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歌曲的特点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
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
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
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
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
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
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
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
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
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
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
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
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
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
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
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
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
嘎百福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在民间诗歌和
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时而叙述时而呤唱,其内容多是
反映民事纠纷和社会现象方面的真人真事。
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
对歌方式。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女
青年,便带两个年龄相当的同伴,一起去到姑娘的家,找她的长辈说
明来意。若姑娘的父母亲回答:“还没人家,是同班辈的。”便准许盘
歌。盘歌的歌会,由女方老人安排。男女双方参加对歌的同伴,既当
参谋,又为自己找对象。
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
如果男的输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而是
一种善意的洗礼。如果以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还可以唱到定
婚。但是如果女的盘输了,还可继续盘歌,这样的盘歌一直盘到定婚
为止。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时为男方备办喜酒,一一敬给参加
歌会的乡亲,最后以一对牛羊角当杯,敬给这对即将结合的青年。然
后吹起芦笙跳起舞,通宵达旦为这对青年人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