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瑞敏商道真经_第八章 让海尔长”第三只眼”——张瑞敏论遇挑战

张瑞敏商道真经_第八章 让海尔长”第三只眼”——张瑞敏论遇挑战

“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长三只眼睛:第一只眼睛盯住企业内部员工,以凝聚内部员工的才智为上;第二只眼睛盯住用户,以用户利益为上;第三只眼睛盯住外部环境机遇,不仅是国内市场改革开放的机遇,还有世界经济的大机遇。

第三只眼对中国企业来说尤为关键。

”让海尔长“第三只眼”张瑞敏如是说:“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定时期,企业必须是三只眼,盯政策和政府的第三只眼尤其重要,不然许多机遇就会失之交臂,企业悔之莫及。

”精彩解读海尔的企业发展之路之所以越走越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对机遇与挑战的时候,一次也没有放过。

张瑞敏认为,海尔现在还能生存,是因为具备识别机遇的眼力和抓住机遇超前发展的办法。

张瑞敏经常给员工讲推销员卖鞋的故事:两位推销员到非洲的穷山僻壤推销鞋,可是他们对市场的分析和把握却大相径庭。

一位推销员认为,当地的土著人根本不穿鞋,绝对没有销售市场;另一位推销员则持相反的观点:正是因为土著人从不穿鞋,才给销售带来了潜在的市场,而且未来潜力不可估量,甚至有可能独占非洲市场。

同样的机遇,两种观点体现出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看问题的角度,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把握机遇的能力高下。

对于抓住机遇的问题,张瑞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在不同的时期,企业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截然不同。

张瑞敏说:“计划经济下,企业长一只眼盯住领导就够了。

市场经济下,企业要长两只眼,一只盯住员工,达到员工满意度的最大化;一只盯住用户,达到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化。

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企业还要再长第三只眼睛,用来盯住国家政策。

”这就是张瑞敏提出的著名的“三只眼”理论,也是他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浓缩。

张瑞敏提出的“三只眼”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是针对企业如何把握各种变化,抓住各种机遇等问题而提出的。

海尔就是“长了三只眼睛”的企业,而张瑞敏就是具有超前意识的指挥官,富于创新精神的设计师。

他在指挥广大员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各种稍纵即逝的机遇,发展海尔,壮大海尔。

张瑞敏认为,机遇是稍纵即逝的,机遇只为有心人准备。

张瑞敏还说:“一个精明的企业家必须有三只眼,只有两只不行。

搞好企业要悟出一个观念,确立一个思路,把握好一个度数。

如果哪一天海尔没有了别人还考虑不到的角度和思路,恐怕也就是企业走下坡路之时。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期间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使“长了三只眼睛”的海尔看到了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光环。

张瑞敏反复告诉自己:绝对不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

因此,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海尔马上采取行动,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从国有商业银行争取下来了大额贷款。

当年6月份,张瑞敏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果断地用较低的价格在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买下了720亩土地,决定筹建中国最大的成片开发的家电生产基地——海尔工业园。

在建设海尔工业园的过程中,张瑞敏经受了很多次挫折,买地后不到一个月,国家要求银行采取压缩贷款的政策,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下来检查,青岛市工商银行为此做了三次检讨,也就是说如果晚两个月,海尔就不可能拿到贷款买地了。

贷款到2.4亿的时候,海尔从银行就拿不到钱了。

正巧,运作了8个多月的海尔股票上市了,共筹集资金3.69亿元人民币,解决了海尔工业园建设的后续资金问题。

1992年11月16日,海尔T业园这项浩大的T程项目破土动工。

在建设过程中,海尔采取了边设计、边建设、边投产、边受益的方式。

到1995年初第一期程完工时,建筑面积完成16万平方米,此时,70%的投资已经偿还。

分体式空调器、与日本三菱童工合资的柜式空调器、与意大利梅罗尼合作的滚筒式洗衣机、与意大利合作的商用展示柜等生产线和专为上述T程配套的大型精密机床基地先后竣工投产,海尔中心大楼、公用设施等也先后投入使用,使海尔的生产手段更加先进,使联合舰队的装备更加精良,实力更加雄厚。

1999年,海尔集团又分别在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800亩、在海尔工业园西侧征地160亩建立了海尔弘区工业园、海尔信息产业园。

1999年4月30日,海尔更是走出国门,在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

海尔开发区工业园占地718亩,从1993年3月5日打下第一根桩起,到建成仅用177天;从开工到投产仅用215天,建设工期比国内标准建设速度快一倍。

海尔开发区工业园的特点是两个提升:一是海尔白色家电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目前产品有大容量网络冰箱、MRV小单元智能中央到底大容量智能洗碗机、安全节能热水器等等;二是海尔家电在基础技术领域竞争力的提升,其中纳米材料的应用、特种钢板及制品生产基地和国家机器人产业化基地的投产,增加了海尔产品的可靠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海尔开发区工业园在投资时抓住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日元大幅贬值的机会,大大降低了投资费用,其中仅建设材料一项便节约资金30%,同时工业园所需设备均大量从日本、韩国进口,节省外汇约20%,真正做到了低成本、高产出。

在2000年4月16日开幕的世界经济论坛中国企业高峰会上,张瑞敏对他的“三只眼”理论做了新的阐释与补充,并注入了新的内涵。

张瑞敏说:“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长三只眼睛:第一只眼睛盯住企业内部员工,以凝聚内部员工的才智为上;第二只眼睛盯住用户,以用户利益为上;第三只眼睛盯住外部环境机遇,不仅是国内市场改革开放的机遇,还有世界经济的大机遇。

