹈,,舞蹈中心始终是那位苗族女子,由于其舞蹈要求跳舞者头戴银饰,带项圈与手镯,身穿花衣长裙,导致其动作受到一定的局限,舞蹈具有自然甩手摆腰、轻轻抬腿的等特点,其动作有“四方舞”、“六方舞”、“旋转步”等[16]。

“单人鼓舞”则是另外一种广受喜好的舞蹈形式,主要是在节日中表演。

这种方式是单人进行,或是男性或是女性进行。

而如果是男性的表演,则双手或用棒或用拳头击打鼓面,而舞蹈动作则主要是武术类和动物类的,共性在于都表现男性的有力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