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原理一、判断题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资本积聚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的大资本。
( )3.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
()4.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5.通过单纯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称为内涵型扩大再生产。
()二、单项选择题1.首先提出“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 )。
A.蒙克莱田 B.配第C.亚当.斯密 D.李嘉图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劳动对象B.物质资料的生产C.生产力D.生产关系3.货币的流通量取决于( )。
A. 待流通的商品数量B.商品的价格水平C.货币流通速度 D.以上都正确4.资本循环中涉及的职能形式包括()。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 D.以上都正确5.赊账、分期付款属于信用形式。
( )A.商业B.银行C.国家D.消费6.现实生活中,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其直接目的是追求()。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 D.以上都不正确7.由于不同地块的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形成的地租称为()。
A.级差地租I B.级差地租ⅡC.绝对地租 D.相对地租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C.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D.以上都正确9.由外商出资金、设备,我方出土地、劳力合作经营的企业称为()。
A.中外合资企业 B.外商独资企业C.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D.以上都不正确10.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
A.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B. 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为特征C.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D. 以上都正确三、多项选择题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 )。
A.生产关系B.交换关系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2.劳动二重性包括()。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3.货币的五大职能中,世界货币职能包括( )。
A.作为国际收支手段B.作为国际支付手段C.作为延期支付手段D.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4.以下属于信用货币的特征的是()。
A.货币的价值符号B.债务货币C.具有强制性D.国家对信用货币进行控制和管理5.以下属于资本的特点的是()。
A.增值性B.运动性C.返还性D.风险性四、简答题1.简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辨证关系。
2.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3.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五、论述题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判断题1.√2.×【解析】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不断增大自己的资本实力,从而引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积聚,它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的大资本。
3.√4.√5.×【解析】扩大再生产按扩大的方式又分为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
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的再生产,而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是通过单纯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实现生产规模扩大。
二、单项选择题1.A 【解析】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
此后,由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
2.D【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则是社会生产关系。
3.D【解析】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
货币流通的规模是由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的。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定时间内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周转次数。
4.D【解析】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5.D【解析】在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中,信用形式也不断发展,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其中,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
消费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
6.C【解析】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个别企业首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这样,生产它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能够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7.A【解析】级差地租由于其形成的条件不同而有两种形式:级差地租I。
它形成的条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
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等量资本引起的资本生产率的差别性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8.D【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9.C【解析】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商投资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是指我国同外商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一般是指由外商出资金、设备,我方出土地、劳力合作经营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是指外商经我国批准,在我国境内租赁土地、独自投资、独自管理、自负盈亏的企业。
10.D【解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为特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经济制度。
三、多项选择题1.ABCD【解析】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的有机整体。
2.AB【解析】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其中,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ABD【解析】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金属货币。
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收支手段,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而延期支付手段属于货币的支付手段。
4.ABCD【解析】信用货币是一种符号,不可兑现,是通过法律确定其偿付债务时必须被接受,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如期票、汇票、支票等,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信用货币具有以下特征:是货币的价值符号;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国家对信用货币进行控制和管理。
5.ABCD【解析】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无论资本采取何种具体形态,在何种社会经济制度下运行,它都具有以下基本特点:资本的增值性;资本的运动性;资本的返还性;资本的风险性。
四、简答题1.简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辨证关系。
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对立的、矛盾的第一,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第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2.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根据市场上商品价格的涨落来调节自己的生产。
如果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商品生产者来生产这种商品;反之,社会使商品生产者放弃这种商品的生产,而去生产别的商品。
结果使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在一定时期内大体趋于平衡。
于是价值规律调节生产的作用自发地发挥出来。
(2)自发地促进和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每个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额外的利润,总是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竞相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因为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存在差异,经过竞争,生产条件比较好的就处于有利地位,而较差的则处于不利地位。
后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改善,那就可能亏本甚至破产。
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两极分化现象,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有的商品生产者发展成资本家,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则会破产,沦为雇佣工人。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3.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答: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雇佣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商品,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实质上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转化形式。
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却掩盖了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之间的区分;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一假象,工人似乎得到了他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实质被掩盖起来了。
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工资这一假象,科学地揭示了工资的本质,强调“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