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危机的基本理论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包含了合法 性因素? 2、如何用正常事件理论解释各种突发公共 事件发生 的原因?
第一节
政治主义理论
政治主义理论不认为危机是纯粹消极的事件 和单纯的威胁,而更多的是将危机看作一种政治 运作的机会。
一、政治主义理论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认识
(一)假设 1、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出现为政治运作提供了机会, 应急管理过程充斥着政治活动。
2、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出现为实施危机管理提供了 机会,将突发性的事件作为危机事件看待, 至少为管 理者暂时赢得了机动时间。 3、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是进行政治重建和走向政治舞 台的大好机会。
安全阀理论认为,社会可以通过建立适度宽容、开放和 灵活的社会机制来缓解社会冲突的压力,释放社会成员 的紧张情绪,从制度设计入手来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出现。
合理控制。认为社会应该保持开放、灵活、包容的状态,通 过可控制的、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对社会进行管理。
释放敌意。认为冲突自身就是一种释放敌意并维持群体关系 的机制,可以使用“安全阀”这个概念来描述为社会不满提供 释放途径的合法冲突机制。 转移矛盾。安全阀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移矛盾的焦点, 避免矛盾的积累。
应急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包括各个管理环节与阶段 的转化机制、对管理过程蕴涵的潜在危险分析等。
社会燃烧理论
燃烧现象 可燃物 助燃物 火源 群体事件
社会矛盾
社会心理 偶发事件
第三节 正常事件和社会冲突理论
一、正常事件理论 (normal accident)
针对现代社会在高速发展中日益增多的高技术 系统而提出的危机分析理论。高技术系统的特点 是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紧密的关联性。系统本身 的脆弱性导致了“正常事件”的出现。
危机事件是由系统本身的某些因素造成的,从系 统自身结构角度分析危机事件原因的理论称为正 常事件理论。(Chares Perrow)
系统失效理论
系统失效的阶段特征
潜在失效
没有发现
出现小问题
问题积累
总结和研究 处置和恢复 危机形成
偶然因素激发
处置不当
二、正常事件理论运用的扩展
高技术系统发生的事件并非是“正常事件”理论唯 一的阐述对象。换句话说,正常事件并不仅仅存 在于高技术系统,由人构成的社会性系统也是造 成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出现的表现形式之一。
当一些抗议群众用暴力对抗警察干预时, 他们的个人行为可能会受到指责,当示威 者用武力来追求道德目标比起警方用武力 来追求公认的不道德目标时,后者在道义 上是否就更应该受到指责呢?这便是政府 在维护公共秩序时的道德困惑.
---《警务工作之核心问题》,
吴开清等译,群众出版社,2000年。
安全阀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的扩展)
社会性系统中同样具有紧密关联性与相互作用 复杂性的特点。
三、社会冲突理论
结构功能理论: 社会的有序发展是因为有一个规范的社会体 系。 社会作为一个系统要继续良性的存在下来, 就需要一定类型的结构功能性的作用,使社 会制度处于均衡的状态,保持着有条不紊的 秩序,不会发生整体的社会变迁。
三、社会冲突理论
控制认识(perceptual control); 减少冲突(conflict reduction); 控制感情(affective control); 去合法化并再合法化(de- and relegitimation); 机会识别与开发(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nd Exploitation)。
公共安全危机的基本理论
1政治主义理论 2工具主义理论 3正常事件和社会冲突理论
危机的理论阐述
两种不同理论
工具主义理论。来源于主流社会科学, 对危机的认识具有管理色彩。 (instrumental perspective) 表意主义理论(或政治主义理论) 认为危机存在人为虚构的假象。 (political perspective)
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合乎法律,而是指公民对 政治行为的自愿接受性,即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 的原则基础上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是合 理和符合道义的。合法性是政府树立权威的前提。 一个政治秩序失去合法性则意味着失去被统治者 的忠诚,因而产生合法性危机。
二、政治主义理论对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启示 (一)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五个相关维度:
地震撕开山川大地,救灾弥补社会裂痕。
(二)基本观点
1、 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属于认知范畴(perceptual category),即由于危机施加的足够影响使人们感 到并担心所处的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 2、 无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起因如何,总是在 不同层面上存在认知的冲突,这种冲突直接会影 响到处置的策略。 (crises, whatever their origins, therefore always contain multiple levels conflict.
传统冲突理论: 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并注意到了社会 不协调的一面,认为许多社会问题并不是均 衡模式所能解释的,社会无时不在变化,整 个社会体系处于绝对不均衡中和不断地变化 运动中。社会体系的每一个部分都包含着冲 突与不和的因素,这些变化的社会因子就是 社会变迁的来源。
三、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是社会各阶层、 各利益集团在矛盾冲突上升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 冲突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冲 突并非仅仅导致社会不和谐现象出现,他还具有社会 整合功能。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利益间的冲突,可以促 使政府在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自觉地进行相关方面 的调整,从而有效地阻止社会系统的僵化。
(二)用语言框定公共安全危机事件 语言是重要的管理工具,也可以决定社会形态 和政治气候。 语言可以分为四种风格:修辞性的、法律性的、 行政性的和讨价性的。 1.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话语权。 2、话语权的控制。 3.危机事件的定义。
(三)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进行掩饰,以防止暴露 社会冲突和社会缺陷:
1、传播一种一切正常的意象。 2、将危机事件置换成其他目标或转移到其他领域。 3、掩盖应急过程的细节。
第二节 工具主义理论
工具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如何对公共安全危机进行 管理与处置,而不是利用危机事件进行政治运作。 因此工具主义理论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1、公共安全危机的对策; 2、公共安全危机的信息; 3、公共安全危机应对的时间。
工具主义理论对公共安全危机认识的基本观点
从单纯的应急反应向全过程管理(total management) 转化。包括风险评估、危机预警、应急准备、危机 恢复等过程。
“帝国主义者无视人民的意志和历史的规律, 当解放斗争引起他们的愤怒时,他们就将其定 义为恐怖主义。” ----卡扎菲
“恐怖分子就是攻击我们所诊视的制度和亵渎我们 价值观的罪犯,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 ----布什
1935年“12.9”运动
“合法性”(Legitimacy)是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
3、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属于情感范畴(affective category),如产生的集体压力感,个人产生的焦虑与不安 等。
4、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包含了去合法性因素(element of delegitimation)。 The perceived changes are interpreted in such way as to call into questions the past, present and perhaps future functioning of particular aspects of society and government. 5、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为社会动员(mass mobilization)和 制度重建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