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语法研究——“者”语法研究

古汉语语法研究——“者”语法研究

(61)此二人者实弑寡君。(《左传·隐公四 年》)
(62)夫明堂者,王者之明堂也。(《孟子·梁 惠王下》)
❖ 2、复指作用消退的原因
❖ “指示代词+名+者”是“指示代词+名”和 “名+者” 的综合式,在综合过程中,“者” 字失去复指作用,变为仅有隔语作用的语气词。
❖ “指示代词+名”例:
(65)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经·召南·鹊 巢》)御,迎。
(5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
❖ 6、“谓词隐含”说辨析 ❖ 朱德熙: ❖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者”自指
“仁”这种德性;《论语·雍也》:“仁者乐 山。”“者”转指有“仁”这种德性的人。
❖ 袁毓林: ❖ “名+者”如“仁者,人也”,前面隐含“曰/谓”
言说类动词,朱先生的自指“者”也属于转指。但 又指出:“先秦汉语中找不到不省去言说类动词的 指称形式”,“在时间名词‘今、古、夜、始、往、 向’等后面的‘者’,我们也不知道怎样解释”。
❖ 各格式产生的时间:
❖ 较早的是“名+者”、“动+者”、“形+ 者”、“数+者”,《诗经》时代已经出现;
❖ 其次是“名+也+者”、“所+动+者”、“所 +介+动+者”,始见于《周易大传》;
❖ “主+谓+者”、“主+之+谓+者”晚见于 《左传》及以后的典籍。
三、“者”字结构的生成方式 在名词和谓词后边加“者”生成,即:
“贤者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二、“者”的句法结构形式 (一)“名+者”结构的多种形式
1、名+者 2、指示代词+名+者 3、名+也+者 4、所+动+者 5、所+介+动+者
例:
( 11 ) 今 者 不 乐 , 逝 者 其 耋 。 ( 《 诗 经 ·秦 风·车邻》)
(12)师者,众也。(《周易·序卦》) (13)君子行此四德者,故云乾亨利贞。
❖ 转指跟复指不同,转指是指代与谓词有关的 人和事物。
❖ 1、指人和事物 (43)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捍
牧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44)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庄
子·秋水》)
❖ 2、 “者”转指动作行为的时间、原因或状 貌。
❖ 例:
(45)王使谓子反曰:“先大夫之覆师徒者, 君不在。”(《左传·成公十六年》)
昔余既令女出纳朕令。(《大克鼎》) “昔”是时间状语,或可能误“昔余”为人名。
下面例中如无“者”,句义理解错误: (30)元者善之长也。(《文言》) (31)亨者嘉之会也。(同上) (32)利者义之和也。(同上) (33)贞者事之干也。(同上)
❖ 有时无隔语“者”,句意、结构乃至句子类型将 完全不同:
( 27 ) 此 谓 使 民 兴 贤 , 出 使 长 之 。 ( 《 周 礼·地官·乡大夫》)郑玄注:“言是乃所谓 使民自举贤者,因出之而使之长民 。”
(28)若命长致,则媵(yìng)爵者奠觶(zhì) 于篚。(《仪礼·大射礼》) 郑玄注:“命长 致者,使长者一人致也。”
(29)臣为危而罪不敢。(《吕氏春秋·适威》) 高诱注:“不敢登其危者而罪之也。”
(34)仁者人也。(《礼记·中庸》) ——仁就是人(判断句)
*仁人也——仁慈的人。(偏正结构) (35)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战国策·秦策三》) ——老虎是残戾的动物,
人是甘美的饵食(判断句)
*虎戾虫,人甘饵。 ——老虎残戾虫子,人认为饵食甘甜。(陈述句)
❖ 2、“者”的复指作用 如“仁者”意为“仁这种德行”,“虎者” 意为“虎这种动物”。
(57)若命长致,则媵爵者奠觶于篚。(《仪 礼·大射礼》)郑玄注:“命长致者,使长者 一人致也。”
(58)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 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 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韩非子·主道》)
❖ 谓词用作名词,“者”自指:
❖ 谓词有临时转指功能而具有名词性,再在其 后加上指示代词“者”,这个“者”实际上 是自指谓词表示的人或事物,“谓+者”和 “名+者”之“者”功能相同。
❖ 四、“者”的语法功能
❖ “者”有两个功能:
1、指代,分复指和转指。在“名+者”中, 复指“名”;在“谓+者”中,转指与“谓” 相关的人或事物。
2、隔语作用。将“者”字的前后成分隔开。
(一)“名+者”之“者”的功能 功能:隔语复指
1、“者”的隔语作用 没有“者”字,有时可能误解词义或结构。 例:
❖ 五、“者”的语法功能的发展
❖ (一)“名+者”结构中“者”的功能发展 ❖ 1、复指作用消退
在“指示代词+名+者”中,“者”的复指作 用消退,只剩下隔语作用。仅有隔语作用的 “者”带上一定的语气色彩。
❖ 例:
( 60 ) 君 子 行 此 四 德 者 , 故 曰 乾 元 亨 利 贞 。 (《周易·文言》
2、“者”和指示代词“之”、“诸”构成 互文
(5)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是故大国 不耆攻者;无积委,城郭不修,上下不调 和,是故大国耆攻之。(《墨子·节葬下》)
(6)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 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利 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 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荀 子·富国》)
(7)龟俯者灵,仰者谢,前弇诸果,后弇诸 猎。(《尔雅·释鱼》)
3、“不者”或作“不然”,“然”是指示代 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 本纪》)
不然,籍何以至此?(同上)按:枫、三 本“不然”作“不者”。
4 、“者”指代“人” (9)子之所谓天下之明主者,何如者也?
