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洁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高洁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文艺复兴时期——儿童是“花草树木”
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权的倡导,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儿童,由 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 实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 去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尊重儿童具 有的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
儿童是“私有财产”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 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父母可以左 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儿童的一切事情, 要求儿童学习许多并不感兴趣的课程,把儿童培养成为他 们认为是最理想的人,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儿童 特别是男童被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开始 重视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 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与 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关系。例如,“老子打 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权干 涉。
其他典型的儿童观
• 儿童是“白板” • 儿童是“私有财产” • 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 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 儿童是“成人的导师”
儿童是“白板”
“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持有这种观点的 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 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 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 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 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发展仅仅是周围环境的产生, 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结果,完全忽视了儿童的主 观能动性。
• 自然构面——儿童是自然的存在 • 社会构面——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 精神构面——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二)儿童观的演变
古典时期
中世纪
文艺复兴 时期
启蒙时期
现当代
20世纪 70年代
古典时期——儿童是“小大人”
小大人说把儿童看作是“缩小”的成人,是成人 的预备,其逻辑出发点是儿童和成人是不同的,且是 相对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小大人,儿 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 和体重的不同而已。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儿童 被期待象成人一样去行动,充当童工,充当童农,充 当童商等,使之过快地生长发育。儿童的特点、儿童 期的意义则被完全忽视。
2.儿童观的形态
• 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 •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它是指一定社会中居统治和支 配地位的人们所认定的儿童观。 这种儿童观往往以法律、政令、 规章等形式加以正式确认。它
往往是一元的。
它是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 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所持有的儿
童观,它往往是多元的。
• 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
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陕西师范大学幼儿园 高 洁
拟解决以下问题:
• 何谓儿童? • 何谓教育? • 我们有着怎样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 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应该是怎样的?
一、儿童观
• 什么是儿童观 • 儿童观的演变 • 现代儿童观
(一)什么是儿童观
1.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 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 点的总和,它涉及到 儿童的能力与特点、 地位与权利、儿童期 的意义、儿童生长发 展的形式和成因、教 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 关系等诸多问题。
它是指广大国民对于儿童的根本认识和态度。这是一种最具实 际意义的儿童观。可以分为两种:
(1)形式儿童观或理念儿童观:即能从理论上,观念上 把握儿童观,并用儿童(2)实质儿童观或功效儿童观:即不仅能从观念和理念 上掌握一定的儿童观并能加以坚决地贯彻。
3.儿童观的结构
在中国周作人最早发现了“儿童”。周作人发表 《人的文学》《儿童文学》,提出儿童文学的“三种 作用”: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培养并 指导那些趣味、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 学,而是0~6岁这一阶段, 因为人类智慧就是在这一阶
段形成的。不仅
是智慧,人的心理定型也是 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4)工作:指那些身心协调、手脑结合的活动,是儿童在/有 准备的环境中0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是儿童自我成长、 自我建构的过程。(主动建构性)
杜威的儿童观
儿童是有能力的 儿童是有潜力的 儿童是不断发展的 儿童是社会的正式成员
杜威倡导的建立在科学的心理学发展 基础上的“儿童中心论”的儿童观, 是对“教师中心论”的一次反动,把 儿童从教育的“后台”边缘位置推至 “前台”表演中心,让儿童成为教育 活动的主角,这无疑具有巨大的积极 意义 。
(1)心灵的胚胎: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 或“内在潜力”。(无限可能性)
(2)吸收性心智:儿童通过潜意识来吸收环境知识的;儿 童具有一种特殊的学习周围知识的敏感性;儿童能根据周 围环境塑造自己的性格。(自主选择性)
(3)敏感期:诸如语言、动作、数概念、秩序、同伴交往 等重要能力发展,且敏感期大多数在6岁之前。
儿童的首要任务是 自我保存。这不是说只保 存自己的生命,而是作为 一个生长中和发展中的人
的自我保存
现代——儿童是“人”、“儿童”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认为儿童首先是 “人”,其次儿童就是“儿童”。
持有这种观点的认为,儿童首先就是一个“人”, 其次它才是一个“儿童”。我们不可以过多地夸大 “儿童”的作用,把儿童放到一个之高的高度,也不 可忽视儿童的一些根本特性。
中世纪——儿童是“有罪的”
原罪说把人看成是生而有罪的,故儿童自然是有罪的,是需要加 以鞭笞和惩戒的,这种儿童观中暗含的逻辑是把“儿童”和“上帝” 相对,只有上帝是善的,除此之外皆是恶的 。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 的“羔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 能不断地进行赎罪。儿童体内的各种毒素,是儿童犯罪的根源,容 易导致儿童的错误行为,而严酷的纪律则会减轻、甚至消除儿童的 这种行为,可以责骂、鞭打儿童,对儿童施行体罚是应该的。儿童 承受了各种肉体的、精神的折磨,遭受成人的轻视,任何带有创新 乃至尝试意识的行为都会受到指责,人格被严重摧残。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和生长发展是按自然法则运行的,教育 者的作用就象是“园丁”,活动室就象是是儿逐步成熟的“花园”,每 个儿童的成熟都有内部的时间表,在恰当的时间学习特别的任务,而不 能强迫是儿去学习。儿童的成熟过程至少和儿童的经验一样重要。
启蒙时期——儿童的发现
在西方卢梭最早“发现”了儿童,他认为儿童 是独立意义上的人,具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