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方100首方证解答

经方100首方证解答

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g 、生甘草6-12g ,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 、炙甘草10-30g 。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 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 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 、炙甘草6-12g ,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 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 舌红苔黄,脉滑数。

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l2g 、麻黄12-24g 。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 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 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 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 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 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 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牡蛎20-30g。

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1. 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 自汗、盗汗。

3. 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

水煎,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 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 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 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 舌体胖大、苔白滑。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组成用法: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1. 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

2. 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3. 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组成用法:茯苓12-30g、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

方证:1. 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

2. 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3. 舌质淡,苔白滑。

五苓散组成用法:猪苓10-20g、泽泻15-30 g、白术10-20 g、茯苓10-30 g、桂枝6-12g。

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1. 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 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 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防己黄芪汤组成用法: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 枚。

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证:1. 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2. 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用法:黄芪10-15g、桂枝10-15g、白芍10-15g、生姜20-30g、大枣12枚。

水煎服,每日3 次。

方证:1. 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 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组成用法: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

米醋与水相合,与其他三药同煎,温服。

方证:汗出而色黄,浮肿、发热、口渴、脉沉。

麻黄汤组成用法:麻黄10-25g 、桂枝10-15g 、甘草5-10g 、杏仁10-15 g 。

水煎服,分2-3 次饭后温服。

盖被取汗为度,不可大汗淋漓。

方证: 1. 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脉浮紧。

2. 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

3. 头身肿痛,喜热,遇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小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5-15g 、桂枝5-15g 、细辛5-15g 、干姜10-25g 、甘草5-15g 、 白芍10-20g 、五味子5-15g 、半夏10-15g 。

水煎温服,分三次。

服后以口中微 干为度。

方证: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 (痰液、涕 )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大青龙汤 组成用法:麻黄10-50g 、桂枝10-20g 、炙甘草5-15g 、杏仁10-20g 、生姜10 -25g 、 大枣 5-15 枚、生石膏 50-200g 。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 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 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 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 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用法:麻黄10-30g 、杏仁10-15g 、石膏20-100g 、甘草5-10g 上四味,水 煎,分 2-3 次温服。

方证: 1. 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 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 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葛根汤组成用法:麻黄10-15g ,葛根30-50g 、桂枝10-12g 、芍药10-30g 、炙甘草10-15g 、 生姜15-20g 、大枣5-15枚。

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方证: 1. 口噪、 2. 头疼、 利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用法:麻黄 汗为止。

方证: 1. 精神委靡困倦、恶寒尤甚。

2. 舌淡苔水滑、脉沉迟、微弱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用法:麻黄5-20g 、连翘10-15g 、赤小豆30-50g 、生梓白皮15- 25g 、杏仁 10-20g 、甘草10-15g 、大枣5-12枚、生姜10g 。

水煎,分两次温服。

如用雨后 积水更优。

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代之。

方证: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浮腻者。

越婢汤组成用法:麻黄10-30g 、石膏50-200g 、生姜10-30g 、炙甘草10-15g 、大枣5-15 枚。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 .肌肤坚紧,平素很少出汗,现周身浮肿,脉浮,恶风,口渴或汗出者。

2. 麻杏石甘汤证兼营卫不和,恶风,脉浮,身肿,不咳嗽而有内饮者。

射干麻黄汤组成用法:麻黄12-20g 、射干10-15g 、细辛5-15g 、半夏15-20g 、五味子12-20g 、 大枣7-12枚、紫苑10-15g 、款冬花10-15g 、生姜15g 。

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

方证: 1. 麻黄体质而上气咳逆,喉中痰鸣浓流,咽喉不利或疼痛者。

项背强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14-15g 、附子10-30g 、细辛5-10g 。

水煎分2-3次热服,取微2. 小青龙汤证而痰盛咽肿,目热、舌干、口臭、大便偏干者。

厚朴麻黄汤组成用法:麻黄10-25g、厚朴15-30g、半夏12-20g、五味子12-15g、细辛10-15g、干姜14-15g、杏仁15-20g、石膏50-150g、小麦20-50g。

先煮小麦熟,然后去小麦,再入余药同煎,合匀分三次温服。

方证:1. 肌肤黄黑、体形偏胖的咳喘、烦渴、胸满、脉浮病人。

2. 小青龙汤证而鼻燥口渴、胸腹满胀、惊悸自汗或小便不利者。

3. 胃中冷逆,肺气胀满,嗽而喘咳,且正气涣散者。

小柴胡汤组成用法:柴胡10-20g、黄苓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1. 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 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 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 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 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大柴胡汤组成用法:柴胡10-15g、黄苓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枣6-10枚、大黄5-10 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 发热或寒热往来。

2. 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3. 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 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四逆散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枳实6-10g、甘草(炙)6-10g。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1. 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 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编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 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柴胡桂枝汤组成用法:柴胡10-15g、桂枝5-10g,芍药5-14g、黄苓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4g、大枣10g、生姜6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 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

2. 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 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成用法: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苓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 、甘草3-6g 。

水煎,分3次服。

方证:1. 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 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 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塘薄。

4. 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 苔白厚,舌面干。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组成用法:柴胡15-20g 、黄苓6-10 g 、生姜5-10g 、人参5-10g 、桂枝5-10g,、 茯苓5-10g 、半夏6-10g 、大黄5-10g 、龙骨5-10g 、牡蛎5-10g 、大枣6枚、铅 丹3g (或磁石10g ,或用生铁落代之)。

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 20分钟,再加 余药,大黄后下,分两次温服。

方证: 1. 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 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谙语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