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畜禽业总244期清液分别滴入NDV和AIV检测卡的加样孔中,在5~10min内检测卡出现两条色带者判为阳性。
经检测5户样品,NDV Ag检测阳性,而AIV检测阴性。
4.2NDHI检测经血清和蛋黄NDHI检测,测得NDHI效价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两极分化,有的HI效价特高,发病后期鸡群NDHI效价多在11log2以上,发病初期鸡群NDHI效价较低,有的鸡群NDHI 效价为零。
发病中期鸡群NDHI效价离散度较大,多在3~12之间。
4.3诊断结果根据临床症状,NDV Ag快速检测实验和NDHI检测,初步诊断这次疫情是为鸡新城疫。
按照新城疫病情采取综合防制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
5防治方案5.1养鸡场每日消毒,清扫粪便,带鸡喷雾消毒。
5.2隔离病鸡,无害化处理病死鸡。
5.3假定健康鸡紧急免疫接种。
如果抗体水平较低选用IV系、C30、新威灵等弱毒疫苗,抗体水平较高选用I系疫苗紧急免疫,免疫方法主要采用肌肉注射或滴鼻点眼。
5.4对发病率较高,病情危重,NDHI 检测效价较低的鸡群用高免卵黄和干扰素,中草药,抗菌素和抗病毒药复方制剂整群肌肉注射,隔日1次,对发病中后期的鸡群用中草药、抗菌素、干扰素饮水治疗。
5.5对健康鸡进行NDHI检测,抗体较低的立即注射疫苗,抗体在5log2以上的鸡群使用清热解毒中草药饮水或拌料预防。
6几点体会6.1本次疫情从发现到控制历时3个月,疫情大面积发生,个别养鸡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各饲料厂技术员和饲料兽医经销商为推销各自的产品,打着为饲养户排忧解难的旗号,接踵而至,在客观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6.2大剂量滥用抗病毒、抗菌药物,造成药物中毒。
一方面延误防治时机,一方面滥用药物损伤肝肾,造成机体抗病力进一步降低。
6.3养鸡户“防重于治”的思想没有牢固树立。
养鸡户防疫技术水平差,手段落后,疫苗质量差,疫苗市场管理混乱等是造成免疫失效的重要原因。
不合理的免疫程序,用了失效或效力低下的疫苗,免疫接种操作不当等,都可能造成免疫失败;当鸡群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白血病、马立克氏病等),处于强应激状态或鸡舍内环境恶劣时,都会影响到免疫效果。
因此,免疫接种不能阻止感染,不能避免雏鸡早期发生典型ND及产蛋鸡群发生非典型ND,更不能仅靠免疫接种来消灭ND。
6.4即使鸡群因免疫获得了较高水平的抗体,受到强毒攻击时,仍会发生感染和排毒,产蛋鸡群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产蛋下降。
鸡群饲养过程中,育雏期和产蛋鸡开产至高峰期是防治ND最重要的两个时期。
育雏期的前28d,由于疫苗免疫尚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因此要靠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加强隔离、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来控疫病。
过了这个时期,疫苗免疫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关键时期加强免疫可以大大降低疾病带来的损失。
及时的紧急免疫接种或注射高免蛋黄是控制疫情的关键措施。
关键在于“及时”,失去了有利时机,那么对控制疫情造成极大的难度,一旦重度感染强毒株,治疗就没有任何意义。
鸡球虫病是鸡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它主要由艾美耳属的九种球虫所引起的.鸡球虫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寄生虫。
在生产中,本病对养鸡业特别是肉鸡业的危害很大,概括起来有个方面:导致鸡只的大批发病和死亡;阻碍鸡只生长发育;降低饲料报酬。
