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血液循环途径
姓名:王月舟
单位:涿州市柳河营学校
2017年3月23日
血液循环途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循环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
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画概念图,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4、通过拼图游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四、教学用具
卡片、彩笔、胶水、幻灯片、视频资料。
五、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动手操作法5启发诱导,参与讨论。
六、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
2复习、阅读、观察、归纳
3小组合作拼概念图。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导语: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大家对照心脏模式图,回忆一下心脏的结构,一会儿找同学回答。
出示心脏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复习心脏四腔,心脏四腔连通的血管,及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提问:瓣膜有什么作用?心脏内部的血液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归纳:静脉流回心房,心房流向心室,心室流向动脉。
导语:谁能把心脏结构图画在黑板上?
找学生在黑板上绘制心脏结构简图,并标出各结构名称。
其他同学画在学案上。
教师讲解:人体的心脏和血管相连通,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管道系
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系统中循环流动。
这就是血液循环。
血液在这个管道系统中沿着怎样的路径循环流动的呢?板书课题:血液循环途径。
新授
教师讲解: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下边我们先来学习体循环。
播放体循环录像,然后思考下边的问题。
思考: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分别是什么?
2、体循环的途径是怎样的?
3、经过毛细血管时,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回答,然后边播放体循环动态图边总结。
板书在黑板上。
出示思考题:怎样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回答。
在此基础上,结合课件给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播放肺循环录像,思考下边的问题。
思考:1、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分别是什么?
2肺循环的途径是什么?
3经过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回答,然后边播放肺循环动态图边总结,板书在黑板上
找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板书上标出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中血
液成分变化。
出示血液循环模式图,找学生对照彩图,指示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然后思考:
1、体循环和肺循环有什么共同规律?
2、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吗?
3、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互不联系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1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都是心室流向动脉,动脉流向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流向静脉,静脉流回心房。
起点都是心室,止点都是心房。
2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3体循环和肺循环在心脏处相连通,成为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源于心脏。
你还发现了什么?(左动右静)心脏左侧及其连通血管流动脉血,心脏右侧及其连通血管流静脉血。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动脉血管一定流动脉血吗?学生小组讨论后,找学生代表回答,并要求举例说明。
(肺动脉流静脉血)
八全课小结
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它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由左心室始,到右心房止,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由右心室始,到左心房止,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这两大循环在心脏处交汇,他们相互联系,同时进行。
九巩固练习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规律是()
A 心房→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室
B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房
C 心室→静脉→毛细血管网→动脉→心房
D 心房→静脉→毛细血管网→动脉→心室
3、通过画概念图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画在学案上,学生代表画在黑板上。
4、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拼图游戏。
并用彩笔标出血液成分变化。
十、布置作业
白板出示;结合本节课所学,课后分小组调查我们身边的人心脑血管的发病情况,搜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十一·、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途径
十二、教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以启发诱导为前提,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组建出新知识,使新知识的引入自然、顺利。
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设问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