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理综化学后期备考复习建议
2018年高考理综化学后期备考复习建议
考 查 目 标
四层
2017高考为何特别重要? 探索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肩 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 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的重任。 为此,要通过修订《考试大 纲》、改进评分方式及评卷 管理、加强国家题库建设等 措施,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 可持续性,力争实现新的突 破!
核心立场
考 查 要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 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 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 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 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 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 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 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 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
按照《实施意见》部署,我国高考改革2014年“拿图纸、 出方案”,制订了高考内容改革规划和分省命题省份使用全国 卷的调整方案。2015年“打基础、抓施工”,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 新精神的考查,并顺利实现7个省份使用全国卷的平稳过渡。 2016年迈入“调布局、克难点”的关口,科学实行“一纲多 卷”,平稳完成命题格局调整,全国26个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 题试卷,通过加强法治化建设强化考试管理和秩序,进一步提 升了全国高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外语“一年两考”即将在我 国高考历史上首次实施;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 价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回答好高考“为什么考”“考什 么”“怎么考”等关键性问题,并通过修订考试大纲、改进评 分方式及评卷管理、加强国家题库建设等措施增强改革的整体 性和可持续性,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3.研究《考试说明》中的 “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 “学习能力”——明确为 什么这样考
研究 什么
7. 研究学生 明确学生哪里丢分, 为什么 丢分,明确备考重点
5. 研究《试题分析》 与“试题评价”——理 解命题人与评价专家的 想法,预测明年可能会 怎样考 8.研究教学方法—— 明确怎么抓落实、提 效益、多得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 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 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 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 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 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 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 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 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 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 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 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 2016年10月11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 《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探索构建高考 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 2016年10月17日教育部网站公布2017年高考 各学科考试说明的调整,对2017年高考《考试 大纲》修订和命题改革的重要性进行了权威解 读,并对2017年乃至今后几年高考的考查目标、 考查要求进行了详细阐释,具体回答了2017高 考 “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新课程下高考化学二、三轮复习
策略及命题趋势
一、分析2017年化学新课标Ⅰ卷的 命题特点 二、高三化学二、三轮复习的策略
一、2017年化学全国课标Ⅰ卷的命题特点
1、试卷结构、题型
有效研究贯穿备考始终
1. 研究《考试说明》 2.研究高考试题——明 中的“知识内 确怎么考(高频考点、 容”——明确考什 命题方式,设问的角度 么、考多难 与方式) 4.研究考试说明与 题型示例的变化— —明确明年可能考 哪个知识点与哪种 题型不考 6.研究教材——深入 挖掘课本中的重要案 例,将课本原型知识 模型化
高考内容改革的支撑体系——大纲修订的解读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能力 目标
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能正确复述、再现、 辨认,并能融会贯通。
通过对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 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现象、实物、 模型的观察,对图形、图表的阅读, 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 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
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 例1.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 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 mol· L–1 r溶液的pH为2,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W<X<Y B.元素的非金属性Z>X>Y C.Y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考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 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考生 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 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 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 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 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 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