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长时间以来看了不少哲学的入门读物,导论概说的好几种,却没有真正的触动,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耐心读下去。

最近很偶然的看了几讲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哲学导论"的视频,透过模糊不清的影像却被深深地吸引,其人有一种思想者的态度,又颇具为人师者的激情,于是下载了音频装在mp3里来来回回地听,开启与共鸣随处可见,逼迫你要付诸于文字,妄想雕刻深度描摹线索。

很自然的就找到了他这本2000年出的教材,三百来页并不算厚重,却没有因其为导论而于精微处敷衍了事,也没有因其为教材而板起面孔一本正经,不仅拥有哲学的质地,更点明了教者的理路。

和丹皮尔的《科学史》同时阅读,很多遮蔽物渐渐去除了。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一一、哲学:人类文明精神的精华1.哲学的定义问题和许多的哲学导论、哲学史一样,王德峰教授也是一上来就不得不谈这个问题,可贵的是他充分地表明了定义本身的难度和可能性,一方面并不存在超越一切门派和时代的"一般哲学",另一方面哲学又确实存在独特的精神疆域。

哲学就是"爱智慧"似乎是这一难解问题的标准答案,但王教授并未止于此,而是很自然的探讨何为智慧,且从何处求的,这就引出了智慧和知识的分别;哲学和科学、艺术、宗教的分别,同时间接地划分了哲学的疆域。

从西方的角度来看,哲学和科学同为理性的产物,只是运用的方式不同。

科学运用理性于具体的经验对象,而经验又来源于人性活动,哲学的区别在于直接将理性运用于人性活动或人类文明本身,也可称之为对认得文化创造力的反思。

文化创造力的理性与非理性成份概言之可称为"精神",哲学就是对这种精神的反思,同时也是精神。

哲学活动就是寻求精神之达到自觉。

相较于科学的"经验之思"(即人性质素),精神的自觉在于对人性质素的关照,并因其达成的途径和方式不同有三种基本形态:艺术--"感性直观的思";宗教--"超越表象的思";哲学--"纯粹的思"。

所谓"纯粹的思"是对"经验之思"作彻底的思,以达成人的自我认识。

这是东西方哲学源头共同的根本主题。

2.文明与自然二者的关系--文化科学先承认文明是一自主的存在领域,关注二者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目的在于描述文明的一般结构和规律;哲学则关注文明能否成为以及何以成为自主的领域,进而思考文明与自然得以区分的根据。

文明是超出自在自然的存在,是人的生存方式,因而文明的起源和性质问题实质上是人的起源和性质问题。

从达尔文进化论直接出发则容易得到"人从类人猿进化而来,代表着自然进化阶梯的最高阶位"这一结论,然而人的大脑智能本身并不等同于文明的创造力,在这里不能单纯地贯彻自然主义,更何况如果真正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出发,人类的器官也并没有达到高度的专门化,本能装备也相当贫乏,由此可见,人并不是一个完成性的物种,并不比类人猿占有更高的阶位。

"大自然似乎把人只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让人自己去完成那另一半。

"(p8)在被大自然当作怪胎灭绝的边缘,人类通过无止境地尝试和学习来完成自救。

自然与文明在这里达到契合,人也得以超越本能的生存下去。

人被罚为自由,这是文明起源的必然性。

人如何达到自我创造同时又被自我规定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人类是自然的主宰,但人又是人的奴隶,是他自己的卑贱的奴隶。

"(马克思)相对于自然自身的盲目必然,文明无疑属于自由范畴,然而这条自由之路是艰苦卓绝的,必须超越文明自身的悖论方能达到人类精神自觉。

3.精神与自然意识精神以较高级的"自然意识"的存在为其生物学的基础,但并不等于它。

二者的区别从劳动与本能活动的区别中发现。

劳动是最基础的文化创造活动。

本能活动和劳动都是对现成对象的否定,区别在于本能活动消灭对象以满足自然的欲望,在欲望满足后对象消失;劳动的否定则是对欲望的节制或限制,是对对象(事物)的陶冶,陶冶终止后对象被赋予否定关系而仍独立存在。

这两种否定就是两种意识--自在的自然意识和自为的意识(否定本省的自我意识),后者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外在化自己,进入到持久的状态"(黑格尔),即劳动者的意识在劳动产品上成为可由意识来直观到的"独立存在"--自为的意识得以直观自己本身,从而由自然意识"教化"成为精神,这只有通过劳动来达到。

