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课的教学
东乡实验中学李国兵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达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目的,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知识的前后联系: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北师大七年级生物教科书下册第九章第二节《血液循环》中的内容。

本节课前面分别讲述了“血液”、“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和“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等知识,为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因为人体细胞需要的氧气、养料,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是通过血液循环来运输的,而且后面要学习的《呼吸》、《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排泄》等章,都要以本节课为基础,所以,《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3、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出血的基本护理知识。

三、分析学情及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初中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细心研究学生可得的学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根据学生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学法指导:
1)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大量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2)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方法:
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探究式、启发诱导式为主,学生自
学讨论及教师讲解为辅的主体教学法。

五、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六、教学媒体选择:
遵循“用简不用繁,用易不用难”的原则,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用血液循环模型直观演示血液在心脏、血管中流动,引入新课。

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动态的心脏、血管图;动态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微观的物质交换过程。



说明:
教师或师生共同活动
学生活动
判断、归纳、结论
媒体辅助、师生活动
教学过程分析:
八、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
一、什么叫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
肺循环:
三、血液循环的意义
十、教学反思
1.本节课活动较多,有实验、演示实验,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可能会出现忙中出错。

2.教学中,学生活动积极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3.教学中,真正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4.在学习方式上,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