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审美心理
早在1890年,美国所谓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
人威廉· 詹姆斯(William James)出版的 《心理学原理》中就有完形主义的观点。詹 姆斯认为,意识是一条不断的流,它是连续 不断、不可分割的。
意识状态 一去就不复返, 同一意识不可 能重现两回, 外界刺激也许 相同,但是上 次的恋识与这 次的意识决不 会一样。
按照完形主义的理论,艺术和审美的心 理本质是一种“异质同形”或“异质同构”, 就是当艺术形式、知觉、情绪之间达到同形, 就会激起审美经验。异质同形是用一种基于 力的作用模式,来对审美心理进行描述性解 释。
虽然完形派的一些心理学家在他们的术语中
用到了诸如数学、拓扑学和向量分析的名词, 但实际上只用到这些学科的初步概念,应该 说只是一种借用。
②从内容、形式、功能研究艺术美学,即研
究作品和设计的美学心理特征; ③从个体喜好和判断研究受众对艺术的反应, 即研究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倾向。
审美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方法试图解释
和理解人类为什么要创作艺术和经验艺术, 其心理需要和心理过程是什么。
像一切科学研究一样,审美心理研究在提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弗洛伊德的理论虽然具
有科学意义,研究证据也具有“定性”和 “案例研究”的事实依据,但是毕竟心理学 研究意识都不容易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性, 更何况弗洛伊德研究的是潜意识。
5-1-2 完形学派与审美
“完形”是由德文格式塔(Gestalt)翻译得来
的,完形心理学家是1920-1940年间极有影 响的一些德国心理学家,包括魏德迈、柯夫 卡、库勒。完形派自称不反对一切分析,只 反对把意识割裂为元素的分析,包括主张现 象性的分析。先讲两个例子来说明完形派的 分析方法。
心理分析派试图解释人的意识的深层结构,
荣格也曾提出过人的深层结构其实就是一种 审美结构。艺术的升华作用并不是堕落,只 是人的心理结构并不是生物性所能完全涵盖 得了的。弗洛伊德看到了一些现象,以为由 盲目的本能和冲动所组成的无意识支配人的 意识,决定人的行为。
这虽然使我们认识到原始欲望对行为的支配
柯勒认为,像鸡这样的动物都对“整体”或
所含关系的全体反应,那么,这种反应是根 本的、原始的、固有的,就是说人的根本反 应是完形,而不是特殊刺激的,不是元素分 析的。
完形主义的思想有两个特征:
第一,强调心理现象是整体的,反对把它分
析为可以彼此独立的元素; 第二,主张心理学要描述现象而不是要分割 现象以获得它的“构造”,例如,“色彩恒 常性”和“大小恒常性”的研究就是在描述 现象。
第五章
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审美 经验。
对于这种审美经验,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
学》中认为,审美经验大致有六个特征: ①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 验,这种愉快如此强烈,以至于使人忘却一 切优虑,专注于眼前的对象; ②这种经验可以使意志中断,不起作用; ③这种经验有不同强度,即使强度再高也不 会使人感到厌烦;
两张纸上,一张纸是暗灰色,另一张纸是浅 灰色。如果鸡啄浅灰色纸上的谷子,就继续 喂谷子;如果啄暗灰色纸上的谷子,就立即 停止喂食。而且纸的位置是经常换的。
这样经过数百次后,鸡就学会了从浅灰色纸
上获得食物。这时换一张比浅灰色更浅的灰 色纸,结果鸡不啄原来那张浅灰色的纸,而 是啄新的更浅色的纸。可见,鸡反应的是 “更浅色的纸”,而不是特定的浅色纸,是 对全体中所含的关系的反应,而不是对特殊 刺激的反应。
这些性质不是联想作用,也不是来自想像和
④这种愉快的经验是人类所独有的,并且主
要来源于视觉和听觉的和谐; ⑤虽然这种经验源自感官,但又不能只归因 于感官的敏锐; ⑥这种愉快直接来自于对对象的感觉本身, 而不是来自它引起的联想。
亚里士多德对审美经验的描述对当代关于审
美本质的心理学研究仍然有重大影响。不过, 这是比较偏重于哲学意义的提法和论述,如 果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审美心理学研究的 主要内容是审美反应(aesthetic response)。
心理分析的理论核心是“无意识”。无意识
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人的原始欲 望、本能和盲目冲动,这些本能欲望被压抑 成无意识是因为社会标准不容许它得到满足。 然而,无意识仍然要支配人的行为,追求满 足。
所以它又不得不依赖意识,而意识是接受社
会道德标准的,因此,被压抑的欲望无法通 过意识获得直接的满足,只能获得变相的、 伪装的、转移的满足。
深受完形派影响的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
觉》中的第一章便讨论了“在一个正方形中 隐藏的结构”(图5-2)。图中的黑点在观看 中,具有一种不安定性,似乎要向正方形的 中心运动,它显示出相对正方形的内在张力。
这一张力具有一定的方向和强度,我们可以
称其为心理“力”。阿恩海姆说,我们发现, 造成表现性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这种结 构之所以会引起我们的兴趣,不仅在于它对 那个拥有这种结构的客观事物本身具有意义, 而且在于它对于一般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 具有同样的意义。像上升和下降、统治和服 从、软弱和坚强、和谐和混乱、前进与后退 等等,其实都是一种力道。
1915年丹麦人鲁滨(E. Rubin )发表了一篇关
于视觉形象的论文,其中把视觉形象分析为 “图和背景”,而不是分析为感觉元素。
完形派认为图