第三只眼对中国企业来说尤为关键。

”智慧小语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会为任何人而驻足,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的迟疑徘徊而等待。

你不发现机遇,机遇就会从你身边悄然溜走。

因此,在稍纵即逝的机遇面前,企业家必须具备第三只“慧眼”,及时地洞察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把握机会,迎难而上;另外,机遇和努力是缺一不可的,而努力之后才可能有更大的机遇。

做事前反复研讨,必须具备洞察力和趋势分析能力,慎之又慎,一旦作出决策,就必须坚决执行,不容含糊。

这是一个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东西。

永远的忧患意识张瑞敏如是说:“永远的忧患意识,意味着企业要永远保持创业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让‘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

’”精彩解读葛鲁夫有一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已经成为了当代企业信奉的金科玉律。

张瑞敏认为,这句话无非是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企业必须时刻怀有忧患意识。

对于企业的忧患意识,业界人士曾经进行过多次的研究与争论。

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曾呼吁消灭企业中的担忧情绪,但葛鲁夫认为,他的想法过于简单了。

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理想的环境,使员工们在其中孜孜以求地工作,繁荣市场。

但除此以外,担忧最能激发热情,担心竞争,担心破产,担心被人误解,担心丢掉工作,这些担忧都是极强的推动力。

张瑞敏说:“永远的忧患意识,意味着企业要永远保持创业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让‘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

一’张瑞敏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比喻:“海尔就像一辆在发展和改革的大道上疾驶的汽车,每到一个急转弯处,总会有人掉下来。

”作为一个发展多年的企业,海尔怎么能保证不让创业元老失去创业的激情,永远跟得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呢?张瑞敏认为,对待创业元老还是要看他是否对企业做出贡献,如果企业为了照顾某些创业的元老级人物,忽略了企业整体的发展,甚至让其他员工都没有饭吃了,那么这种照顾就是对所有员工的不照顾。

张瑞敏说:“不论是元老还是年轻人,你到底怎么做才算真正的照顾呢?我认为不是表现在小恩小惠上,而是让他自己具有竞争力。

”孙健教授是多年来研究海尔集团发展规律的专家,他曾经就“忧患意识”的问题问过张瑞敏:“那些跟随你多年,跟随你打天下的人,裁掉他们怎么下得去手?是不是太残酷了?”对此,张瑞敏给予了这样的回答:“第一,我是等距离原则,与所有的部下都是等距离的,没有亲疏之分,谁上谁下完全由制度说了算。

在海尔,一个管理干部如果连续四五次排在末位,他不下台反而成了怪事。

通常他自己就会要求下来,完全由制度说了算。

第二,这样的用人机制看似严酷,实际上是最大的仁慈,否则,迁就了一个人,毁了整个海尔,你说哪一个更残酷?”对于如何培养员工的忧患意识,张瑞敏举了一个最浅显易懂的例子,他要求每一个海尔人把每一天都看成是“冬天”,看成是对自己耐受力与毅力的双重考验,并且告诉大家:并不是冬天到了,春天就一定会来到,即使冬天来了,你能寻求到你要的东西就可以了。

张瑞敏强调,企业的最低目标是安全地“过冬”,再进一步提高到能“冬泳”,最高目标则是“基业常青”。

张瑞敏这样说:“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如果他们担心有一天某些东西会改变企业的游戏规则,那么员工就会感觉到这种担忧,并和领导者共同担忧。

”危机意识就是这样被张瑞敏深深印刻在海尔每一个员工头脑中。

智慧小语忧患意识并不意味着杞人忧天、欲进不前,而是把一切困难与阻力想在最前面,把最坏的结果考虑透彻,只有这样,才可能以最佳的姿态、最饱满的状态迎接春天的到来。

忧患不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而是一剂“预防针”,使员工时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以防高枕无忧、不思进取。

居危思进,自我挑战张瑞敏如是说:“如果现在外部环境不太好,可能你会有更多的胜机;如果外部环境非常好,大家都能大干一场,对于你来讲,机会反而会非常少。

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

”精彩解读在计划经济余威犹存、体制障碍处处掣肘的社会大环境下,海尔的成长汴定是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

曾经有一位政界的领导语重心长地对张瑞敏说:“海尔发展得很不错,但你们要居安思危啊!”居安思危,这是普遍意义卜对于忧患意识的看法,也就是说,在企业处于顺境的时候,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时刻做好在困境中挑战自我的准备。

但是对于海尔甚至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什么叫“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说没有哪一天得到安宁,所以比尔·盖茨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这句话被许多企业家奉为至理名言。

张瑞敏认为,企业根本不存在这个“安”的概念,因此,他将“居安思危”改成了“居危思进”,充分表现出了自身强烈的危机意识,张瑞敏觉得,企业只有居危思进,才能不断地进步、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讲,海尔每天都充满了自我挑战。

张瑞敏认为,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企业家,根本没有资格称之为现代企业家。

张瑞敏指出,企业最大的危机和挑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来自自我。

企业主体只有不断走出自我,超越自我,才能使企业本身有所突破;企业主体只有不断奋进,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得到拓展。

对于一个企业决策者来说,危机就是动力。

什么时候决策者不再是企业前行的推进力量,而是滞后的力量,就意味着丧失了做企业领导人的资格。

1993年6月,电视剧《唐明皇》热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纷纷议论。

张瑞敏十分关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而且十分善于将历史的兴衰荣辱与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于是,张瑞敏随感式地写了一篇文章,阐述了自己对电视剧《唐明皇》所产生的感想和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