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一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年高一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年高一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用时:150分钟。

试卷总分:160分。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1分):1、下列各项中有两个..读音错误的一项是(▲)(3分)A.摭.(zhí)拾颤.(chàn)栗妃嫔.(bīn)瞠.(tāng)目结舌B.干瘪.(biě)间.(jiàn)或粗犷.(kuànɡ)拾.(shí)级而上C.谷穗.(suì)啮.(niè)噬水泵.(bàng)亘.(gèn)古不变D.猝.(cù)然粗糙.(cāo)蓦.(mù)地翘.(qiáo)首以待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3分)A.遨翔沉缅蛰居一愁莫展B.震憾元宵安祥勾心斗角C.苍桑斑斓缔造良晨美景D.急躁焕散陷阱至高无尚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暑期军训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高一新生却不以为然....,仍然坚持刻苦训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B.国庆假日,我市步行街上到处都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华灯初上,大街上还是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C.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

D.味道只能闻,不能写,甚至是难于记忆的,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我读过因一个父亲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的文章。

B.在今天,父母与子女能否消除代沟,关键是父母要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孩子的时代。

C.我怀着真诚的希望播种,这希望决不会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谦卑。

D.每一位思想家的著作,每一位诗人的诗篇,过一段时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并在读者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5、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内容要点,不超过30字。

(5分)书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正式的完整的书目。

自汉代以后,历代官修史书,都要撰写书目,反映藏书的情况。

清代编著出现规模宏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宋元以后版刻书籍盛行,私人藏书家也多起来了,许多藏书家把自己的藏书编成书目,流传于世。

这种私人藏书书目数量很多,是对官修书目的补充。

▲6、“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断,请概述故事情节。

(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苏洵《六国论》)【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

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寸尺之地,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过失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排斥D.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克:能够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B.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常为之.深思远虑C.①彼秦者将何为.哉②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D.①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②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A.苏洵的《六国论》先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再从反面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扣主题,深入论证。

B.苏辙认为天下所重在于韩、魏,其它四国不助韩、魏,最终招致六国灭亡。

C.苏洵的《六国论》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评析,以议论为主,穿插有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苏辙的《六国论》则以叙事为主,间有议论。

D.李桢不同意“二苏”见解,是否“得天助”是秦国称霸和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10、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4)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视秦无异也。

▲(二)诗歌鉴赏(8分):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韦庄①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②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人,生活年代为唐末五代战乱时期。

所作词语言清丽温婉,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

②垆:酒店里安放酒缸的土台。

(1)“江南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词加以概括。

(4分)▲(2)“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三)名句默写(8分):12、在横线上补出空缺的句子。

(每空1分)(1)▲,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3)▲,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4)圣人无常师。

▲。

(韩愈《师说》)(5)举酒属客,▲,▲。

(苏轼《赤壁赋》)(6)▲,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7)见贤思齐焉,▲。

(《论语》)三、现代文阅读(32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12分)前方①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

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②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③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

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

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④后来,人类有了家。

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⑤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

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⑥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

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

他必须走,远走高飞。

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⑦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

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⑧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

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⑨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

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13、第⑤节划线句子中的“它”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14、第②节中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请结合语境,说说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6分)▲15、第⑨段中说“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这里的“家”和“路”实质上指的是什么?(4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

(20分)渴望苦难①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

寸草不生的荒滩戈壁居多。

即使草原,牧草也矮小瘦弱得可怜。

一冬一春是风季,狂风搅得黄尘铺天盖地,小草裸露着根部,甚至被席卷而去。

季候风把牧人的日子给风干了;要是雨水不好,又将是满目焦土。

夏天是黄金季节,贵在美好,更贵在短暂。

草场青绿不过一个月,就渐渐黄枯。

其间还时有雹灾光临。

游牧的人们抗灾能力极低,冬季一旦有雪便成灾情。

旧时代的西藏,逢到雪灾就人死畜亡。

我在此采访中听藏族老人讲述得多了。

翻阅西藏地方历史档案的灾异志,有关雪灾的记载也多。

那记载是触目惊心的,常有“无一幸免”、“荡然无存”字样。

②山那边的重灾区多玛,正处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河长江的源头。

彼时,富庶美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如何知道那大江怎样从劫难中出发!古往今来,洁白无瑕的冰雪如同美丽的尸衣,缠裹着藏北高原,几乎在每一个冬季!③藏北高原之美是大美,是壮美;藏北高原的苦难也是大且壮的苦难。

④我读过一本译著中的一番话:科学成就了一些伟大的改变,但却没能改变人生的基本事实。

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