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心灵——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心灵——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利用寒假,认真拜读了彭兴顺老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彭老师分八讲分别从如何唤醒教师、如何唤醒家长、如何唤醒孩子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案例,做了具体的讲解。
本文着重要谈的是如何唤醒学生的问题。
一、教育本质之辩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多数人热衷于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略了“为什么要教”。
忽略了“为什么要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就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效果。
一段时期以来,我始终在思索“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因为我觉得,要想做好教育,必须首先要从宏观上弄明白教育是怎么回事,要达到什么样的终极目标,学校到底要给孩子什么。
惟其如此,教育才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
教育是什么?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想家,对此一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过程中,“教”和“育”字在甲骨文中都已出现,篆字表意更接近现代。
甲骨文时期,=(爻,算筹)﹢(子)﹢(攴,手持鞭子、棍杖)。
造字本义: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
发展到篆文时期,“爻”代表《易经》等传统文化典籍,“教”意为施教者通过严格的教学组织纪律而向受教者传授传统的文化典籍。
篆文的=(头朝下出生的婴儿,象征先天具有叛逆性)﹢(肉),表示生子并养育。
《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不难看出,古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现代教育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更是众说纷纭,中西亦有着显著差异。
“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之辩,“培养人说”与“传递说”(传递知识、文化、生命意义)之辩,教育即生活,教育的本质是爱,教育就是唤醒等等,似乎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教育本质并不是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不是非此即彼。
因为教育是人为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往往从各自生存处境出发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而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对教育理解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总要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因,就是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的需要。
这样看来,教育本身无时不在变化发展中,教育本质是教育特定发展阶段的本质,并不是“一”而是“多”。
那么,当前应该如何认识教育的本质呢?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这就有必要搞清“达到什么目的”和“培养什么人”两个问题。
要明确“教育目的”,就要兼顾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教育与人类、教育与人的关系。
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教育是促进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优秀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公民道德)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来说,教育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是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幸福。
从教育与人类的关系来说,教育是一种传递,传递知识、技能,传承优秀的文化、价值。
从教育与人的关系来说,教育肩负着培养人和发展人的职能,是要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促进个体变化气质、改变行为、趋向至善,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
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注重的是社会的职能和知识的传递,忽视了优秀文化的传承,更忽视了人的发展。
中国教育强调教师按既定意图影响学生,而西方教育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由此,我们对教育本质可表述为: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通过传递人类文化,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生活,促使其社会化,促进人的发展。
一句话就是:个体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化。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兼顾其它教育目的的同时,特别要关注人的发展。
因为教育的核心是人,主体是人。
只有重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这一任务要求,就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尚道德和良好公德;就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追求和自我选择,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
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选择的机会、生命的尊严与质量。
二、教育需要唤醒沉睡才需要唤醒。
我们的教育曾长期沉睡在应试中,教师重教学,轻教育;重分数,轻发展;重教法,轻学法;重传授,轻探究;重说教,轻沟通;多批评,少激励。
在当前更加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背景下,教育需要唤醒沉睡的老师和家长,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发展。
教育更需要唤醒沉睡的学生,正视他们的现状,唤醒他们的道德、梦想、责任和主体意识,健全他们的人格。
正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那样:“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唤醒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融,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一)教育要唤醒学生的激情与梦想。
科研人员为什么能枯燥地呆在实验室里乐此不疲?因为兴趣使然。