1发病情况一养鸡户在其家里原住房改造的房间里养的900多只43日龄AA肉鸡,部分出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欲减少,饮水量增加,闭目呆立,伏地不起,行动迟缓,嗉囊内充满液体,排白色稀便或水样粪便,重病者排出红色血便,粪便中充满粘液,沾污肛门周围羽毛等症状。
病程稍长者鸡冠、肉髯、腿、爪、皮肤颜色变白,精神极度萎顿、消瘦、食欲废绝,数日内倒地死亡。
鸡呈零星发病和死亡。
2病理变化剖检病鸡数只,病理变化基本相似。
腿部肌肉和胸部肌肉苍白;肠道呈严重的出血性炎症,肠粘膜增厚出血,膜上有白色结节或糠麸样的伪膜覆盖;盲肠肿胀充气,盲肠内充满血液或血凝块,盲肠粘膜增厚,有许多出血斑或坏死灶,在直肠内有红色样的内容物。
3实验室检查取少许病鸡的新鲜血便,加10倍饱和盐水搅匀,用60目铜筛过滤,静置15min后用金属纹圈沾取上层液膜镜检,可发现大量球虫卵(囊)。
或取病变肠段粘液涂片,用生理盐水调匀,加盖玻片后进行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球形裂殖体。
4鉴别诊断与鸡球虫病最为相似的病可以说是鸡肠炎,鸡肠炎又可以分为溃疡性肠炎和坏死性肠炎,其中溃疡性肠炎与鸡球虫病更为相似,但溃疡性肠炎剖检时出现肠粘膜脱落的现象,粘膜上有溃疡灶。
5鸡球虫病的特点5.1普遍存在,广泛发生鸡球虫病主要是艾美尔属中的球虫寄生于鸡肠管上皮细胞所致,但只有一次感染大量的卵囊才引致发病。
本病是一种全球性分布、急性流行性的寄生虫病,分布广、发生普遍。
5.2危害大对雏鸡危害最大,尤以15~50日龄的鸡最易感染。
在温暖潮湿的场所最有收稿日期:2009-06-18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杨义东(江苏省射阳县通洋镇农技中心,江苏射阳224362)兽医临诊89··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 NO.244鸡传染性鼻炎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
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其临床特征是:喷嚏,鼻腔流出粘性分泌物,流泪,结膜炎,眼睑周围和颜面肿胀,肉髯水肿,剖检可见:鼻腔和窦急性卡他性炎症、粘膜充血,潮红肿胀,表现有大量粘液和炎性渗透物凝块,病程较长,严重时鼻窦、眶下窦和眼结膜囊内有干酪样物。
只发生于鸡和珍珠鸡,其他禽类不感染。
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传播迅速为特征。
现将一起规模肉鸡场暴发传染性鼻炎体会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1发病情况某规模鸡场饲养的3000只快大黄鸡,发病前该户未给鸡接种过鸡嗜血杆菌灭活菌苗。
2009年1月2日鸡群(70日龄)开始发病,偶有个别鸡流鼻液,咳嗽或打喷嚏,没有引起注意和及时治病,死亡12只鸡,到1月12日速波及全群,发病率高达90%。
2临床症状发病初期鸡群表现为轻度呼吸道症状,如打喷嚏、咳嗽、流眼泪等。
随后可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病鸡发热,食欲减退,个别不食,逐渐消瘦,呼吸困难。
继而出现摇头、甩鼻、流鼻液、收稿日期:2009-05-11规模肉鸡场暴发传染性鼻炎的诊治陈促花(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畜牧兽医水产局,福建南平353000)利于卵囊发育,气温在25~30℃和雨水较多的季节最为流行,死亡率可达50%~80%。
患鸡即使病愈,生长仍严重滞后,产蛋量降低,且易诱发其他疾病。
6确诊根据发病情况,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球虫病发病特点,经综合分析方可确诊。
7治疗7.1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将所有病鸡从鸡群中剔出,与其它的健康鸡分开饲养,并及时进行治疗,以防止病情蔓延、扩散。
7.2药物治疗在每公斤饲料中加入氨丙啉150mg 、百球净100mg 、维生素A 6万U 、维生素K 320mg ,拌匀后饲喂病鸡群,每天3次,连用7d 。
个别病情严重的病鸡,肌注青霉素2万IU /只,连注2次。
