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题目和答案WORD

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题目和答案WORD

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题目和答案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我们知道声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

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

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答案:学生想出的办法只要能说明桌子是振动的就可以。

比如在桌子上竖立一支铅笔,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铅笔振动或倒下,由此说明桌子是振动的。

或者仿照课上的实验,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颗粒,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泡沫塑料颗粒在振动。

对于前、后两种方法,教师应该都予以肯定,尤其是前一种方法,要大加赞赏。

凡利用课上没有讲过的方法来做验证的,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鼓励举一反三,鼓励联系实际,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

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传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

答案: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首先在实际中声音是不可能从北京传播到上海的,这里题目的设问,只是一种假设。

另外声速、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火车的速度、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速度等数据,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需要学生自己查找数据。

实际上,由于这种计算不要求太精确(也不可能太精确),根据查找到的数据,或者自己知道大致的数值,最后估算即可。

在这里,切忌用物理计算题的标准要求学生。

不要打击学生参与问题研究的积极性。

有关数据如下: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约为1 500km(实为1 463 km);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约为1 200 km;Z13(北京一上海)快车大约平均每小时运行120km;737客机平均每小时行驶约600km。

此题中体现两个能力培养点。

①假设。

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提出假设,在物理问题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理想模型和简化问题。

②估算。

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在许多场合,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实际意义,更能说明问题。

这里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疑问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答案:会听到一次或两次敲打的声音。

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

此题不能只给出一个绝对答案,否则就会种下“重计算,轻事实”的恶果。

如果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应该请他告诉其他同学能听到两次声音的条件(主要是铁管的长度足够长)。

如果没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师生共同讨论是否有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需要哪些条件才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总之,不要把此题当成一道计算题简单地处理。

此题的实验体验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是有困难的。

40 m长的铁管、安静的环境等都不容易满足,最好教师在这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方便的线索。

对于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领他们从这里走向第二阶段——理论探究。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

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 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 答案:255 m。

此题不拘格式,只要能计算正确就可以。

同时可以询问学生,这个问题可以有几种解决方案。

5.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

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影响。

答案:小、大、温度。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如果你家中有乐器,观察—下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答案: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写篇小论文或召开个小研讨会,互相交流一下。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

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

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

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就会改变(图1.3—7)。

你能练着用它吹出一首歌吗?答案:这种哨子很好做,用塑料管和竹管都可以,只要是能改变所吹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就可以改变音调。

3.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

如果这种昆虫的翅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 人类能听到吗? 答案:350 Hz,能。

4.小小音乐会。

每人制作一件小乐器,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

看谁的乐器有新意,谁演奏得好。

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答案:学生能用自己做的乐器演奏乐曲,非常高兴。

希望老师能充分地利用这种积极性,把物理学习搞得有声有色。

此题在知识上的要求不要过高,着眼点要更多地关注“做”的过程。

三、声音的特性1.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

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

答案: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初步学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交谈、记录等等。

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应侧重于投入程度,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议开展下面的活动。

活动:角色扮演。

某居民区附近新建了一个纺织厂。

机器的噪声打破了小区昔日的宁静,干扰了居民的休息。

另一方面,这个纺织厂也解决了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这个矛盾怎样解决?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纺织厂厂长、工人、居民、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加讨论的每位同学都要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时既要为自己辩护,又要倾听对立方面的意见。

其他同学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2.在工厂里,噪声主要来源于;在公路上,噪声主要来源于。

答案:工厂里的电动机、车床等。

公路上主要有汽车的发动机、喇叭等。

3.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的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B.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答案:A、C是有效、合理的;B有效,但不合理;D是无效的,这种装置只是监测装置。

4.在安静环境里,测量你的脉搏在1 min里跳动的次数。

在声音过大的环境里,你的脉搏有变化吗?测量一下!答案略。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碗,通过声音来判断瓷碗是否破损。

这个方法应用了声音的什么特征?答案:声音的音调和音色皆有,相比之下,主要是根据碗的音调不同来判断的。

2.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

此处海底有多深?答案:3062m3.学过声现象这一章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像,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

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1.一次闪电发生后经过4 s听到雷声,雷声发生在多远的地方?答: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极大,约为3×108m/s,所以可以近似认为在雷电发生的同时我们就看到了闪电,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以及时间,即可求出雷电处距观察者的距离s=340m/s×4s=1 360m。

2.“井底之蛙”(图2.1—8)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吧?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答:如图2—5所示,井底之蛙只能看到阴影线范围内的物体。

3.请你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答: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所以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后,在这个物体的一侧就会有一个光照射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4.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答:射击时瞄准目标、影子、日食、月食、针孔成像等。

二、光的反射1.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图2.2—8),反射角是多大?试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如何射出?画图表示出来。

答:光路如图2—9甲,反射角为60°;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将按原路返回(图2—9 乙)2.有时,黑板反射的光能“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画出这个问题的光路。

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答:光路如图2—10。

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易反光的材料。

3.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试着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的控制窗口,按一下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图2.2—9)。

这是为什么?答:这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

要让学生体验后,再回答。

用墙作反射面,应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4.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2.2—10所示。

夜晚,用手电简照射尾灯,看看它的反光效果。

试着在图2.2—10左图上画出反射光线来。

5.激光测距仪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束,接受反射回来的激光束,测出激光往返所用的时间,就可以算出所测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108m,计算一束激光从激光测距仪出发,大约经过多长时间反射回来。

现在利用激光测距仪测出月地之间的距离,精度可以达到±10 cm。

激光测距技术广泛应用在人造地球卫星测控、大地测量等方面。

答:.2.53s。

三、平面镜成像1.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 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D)A.1 m;B.0.5m;C.0m;D.2m。

2.试画出图2.3—8中的小丑的帽子在平面镜中的像。

答案:如图所示。

3.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图2.3—9)。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多远?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相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4.6 m,可以在较小的房间内检查视力。

4.如图2.3—10所示,A'O'是A0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画出平面镜的位置来。

答:如图2—13。

5.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可以用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我们利用两块平面镜就可以制作一个潜望镜(图2.3—11)。

自己做一个潜望镜并把它放在窗户下,看看能否观到窗外的物体。

如果一束光水平射入潜望镜镜口,它将经过怎样的路径射出?画出光路图来。

答:如图2—14。

四、光的折射1.图2.4—6中,哪一幅图正确地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 答:丙。

2.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图2.4—7)。

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

答:如图2—16所示。

3.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盘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图2.4—8)。

这种现象是由光的现象引起的。

解答要点:(1)光从水进入空气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由于折射,看起来水底变浅。

(3)看起来,浸在水中的铅笔底部(接触杯底部分)上浮,在空气与水面交界处折断。

该题也可通过画光路图说明(图2—17)。

4.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再放一些水。

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

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个位置时,可以看到两枚硬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