和背景是很自 然的心理现象, 因为图是更好 的完形(见图311),而图和 背景就是一种 典型的现象分 析获得的心理 描述。
柯勒在1918年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谷子放在
审美心理流派是对美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且
在心理学中占有很离理论地位的心理学理论 流派。这些心理学派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展开 了审美心理研究,提出了审美心理的不同理 论或理论假设。
同样我们不能期待审美心理研究有一个统一
的心理学理论,那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 科学的。当代心理学也像其他科学一样进入 了分工研究的阶段,心理学从理论体系分派 对立的阶段,转移到以研究题材为根据的分 科并进的阶段。
现代审美心理学或美学心理学(Psychology of
Aesthetics)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是一 门科学性研究和经验性(empirical)研究的学科。
大体说有三个方面的课题:
①从个体发展性、动机性、情感性和认知性
的角度研究艺术的创造性(creativity),即 研究艺术的创作过程和艺术家的心理,包括 从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情感、文化甚至变 态心理的角度研究艺术家的心理特征;
在心理学中提出独特的场论的代表人物是勒
温(Kurt Lewin ),他认为,人是一个场,人又 在一个场内行为。每个事物都有“价”,能 满足眼前需要的是正价,可能损害他的是负 价。正价有吸引力,负价则产生拒力。吸力 朝着这个事物,拒力背向这个事物,所以这 些力是一个向量,向量会产生某方向的动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那推动我们自己的情感活
动的力,与那些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的力, 实际上是同一种力。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归根 到底可以归结为“力的图式”,那么对它们 的观看就不仅仅是看到了形状、色彩、空间 和运动。
一个有审美知觉能力的人,会透过这些外在
的东西,感受到其中那活生生的力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异质同形”作用下,人们才在 外部事物和艺术品中,直接感受到某种“活 力”、“生命”、“运动”和“动态平 衡”‘性质。
例如,视皮层区域中的任意一点,只要受到
刺激,就会立即将这种刺激扩展到临近的区 城。魏德迈1912年的一个实验提供了有关运 动幻觉的证据。在一个暗室中,让两个不同 位置的光点在极短的时间内相继发光,这时, 观察者报告自己不是看到了两个互相分离的 光点,而是同一个光点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个 位里移动着。
5-1-1 心理分析学派
审典心理分析学派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
主要理论体系, 相关的学派有: 荣格(Carl G. Jung)的分析心理学 霍妮(Karen Homey)的新弗洛伊德派,
其理论和思想极具想像力和创造力。心理分
析(Psycho-analysis)不是出于学院而是直 接由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这与其他审美心 理流派的发展不同,狭义地说,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其实是指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面对五花八门的审美心理学理论,提出种种
批评其实反而是比较容易的,真正具有挑战 性的是你对某个研究问题的专精研究,并且 获得有限意义的审美经验解释,并对设计艺 术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预侧和控制的作用。
19世纪以来,美学亦逐渐变成一种经验科学
和描述科学,人们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 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不过,许多学者都认 为,审美心理学要研究的是一种高级的精神 现象,而不是动物性的快感,艺术活动不是 一种纯生物性的活动。这似乎使审美心理学 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红楼梦》
也可以说,是个人意识对经验加以选择以便
构成一个自己的独立世界,也就没有人人共 同的客观世界。所以,也没有不变的心理成 分。意识流后来成为艺术追逐的一个概念和 形式。
19世纪,电磁现象的研究在物理学中取得了
重大成就,也许对完形派有暗示作用,“场” 概念被完形派提出来,当然不能说完形主义 是直接由于物理学场论的影响。在场中,全 局影响着各个局部,并且一部分改变则一切 其余部分也随之改变。按照完形派的观点, 大脑视皮层本身就是一个电化学的场。
显然,我们不可能用一种研究模式来统一审
美理论和审美研究方法论,但审美心理研究 强调事实依据的思想是与心理学的思想一脉 相承的。对于审美研究而言,科学不是万能 的,没有科学也是万万不能的。必须指出的 是,强调事实依据并不能否定哲学的讨论, 面对人类的问题,哲学比科学要复杂得多。
5-1 审美心理流派
力量和对艺术想像的巨大影响,但是它不是 艺术创作的惟一推动力。弗洛伊德的理论思 想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据说美国的一项对艺 术家和理论家的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其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