如若病情严重,也可以用磺胺类药物与盐胺嘧啶联合使用,效果会更佳。
抗球虫药作用明显,而一旦出现症状和造成组织损伤,再用药往往收效甚微。
因此,药物预防是关键。
若在感染后96h 内给药,可降低鸡的死亡率。
7.3控制继发感染在每公斤饲料中加入3%水溶性氟呱酸2g 和5%水溶性环丙沙星3g ,搅匀后供病鸡群自由饮用,连饮5d 。
7.4加强、改善预后饲养管理饲喂新鲜饲料,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提高抵抗力;饲养人员和饲养管理用具必须固定;大小鸡只分群饲养,及时调整饲养密度,鸡舍注意通风;每天清除粪便、更换潮湿垫料,保持鸡舍的卫生干燥;同时用0.5%的正碘双杀溶液喷洒饲养环境、活动场所、饲养工具和粪便,以杀灭球虫卵囊。
病死鸡要深埋处理。
经采取上述措施后,从第三天开始,死亡数减少,临床症状有所减轻,第五天起停止死亡,第六天后鸡群活跃,采食量上升,鸡群恢复正常。
8小结8.1加强对鸡虫病的预防在本次病例的诊治过程中,发现鸡舍因建成过早,舍内地基太浅,地面过于潮湿,且通风效果不好,鸡舍内较为闷热,因此应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对鸡舍进行重新改造,并加强饲养管理。
8.1.1消毒:在鸡的养殖过程中,消毒是预防鸡球虫病的有效措施。
圈舍、食具、用具用20%石灰水或30%的草木灰水或百毒杀消毒液(按说明用量兑水)泼洒或喷洒消毒。
8.1.2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保持适宜的饲养温、湿度和饲养密度,让鸡群有一个充足的活动空间。
8.1.3增强抵抗力:本病流行季节时,投喂维生素A 、维生素K 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提高抗体水平。
另外,由于麸皮和碳酸钙中有促进球虫发育的物质,在球虫病爆发时应限制其在日粮中的含量。
8.1.4药物预防:雏禽期可用抗球虫药物按规范剂量拌料投喂3~5d 。
8.2使用抗球虫疫苗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球虫病的疫苗免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外在生产上推广使用的球虫疫苗有Coccivac 、Coccidiosis Vaccine 、Immucox 和藻元酸盐疫苗等。
前3种都是强毒虫株疫苗,可通过引水和喷雾免疫;后一种为致弱虫株疫苗,并用藻元酸盐将疫苗卵囊包裹起来制成颗粒状,能通过混料免疫。
上述疫苗有些已引入我国,但价格昂贵。
国内不少单位也在开展球虫疫苗的研制工作,研制出一些疫苗,主要是弱毒虫株疫苗,也在生产中试用。
但疫苗预防时,在免疫方式、疫苗的保护性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8.3合理使用抗球虫药物(1)重视药物的预防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峰期的药物;(2)为减少球虫产生耐药性,应轮换用药,穿梭用药,在球虫严重的季节甚至有必要联合用药,并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法;(3)剂量要合理,疗效要充足,并注意配伍禁忌和药物残留的问题。
参考文献[1]高波,杨文平.鸡病防控与治疗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张长峰.鸡球虫病的防治.中国禽业导刊.2006(23):[3]杨雪峰,钟华,赵东豪.鸡球虫病及其防治措施.安徽农业科学,2006(34):[4]邹洪波,韩晓辉,刘伟,等.鸡球虫病防治方法发研究现状.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03(1):[5]陈钟鸣,杨自军.鸡与鸡病防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6]陈宗刚,李志和.果园山林散养土鸡.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兽医临诊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