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4《论语》选读与语言、文化的积累梳理(教学案例)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4《论语》选读与语言、文化的积累梳理(教学案例)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4--《论语》选读与语言、文化的积累梳理(教学案例)教学目标:选择高中语文课中《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句,讨论有关语段的思想文化内涵,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诵读。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

教读时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请学生结合自己在初中语文课内以及在课外所学到的《论语》语段,向其他同学推荐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布置作业:1、指定《论语》的几个片段,要求认真背诵。

2、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给孔子的颁奖词。

(晋江养正中学谭小松)点评这种课常见到的问题是,教师搬来大量关于孔子和《论语》的资料来贩卖,把工夫花在讨论孔子和《论语》的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上,忽视了阅读、诵读和语言积累的功夫。

学习新的语段,联系学过的语段,重新“盘点”自己的“语料库”,很有好处。

2.文化常识语文课程当然不是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文化,但是要学习好语言和语言的运用,就必须了解甚至熟悉相关的文化知识。

例如,要读懂古诗文,那就需要懂得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节令时辰、礼仪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古代文化常识。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5--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下面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

一、天文地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有着发达的古代天文学。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覆于地。

《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反映了古人这种感性认识。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恒星和行星的区别,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的坐标,划分为若干区域来识别它们。

例如“二十八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集群。

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

此外,古诗文中还常常提到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天狼星等,并附以浪漫的想象或传说。

银河在古诗文中有多种称谓,如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等。

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

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至于名山大川,古诗文中常涉及的有五岳、五湖等。

古代地名还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容易混淆。

例如山东山西,要分清是指哪座山(崤山、华山或太行山);河内、河外、河东、河西、河南、河北,要分清是指黄河流域的哪个地区;江南、江北、江左、江右、江表,要分清是指长江流域的哪个地方。

另外,还有三秦、三吴、三楚等,各有所指,都要具体把握。

1.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二十八宿”“牛郎星”和“织女星”等的语句,谈谈它们是从什么角度提及这些星宿的。

2.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地名指的是什么地方。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

(《赤壁之战》)(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

(《赤壁之战》)(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慢》)3.孔子及其弟子在谈到自然现象时,多用来比喻人事。

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二、纪年纪时自古及今,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轨迹,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表盘。

寒来暑往,春秋更替,社会生活在日月的轮动中渐进。

中国古代对时间的划分非常细致,既有生活情趣,也富有文化内涵。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

例如《赤壁赋》中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点明时间。

干支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

有些年份,因为发生了重大事件而闻名,例如辛亥革命发生在辛亥年(1911)。

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

例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即指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

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往复,在宏观的时间尺度上容易造成混乱,古人就常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例如《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例如《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一句,就记载了作者观看泰山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

古人纪时最为复杂,对一昼夜的时间分割,有过八时段、十时段、十二时段、十五时段、十六时段等不同尺度。

像“平明”“黄昏”,等词语,都是用来纪时的。

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

例如《与妻书》中“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就表明信是快天亮时写成的。

1.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与下列纪时名称有关的语句,体会古人纪时的“文化韵味”。

平明、日中、人定、日暮、夜阑、暮春、三春、三秋2.从广义上说,节日也是一种纪时方式。

在学过的古诗文中,涉及哪些古代传统节日?它们的延续情况如何?请归纳整理。

3.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才有年号纪年的?哪一个朝代用一个年号纪年的时间最长?查找历史年表等相关资料,探究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之间的关系。

三、姓名字号古人的姓名字号十分复杂。

在春秋时代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

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

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

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礼记冠义》上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都很容易看出名与字的关系。

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的关系,例如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清代散文家管同字异之。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

例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等。

帝王将相死后还有谥号,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

例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照临四方曰明”,“杀戮无辜曰厉”,“早孤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

帝王赐给大臣的谥号褒扬的居多。

例如北宋范仲淹、司马光的谥号都是“文正”,欧阳修、苏轼的谥号都是“文忠”。

外号也叫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水浒传》把这种外号艺术发挥到了极至。

1.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从学过的课文中各举几例加以说明。

2.根据古人的名与字的相关原则,解析下列作家的名、字关系。

(1)班固,字孟坚。

(2)曹操,字孟德。

(3)韩愈,字退之。

(4)刘禹锡,字梦得。

(5)李商隐,字义山。

(6)秦观,字少游。

(7)陆游,字务观。

(8)姜夔,字尧章。

3.下面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都出自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请指出名、字之间的关系。

(1)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

(2)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

(3)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

(4)清代的奚疑,字子复。

(5)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

四、礼仪制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古代社会,大到国家政治活动,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都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

礼仪的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

《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即有关祭祀的“吉礼”,包括祭祀自然神和祖先;有关丧葬的“凶礼”,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有关军事活动的“军礼”,包括所有的军事行动规范;有关外交活动的“宾礼”,包括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嘉礼”,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

这些礼仪,都有严格的行为规范。

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礼节,仪表举止、言谈话语、坐立行走都要符合礼仪。

室内的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是坐东朝西。

《鸿门宴》中对这种座次的排列情况有详细的记述。

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

前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

如果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表示敬意。

例如《滕王阁序》中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1.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为例,归纳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

2.以《烛之武退秦师》《季氏将伐颛臾》等为例,分析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3.《礼记内则》说:“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

”这种“养老”思想,在哪一篇课文中有所体现?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理想?4.下面是《礼记曲礼上》中有关“礼”的格言式的警句,你认为这些说法是否有现实意义?(1)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2)敖(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3)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4)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5)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引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5册)点评要真正学好一种语言,必须了解甚至熟悉相关民族的文化。

学习语文的过程,也应当是了解、熟悉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过程。

这里的学习民族文化是和学习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的。

离开语文,单纯地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学生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基本任务。

语文教学中关于文化常识的设计应该把握好这个尺度。

三、生活经验与思想素材的积累和梳理茅盾说,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

他的这番话主要是对作家说的,但是对于有志于提高语文素养的人都有用。

多数学生缺乏生活积累,所以他们很难理解那些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削弱了积累的欲求,从而也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的机会,让学生观察生活、关注、参与、体验和感悟人生。

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经验、丰富感情。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6--“关注社会”面对纷繁的社会,你是否投以关注的目光?面对人生百态,你重视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参与关注社会的活动,提高对人与社会的认识,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分析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