(《战国策·燕策一》) (10)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
专题五:古汉语“者”语法研究
❖ 一、“者”的词性 ❖ 二、“者”的句法结构形式 ❖ 三、“者”字结构的生成方式 ❖ 四、“者”的语法功能 ❖ 五、“者”的语法功能的发展 ❖ 六、固定结构中的“者” ❖ 七、结语
❖ 一、“者”的词性
❖ “者”是指示代词
❖ (一)专文论证
❖ 笔者《释“者”“诸”兼释其指代义的来 源》 :“者”本意是“辩治”即“理正分 别”,引申为“别事词”即指示代词。
❖ 例: (54)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
臣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55)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 (《左传·襄公十年》)
❖ 另有一部分是临时转指,指代谓词所转指的 人或事物,后边可加上指示代词“者”,这 里,“谓词”=“谓词+者”,具有名词性。
❖ 例:
(56)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周礼·地 官·遗人》)郑玄注:“羁旅,过行寄止者。”
❖ 因“名+者”结构的“名”本身是个名词, “者”指代“名”是名副其实的自指。“谓+ 者”结构之“者”指代的是谓词所转指的人 或事物,因而这个“者”随之具有转指功能, 跟“名+者”结构的“者”有了区别,语法上 可称它为转指。
❖ “谓词”隐含说不可信:
❖ “名+者”结构在上古汉语很多,不存在隐含 “曰/谓”言说类动词,因而用“谓词隐含” 理论解释其中“者”字的功能,失去了事实 基础。
“者”成为语气词。 ❖ 例: (72)为君计者,勿攻宋。(《战国策·魏策四》) (73)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
(《商君书·算地》) (74)武安侯在者,族矣!
(2)加好者焉,斯圣人矣。(《荀子·礼论》) 《史记·礼书》引作:“加好之焉,圣矣。”
( 3 ) 未 尝 有 之 也 。 ( 《 战 国 策 ·魏 策 三 》 ) 《史记·穰侯列传》引作:“未尝有者也。”
(4)(北郭骚)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 焉。(《吕氏春秋·士节》)《说苑·复恩》: “而尝所以养母者。”
(18)蜎蜎者蠋,蒸在桑野。 (《诗经·豳风·东山》)
(19)壹者之来,云何其盱(xū)? (《诗经·小雅·何人斯》)
(20)负也者,小人之争也。 (《周易·系辞上》)
(21)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序。 (《尚书·洪范》)
(22)马不出者,助之鞭之。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23)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
名→名+者 谓→谓+者 例: (24)昔余既令女出纳朕令。(《大克鼎》)
昔者先王慈爱百(迫)每(媚)。 (《 壶》)
(25)大过,栋挠,利有攸往,亨。 (《周 易·大过》)彖曰:大过,大者,过也。” 。
(26)伐木掎(jǐ)矣,析薪柂(yí)矣。(《诗 经·小雅·小弁》) 毛亨传:“伐木者掎其巅, 析薪者随其理。”
(46)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韩非子·说林》)
(47)然则舜伪喜者与? (《孟子·万章上》)
❖ 3、没有“者”作隔语,句法和句意将会改变:
(48)知我者谓我心忧。(《诗经·王风·黍离》) (主谓句)
*知我谓我心忧。(连谓句) (49)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强大的当王,弱小的当侯。(陈述句) *大王,小侯。 ——大的侯王,小的侯王。(偏正结构)
❖ 3、“名+者”居于句尾时“者”的功能 ❖ 这时“者”只有复指功能 ❖ 例: (42)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告子上》)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意思是舍弃鱼而选取 熊掌这样东西,“者”复指熊掌。
❖ (二)“谓+者”之“者”的功能 ❖ 功能:隔语转指
(66)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