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评萧一平、郭德宏主编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李庆刚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林林总总的著作中,由中共中央党校萧一平、郭德宏教授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全史》(以下称《全史》)一书值得关注。

这是一部从1985年就开始酝酿,积20年之功才撰写完毕的著作。

二十年磨一剑,“剑”锋所指,颇有几多亮点。

从框架结构方面看,《全史》共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从1931年9月至1937年6月),写的是局部抗战阶段;中篇(从1937年7月到1941年11月),写的是抗战全面爆发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也就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下篇(从1941年12月到1946年9月),写的是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抗战胜利、国共内战前夕,也就是抗日战争的后期。

现在,包括局部抗战在内的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观点,得到一些人的认同。

《全史》这样的阶段划分,将局部抗战阶段纳入进来,体现了其“全”;同时各篇涵盖的时间跨度相差不大,避免了各篇内容上的畸轻畸重,这是能够为史学界认可的。

同时,上、中、下三篇的结束部分,都有对本篇内容的小结,短短两三页纸的文字,就能使读者抓住本篇的核心及架构,这种方便读者的人性化做法,值得借鉴学习。

从所论内容来看,《全史》有两个“关注”较为明显。

一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活动给予了较多关注。

《全史》用很大篇幅介绍了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对正面战场上的淞沪、台儿庄、徐州、武
评萧一平、郭德宏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汉、南昌、随枣、桂南、枣宜、长沙、豫南、上高、中条山、浙赣、洪湖、鄂西、常德等会战,给以较为详实的叙述,这在以往的抗战史专著中是不多见的。

二是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及反德、意法西斯的西欧、北非和苏德战场给以了关注,用较大篇幅进行了介绍。

在横向的联系中,《全史》突出显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使人自然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而在以往的著作中,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深入研究的还不多、不深、不透。

《全史》在这方面开了个好头。

拿研究态度来讲,《全史》是严肃认真的。

以往研究抗战史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大而化之的论断和解说,在精确细微的考证上下的功夫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抗战史研究成果与外界的对话与交流。

《全史》广泛搜集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及美国等地出版的有关中国抗战史的研究著作和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跟踪国内外抗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又注重挖掘不为人注意的有价值的史料。

比如,我们都知道百团大战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说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但回击“游而不击”是我们后来发明的叙述历史用的语言,还是当时就客观存在的一种舆论?本人所见以往的著述都没有说明是何种情况。

《全史》引用1940年9月5日《新疆日报》社论和9月12日《力报》社论,说明百团大战回击的“游而不击”谰言,是当时发明并在媒体上广泛报道的事实。

(中篇,第390页)这给人以历史的真切感。

就学术规范来说,《全史》是严格遵守的,这也使其在页下注释方面颇有特色。

对于涉及到的一些人们还不太熟悉但又很重要的的抗战人物和事件,《全史》的注释将其既往历史和嗣后发展进行介绍,既扩大了读者的视野,又增加了著作的可读性。

比如,对于
《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1期
1939年底至1940年上半年“宋子良”与日本人进行的秘密谈判,《全史》在注释中说明,与日本人会晤的不是宋子良,而是军统特务曾广冒充的。

(中篇,第342页)对于会谈中的日方整理的蒋方代表的“主要论点”,注释中也指出,不知道什么原因,直到现在还找不到蒋方代表写的有关材料。

(中篇,第344页)这会引起读者的阅读乃至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对于有争议、还需进一步研究的数字及史实问题,《全史》把所见到的有关观点在注释中罗列出来,既可让读者自己去作判断,又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

如1931年11月的江桥抗战,中日双方死伤向无准确数字。

根据《马占山关于日军侵占齐齐哈尔经过的报告》提供的数字统计,日军死伤5500人左右,中国军队伤亡近6000人;另据1931年12月10日本庄繁给天皇上奏中承认:过去数次战斗千余将士战死,伤者冻者甚多。

(上篇,第139页)《全史》中有的考证则非常细致。

如1938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北岳区进行围攻。

经过战斗,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军围攻。

有的著作说是经过45天战斗,《全史》采用《聂荣臻回忆录》中的说法是48天(中篇,第134页)这种从细处着眼的研究方法和精神,正是抗战史研究最需要褒扬的。

目前,关于抗日战争的论著可谓多矣,但公允地讲,还缺乏一部全面、科学地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全貌及其发展规律,达到客观、公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可以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的专著。

本人不敢说《全史》已经完全达到了这一水平,但它是朝着这一目标前进的,是一部具有相当水准的学术著作,应当引起重视。

当然,作为一部160多万字、历时20年、由多人通力合作完成的著作,也并非没有可挑剔之处。

因其编纂时间长,个别表述及论断尚带有上世纪90年代甚至是80年代的时代痕迹;因其卷帙厚重,对同一名词的注释前后还有重复的现象。

但总的说来,瑕不掩瑜,可以说,《全史》以大框架、大视角、大手笔,细致而不繁琐地描
评萧一平、郭德宏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际、国内形势的曲折发展和变化,敌友我三方的战略和策略的变幻无常,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错综复杂,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既独立又统一等等方面的情况。

在众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图书中,本书值得拥有,仔细品味。

(作者李庆刚,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博士)
(责任编辑:荣维木)
《中日甲午战争全史》
2005年8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关捷、唐功
春、郭富纯、刘恩格主编的《中日甲午战争全史》,380万
字。

该书共分5篇(6卷),即战前篇、战争篇(上、下)、战
后篇、思潮篇和人物篇。

分别论述甲午战争前日本的崛
起和中国的衰败;甲午战争的序幕、战争过程、日军在旅
《马关条约》的签订;俄、法、德三顺残杀中国民众2万人、
国干涉还辽、保台运动和甲午战争的历史地位;日本自明
治维新至甲午战争期间的外扩思潮和中国的爱国改革思
潮;参与涉及甲午战争的中国军政要人、文人学士等和朝
鲜、日本、欧美一些国家军政、使领人员、记者等人物在战
争期间的政治、军事、文化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