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摘要】学习历史是要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智慧,进而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理念、目标及课程性质等多方面作了明确的方向性的规定。
新课程和新课程理念的最终实施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学生终身“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
1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
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
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2 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的典范人物之所以成功,首先起作用的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人格,譬如爱迪生的痴迷忘情,居里夫人的坚忍不拔等。
可见源自内心的热
爱、迷恋和追求是动力源,是创造性的灵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创新教育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动机和激情,增强学生创新学习的意志。
第一,通过对创新意识知识点的讲述,引发学生的“自我需要感”,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动机。
第二,通过对创造型人物创造激情的讲述,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豪情壮志。
第三,培养学生创造的人格。
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在创造性思想还不明朗时具有能忍受模糊的能力;有克服障碍的勇气;坚信自己能成功;能不断超越自己;敢冒风险。
只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格,学生才会在创造的过程中具有应对挫折的能力,最终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 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
批判性思维就是拒绝育目从众,拒绝复制型思维,就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尤其是教师要适时、适度、适量设计陷阱式问题,创设新情景,做到“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诱使学生“上当”、“中计”,从而在失败中吸取教训,达到“顿悟”之境界。
如在王昭君出塞原因的问题上,传统观点持“政治联姻说”,若此时设计两种陷阱式问题,让学生鉴别,可有另一番滋味:观点甲:“昭君自愿说”——王昭君自恃貌美高傲,未买通画工毛延寿,结果被毛丑化,长期得不到皇帝宠爱,久留宫中,“寂寞无聊,自请去匈奴。
”观点乙:毛延寿“救国策略说”——据说,画工毛延寿在宫中看见有“沉鱼落雁”之美的王昭君,生怕汉元帝贪色,变成妲己式的人物,到时误国殃民,后患无穷,所以“丑化”王昭君。
毛延寿成了一大功臣,谁是谁非,令人回味。
发散性思维,是指多角度、新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比教师更发散,更有创造性。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就应该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教学。
比如,我们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和民族感情,对殖民主义的深恶痛绝可以理解。
这是从正面的角度思考,得出的结论,无可厚非。
但深恶痛绝不能代表对殖民主义的完全评价。
此外,我们又可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如果殖民主义者没有强大的实力,它能轻易征服其他地区吗?学生否定问题后,再问学生:那么,殖民者强大实力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强大实力的表现往往是先进的制度、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人文观念等。
然后又提问学生:这种以先进进攻落后,以强击弱的观点,是否也有可取之处呢?学生此时恍然大悟:殖民主义可以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先进的制度、生产方式等,也破坏了当地落后的制度和生产方式,具有建设性作用。
当然,殖民主义对殖民者来说,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原材料、市场,甚至劳动力,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
由此,对殖民主义从正反两方面,从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全面评价殖民主义这一现象,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广大历史教师只要树立了创新教育的观点,积极构建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就能使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面向未来,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