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年级越高,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是时间磨的,是父母逼的,是老师教的,是课程造成的。
我们可以想想我们的教育:起早贪黑、无休止的作业和教辅,上不完的辅导班、强加的意志,枯燥的讲授、没有新意的教学内容,考什么学什么、不能满足兴趣需要的课程,一坐一天、生活的单调……学生被迫做着自己不情愿的事,缺少生活的乐趣,当然就没有幸福感,自然也就越来越消磨掉激情。
学生为什么不好管理,原因也在于我们在逼着他做着他不愿意干的事。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学习没兴趣,还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而在用大量时间“将就”别人的层次。
普通生“将就”优等生就会听不懂,只能“负债经营”;优等生“将就”普通生就会吃不饱,只会对课程失去耐心。
是我们没有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足够空间和自由。
青年应该是最富于激情与梦想的。
唤醒他们的激情与梦想,就要分层分类、减负增效,留给学生生长的空间;唤醒他们的激情与梦想,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体会到校园生活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唤醒他们的激情与梦想,就要开足选修课,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唤醒他们的激情与梦想,就要引导他们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设计,帮助他们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唤醒他们的激情与梦想,就要坚持艺体特色发展之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让我们记住神学家Howard Thurman说的:“不要追问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问你自己是什么事让你充满活力,然后就去做这件事,因为这世界需要的正是活得生气勃勃的人。
”我们要坚持“为每一个教师、学生的终身幸福搭建平台”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满活力的事做。
(二)教育要唤醒学生的发展潜力。
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渴望学习、成人成才的愿望,只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爱好等各方面的原因,甚或一次次失败的打击,这些美好的愿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和表现。
其实,孩子的未来有无穷的可能性,但在家长、学校重智育的背景下没有多少发展的空间。
在我们看来学习上不成器的学生,在舞台上、在未来的职业学习中不也是让我们刮目相看吗?2015届有一个叫高楠的学生,择校来到我校,初中就经常打架,来到我校后,无心学习,管理上很让老师费心。
可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离校后对老师非常有礼貌,还表现出了一定的经商才能。
因此,学习不应是我们唯一的标尺,教师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我们也真的不能以自己的局限性去构想孩子的未来,尤其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时代,我们现在根本就无法想象,他们生活的那个完全互联网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需要唤醒教育来开发。
唤醒潜力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要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他们不惧怕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唤醒潜力需要赏识和激励。
美国罗森塔尔的教育理念是潜能唤醒教育的经典,当他将“这些孩子都是天才”的判断推介给教育工作者后,那些普通孩子果然凸显出了“天才表现”。
他的“随口而出”就是在坚定相信孩子们的潜能。
只要教育者真正爱戴孩子、欣赏孩子,真正为孩子的未来和远景考虑,就一定能唤醒他们的自我需要。
(三)教育要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公德意识。
随着国人走出国门,中国人在国外的形象饱受争议,土豪的一掷千金,各种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让中国人似乎成了素质低的代名词、特殊“照顾”的对象。
这让我们脸上很是无光。
再看看852路公交排队秩序的混乱,更让平谷人无地自容。
道德意识和公德意识的缺失,根源在教育。
南开中学创办人张伯苓的“人格开发、道德唤醒”的理念造就了周恩来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教育首先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在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的今天,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个人的道德意识和公共的道德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需要通过课程和实践来落实。
一方面要把人的素养培育纳入课程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从小学到高中形成教育系列,着重提高学生的健康、安全、感恩、责任、守法、公德、文明、节约、规则、平等、民主、尊严、团队等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诚信、担当、包容、合作等精神。
一方面,结合重要节日,精心设计道德实践活动,增加道德的体验和感悟。
提高道德水平和公德意识,要从培养好习惯做起。
好习惯带来好成绩,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许多学生成绩不好,文明素养不高,源于习惯不好。
抓习惯养成,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应该成为永恒的主题。
教育就是为了提升人的全面素质,提升人的幸福,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家人和身边的人变得更好,让社会变得更好。
(四)教育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
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如果说唤醒激情与梦想是在锤炼内力,那还要借助一些外力。
那就是教育教学要认真落实“靠严格自律成人,靠自主学习成才”。
学习上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精讲精练。
课堂教学要做到“一二三四”,即:一个目标,以学生学会并逐步会学为目标;两个注重,注重基础知识的识记,注重规律方法的归纳总结;三个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四让,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难点让学生议,练习和实验让学生做。
德育要通过“榜样示范,活动载体,沟通交流,评价激励”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
教师要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要多倾听,多激励,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包容和等待,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同时,还要将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放在突出的位置抓好抓实,发挥其影响人、塑造人的育人功能。
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