这里的"教化"是指构成和塑造,从根本上区别于培植和培养。

人之为人在于人的主体性,这是区别精神与自然意识的关键。

关于马克思劳动创造人的错误理解--劳动使人从猿猴进化为人。

误解之一乃是逻辑上的循环悖论:倘若猿猴通过劳动进化成人,则必须假定猿猴也能劳动,然而能劳动的猿猴就不称其为猿猴了;误解之二在于它包含了拉马克的进化论(生物个体因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所获得的个体性状可以遗传给该个体的后代,个体的后天获得性状通过遗传可以被积累、被强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此观点的错误在于能够被遗传的个体变异必须是在基因中发生的变异,此变异并非得自后天环境中的影响和活动):误认为猿猴由于"劳动"前肢变灵巧,最后进化为人手,猿脑也这样进化成人脑。

这两种误解都把马克思指的人理解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实际上应该是人通过劳动把自身教化成主体性的存在者,这样意义上的人有一部以劳动为基础的自己的生产史。

4.精神的本性所谓精神,"就是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己本身,在异己的东西里感到是在自己的家里。

"(伽达默尔)精神兴趣之形成在于实现从异己之物向自为意识的返回。

(从他物出发,向自身返回--这和劳动的过程是一致的。

)5.观念的真实性问题文明的本质要素是精神。

此精神是指在社会生产中作为自己的本质要素被建构的精神(马克思"实践的意识"),是制造"意识形态"之精神的基础。

(两个精神并不在同一层面上,后者从前者中分离,是由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

)精神的尺度是构成一个统一的文化世界之基础的若干最基本的观念。

人和动物的分别并不在于"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而是工具对于两者有不同意义的存在。

人从事工具活动时,他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可感的物理世界和非感性的观念世界。

活动结束后,物理世界消失,而观念世界因其非感性而继续存在,从而超越时间进入不朽。

动物则不存在于观念世界中,每次使用工具后的感性经验也就随生随灭。

工具本身也会因使用而磨损,因时间流逝而消蚀,但这也同样无损于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因此人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界比他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

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为原型,具体事物为其摹本…)中包含的真理性因素在于明确地把人与外部自然界的关系基础确立在不朽的观念世界中。

观念之观念,不是指这种东西,而是指对一种特定的"关系"之在意识中的把握。

柏拉图理念论遗留的问题:观念真实性之起源。

他武断认为理念是超验的无所谓起源,人必须去除感性的遮蔽,且借由感性的刺激去重拾理念。

这种解决方案无异于撇开了劳动的意义,并打上了感性的消极标签。

死路一条。

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倘若长久地沉溺于识知之中,而不见智知所达之境域,便有生命衰竭之虞。

(p32)是以"转识成智","穷识见智"。

(识知是对外部事物的经验的判断。

)6.由实际到真际:哲学证明人的理想有实际,必有真际--"实者必是无妄"(冯友兰)有真际,不必有实际--"真者未必不虚"实际进入真际,对二者重合的部分之思,即"由著知微"(科学);而"未著之微",即真际超出实际的部分之思(数学和哲学)。

树立理想之途:所是--所以是--所应当是理想与幻想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真际之根据。

哲学之大用,正在于其无用之中,因其无用,方能追求真理本身。

以心观真际,讲"人道",入"圣域"。

"哲学不是求助于证实,而是求助于证明。

证明是从即有的生命实践出发的,即从揭明使这种生命实践所以可能的根据这一点开始,然后由此去发见在实践中隐含的人的发展的必然方向。

"(p38)7.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人类可能面对的五大类型问题:经验问题,形式问题,预测问题,抉择问题,超验问题。

经验问题--解答最终要得到来自感性观察证据的支持。

形式问题--先验地从概念中分析内涵,专凭形式推论来解决。

预测问题--根据过去(经验观察),推知未来(形式推论)。

隐含信念:未来必定符合过去。

抉择问题--(虽然与预测问题一样要面对未来,但抉择的未来是价值论意义上的,预测则为知识论意义上的。

)由自由而引起的抉择问题(且因责任而无可回避)因其超经验超形式故在理论上无确定解。

超验问题--之所向(它的对象、内容)由之所问本身来构成。

哲学的研究领域,对经验的形而上的基础进行追问。

哲学的进步(和科学进步属于不同类型),不在于问题得到逐一解决,而在于问题提法的改变导致境界之提升,这意味着对既有文明尺度的重新审视和批判。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虚怀若谷,不迷于器。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