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四年级

传统文化四年级

传统文化第一单元经典驿站唐诗第一课:南园十三首(其一)问题提出在唐朝,有一位诗人,人称“诗鬼”,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李贺的有关资料2、能够理解这首诗3、能够体会借景抒情的诗的特点重点与难点理解并背诵古诗,了解借景抒情的诗的特点。

学习资源国学启蒙、课件、唐诗三百首过程设计一、猜一猜,“诗鬼”是谁?二、多媒体展示李贺的资料三、多媒体播放《南园十三首(其一)》,学生感受气氛四、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

五、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六、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借景抒情的诗七、背诵古诗。

理解并背诵古诗,了解借景抒情的诗的特点。

国学启蒙、课件、唐诗三百首总结反思学生对古诗理解的不是很熟练,但是能进行熟练地背诵,对于同样借景抒情的诗,了解的不多。

作业练习搜集借景抒情的诗或是有关李贺的其他古诗。

第二课:无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1、导入:2、作家、作品简介:3、具体讲解:学生自由朗读。

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

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7、请大家分组讨论:(1) 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 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3) 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8、赏析参考资料: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

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第三课问刘十九教学目的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新课《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冷的冬夜要下雪了,我备了酒,生起了火炉,你能来喝一杯吗?“绿蚁”是酒上泛起的泡沫,酒是自家新酿的,还没有经过清滤,“红泥小火炉”是用来温酒。

没有金樽清酒,也无玉盘珍馐,“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不是宴大宾的陈设,但却最适合二三知己围炉夜饮,酒不酣而情浓,不醉于酒却醉于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对朋友的邀请,也是对温暖与友谊的需求,能来喝一杯吗?雪夜围炉,清谈小饮,非知音者,何能为?质朴简单的言语,如新酿和红泥火炉一般没有半点矫饰雕琢。

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诗歌写封邀请函实在太奢侈了,而在古人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

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书信中泄露无遗。

”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诗歌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不是为赋新词强说的愁,而是坦坦然然地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不仅诗歌如此,同样拥有这般自然而诚恳的美丽的还有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二、整体感知王维官至右丞,天宝三载,朝政由奸丞李林把持,有才能的人和敢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于是他便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就来到这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裴迪曾是王维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他寄情山水的同道。

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

天宝三年的腊月末,裴迪在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

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这封信就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并纠正错误的断句与节奏。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1、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这一问题──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阐述,可结合绘画的构图色彩等结合文章做适当引导点评2、学生自行朗读,在朗读中请学生品味“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与韵味。

四、深入阅读,感悟以“深趣”融贮禅趣1、学生较难理解,以老师讲授为主,作此拓展意在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王维作为“诗佛”的独特风格:⑴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王维从小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心灵浸染了佛教清静无为的色彩,其诗作或直接阐释禅理,或渗透禅趣。

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禅趣主要表现为王维所极力营造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的氛围:2、请学生欣赏朗读视频,感悟文章以“深趣”融贮的禅趣。

3、学生朗读,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第四课:塞上吹吹笛原文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作者:高适译文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

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

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

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

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今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

现在我们还可看到诗中写景亦有“虚景”与“实景”之分,如高适这首诗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

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了一种虚景。

全诗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作者简介:(700—765) ,汉族。

盛唐诗人。

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传世。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

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世称“高常侍”。

《旧唐书·高□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而已。

”布置作业第五课: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车尔成河。

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县境。

军师:似应为车师。

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县。

1、金山:即阿尔泰山。

2、汉家:这里实借汉以指唐。

3、连钱:马身上的斑纹。

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你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

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其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满地乱滚。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

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

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

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字如马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

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作者简介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宋词1.生查子教学过程:一、自由朗读生查子二、师简介欧阳修生平三、学生谈感想突出“花市灯如昼”四、活动广角:从唐代起,我国就有元宵节晚上挂灯、观灯的习俗,到宋朝时达到极致,“花市灯如昼”,同学们能描写发挥你的想象力给这首诗配一副画吗?五、学生自由交流以上问题六、学生朗读达到背诵七、自由学习题都城南庄八、师总结本课内容九、拓展:你对自己创作的“花市灯如昼”图还满意吗?拿起彩笔给自己画一面彩旗2.望江南教学过程:一、师简介苏轼二、欣赏书中图片考虑苏轼为什么这么忧愁?三、出示望江南这首诗,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对照注释小组内交流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四、齐读这首诗五、活动广角:欣赏课本中两幅作品,谈感受,先与同位交流一下,在小组内交流六、背诵这首诗七、你还知道那些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吗?交流一下!八、拓展: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很美吧?写一首小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吧!3.丑妞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出示丑妞儿.书博山道中壁师范读三、生自由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四、小组根据书中译文理解诗词,体会诗中意境五、温馨点击:辛弃疾生平六、活动广角:这位爱国诗人作品不少,再找几首来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把它写下来七、做课本中的成长阶梯4.诉衷情一、导入二、出示陆游诉衷情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顺,看能不能读出陆游的心声?三、参照译文理解诗句意思四、温馨点击:简介陆游五、活动广角这几课我们认识了不少爱国诗人,你最敬佩的是人是谁?你还读过哪些爱国诗篇?同学们,和陆游同年代的诗人还有很多,以小组作为单位查找,交流收获!六、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七、总结5.扬州慢一、导入二、出示扬州慢生自由朗读三、参照译文理解诗句意思四、温馨点击:简介作者五、活动广角背诵这首诗六、自学:永遇乐七、我们已经学习了五首宋词,同学们收获不少,带着你们的理解读读这些词,我们来开个宋词演唱会,可以朗读这五首诗,也可以朗诵课外积累的宋词八、学生交流九、做课本中的成长阶梯十、总结本单元宋词元曲1.寿阳曲.渔村夕照教学过程:一、师简介什么是元曲二、经典回放: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三、出示马致远的寿阳曲.渔村夕照,生诵读体会意境四、借助注释理解意思五、温馨点击:简介作者马致远六、活动广角1.画一副“渔村夕照图”2.找另外一首《天净沙.秋思》来读,说一说意思,并展开想想,他为什么断肠?写成一个小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