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病毒的遗传5
接合开始,F因子仅
5’
有一部分进入F–细胞
,剩下部分基因只有
等到细菌染色体全部
进入到F–细胞之后才
能进入,然而转移过
程常常中断
受体细胞常常只接受部分的供体染色体 ,这些染色体称为供体外基因子,而受体的 完整染色体则称为受体内基因子,这样的细 菌称为部分二倍体或部分合子、半合子
供体与受体的重组是内基因子( F- 染色体DNA )与外基因子( Hfr部分染色体DNA)的同源部 分配对、交换,产生重组子。
(2)转化片段形态:转化片段必须是双链 (3)转化片段浓度:每个细胞摄取的DNA
分子数不超过10个 (4)受体细胞生理状态;感受态(指细菌能够
从周围环境中吸收DNA分子进行转化的生理状态 。)
2、转化DNA的摄取和整合
(1)结合与穿入 (2)联会 (3)整合,整合或DNA重组对同源DNA具
有特异性
F+×F-
↓
F+ → F+ F- → F+
这种F因子的传递与
细菌染色体无关。
但是F因子偶然地
5’
(10000个F+细胞中
有一个)能整合到细
菌染色体中去,就
可能引起染色体的
转移
性伞毛/接合管
图 7-13 两个E.Coli 细胞杂交的电子显微镜照片(X
34,300)
Hfr×F↓
Hfr → Hfr F- → F-
噬菌斑形态 正常r+:小、边缘模糊
噬菌体
突变r-:大、边缘清楚
性状
宿主范围:感染和裂 正常h+:B株
解的菌株 突变h-:B株
不同
或B/2株
由于h–和h+均能感染B株,用T2的两亲 本h–r+和h+r–同时感染B株,称为双重
h-r+ × h+r↓B株
h-r+ h+r- h-r- h+r+ ↓
接种在同时长有B株及B/2株的培养基上
0.9
1.6%
分别作出ra、rb、rc与h的连锁图
ra
24
h
rb 12.3 h
rc 1.6 h
×
ra rb
rc h
√
ra rb
h rc
√
ra
rc h
rb
×
ra
h rc rb
为了确定基因排列顺序,可先只考虑rb 、rc及h来确定是rchrb还是hrcrb。 为此作:
h
rb+rc- × rb-rc+
二、接合 接合:在原核生物中,是指遗传 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 体-“雌性”的过程
1946年,Lederberg和Tatum
发现E.coli细胞之间通过接合可
以交换遗传物质。他们选择了两
个不同营养缺陷型的E.coli菌株
图 7-10 黎德伯格和塔特姆的接合(杂交)试验 证明大肠杆菌发生遗传重组
细菌菌落的表现型:
原养型(野生型)
形态性状:菌落形状、颜色
突变型
大小
生理特性 营养缺陷型
抗性-抗药或抗感染
为了测定所发生的突变, Lederberg设计了影印培养法
细菌的影印培养法
二、病毒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属于原核 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
病毒结构十分简单,仅含DNA或RNA 和一个蛋白质外壳,没有合成蛋白质外 壳所必须的核糖体。所以,病毒必须感 染活细胞,改变和利用活细胞的代谢合 成机器,才能合成新的病毒后代。 感染细菌的病毒叫噬菌体,是目前了解 比较清楚的病毒,有:单链DNA、单链 RNA、双链DNA和双链RNA等四种类型。
因子,此菌株就称为F+,受体不含F因子,此菌株 就称为F- 。
原点 转移起始点
致育基因
使它具有感染性,其中一 些编码F纤毛(性馓毛)
配对区域
与受体染色体上同源序列配对,交换整合到 受体菌中,成为受体染色体的一部分
E.coliF因子存在状态有三种类型:
①没有F因子,即F– ②游离状态的F因子,即F+
可见:原核类中的交换并不像真核生物那 样在两整套基因组间进行,而是在一完整 的基因组( F-内基因子)与一不完整的基 因组( Hfr外基因子)间进行,即在部分 二倍体间进行。因此,在细菌的重组中有 下列两个特点: 1、只有偶数次交换才能产生平衡的重组 子 2、不出现相反的重组子,所以在选择培 养基上只出现一种重组子。
3、转化和基因重组作图
当两个基因紧密连锁时,它们就有较多
的机会包括在同一个DNA片段中,并同
时整合到受体染色体中。因此,紧密连
锁的基因可以通过转化进行作图。如:
trp2+ his2+ tyr1+×trp2 his2 tyr1 ↓
重组型数
Trp2-his2重组值 =
×100%
亲型数+重组型数
Trp2-his2 → 0.34 Trp2-tyr1 → 0.40 His2-tyr1 → 0.13
亲型噬菌斑 h-r+:透明、小 h+r-:半透明、大
重组型噬菌斑 h-r-:透明、大 h+r+:半透明、小
重组型噬菌斑
重组值=
× 100%
总噬菌斑
h-r- + h+r+
=
×100%
h-r+ + h+r- + h-r- + h+r+
ra–h+ r+h– → 24% rb–h+ r+h– → 12.3% rc–h+×r+h– → 1.6%
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 的优越性
(1)世代周期短。大肠杆菌每20分钟可繁殖 一代,病毒每小时可繁殖数百个后代
(2)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 (3)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 (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 (5)便于基因重组的研究 (6)便于用作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调控机
制的材料 (7)便于进行遗传操作
第二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 典型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 此,其染色体传递和重组方式与 真核生物不尽相同。
病毒甚至不进行分裂,它在 宿主细胞内以集团形式产生。细 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对整个遗传 学,特别是对于分子遗传学的发 展具有重大作用。
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 的意义
遗传学研究从细胞水平推进到分 子水平,是由于两大发展: (1)对基因的化学和物理结构
其中单交换产生的是不平衡的部分二倍体线性染 色体,而双交换产生的是有活性的环状重组子和 片段。
细菌重组的特点
--
(a):接合后形成的部分二倍体,包括外基因子和内基因子; (b):内基因子和外基因子之间单交换形成一个线性染色体; (c):双交换形成一个完整的重组染色体和一个游离片段,这一 片段随以后的分裂而丢失。
表7-2 四种噬菌斑数及重组值
每 种 基 因 型 的%
杂交组 合
重组值
r–h+ r+h– r+h+ r–h–
ra–h+ r+h– 34.0 42.0 12.0 12.0 24%
rb–h+ r+h– 32.0 56.0 5.9 6.4 12.3%
rc–h+×r+h– 39.0 59.0 0.7
trp2
his2
tyr1
∣←──34─→ ∣←───13──∣
∣←─────40──────→∣
绘制细菌连锁遗传图谱的基本原理:
1.相邻基因发生共同转化的概率与两者 的距离间成正向关系,基因间距离越 近,发生共同转化的频率越高; 反之,基因间距离越远,发生共同转 化的频率越低。
因此,可以通过测定两基因共同转化 的频率来指示基因间的相对距离。
根据中断杂交实验作出的大肠杆菌连锁图
用不同的Hfr菌株进行中断杂 交实验,基因转移的原点(O)和转 移的方向不同, 说明F因子和细菌染色体都是环 状的
表 7-5 用中断杂交法确定的几个Hfr菌株的基因顺序
Hfr的 类型
基因转移顺序
HfrH 1 2 3 AB312
0 thr pro lac pur gal his gly thi 0 thr thi gly his gal pur lac pro 0 pro thr thi gly his gal pur lac 0 pur lac pro thr thi gly his gal 0 thi thr pro lac pur gal his gly
转化首先是Griffith(1928)在
肺炎双球菌中发现的
杀死SⅢ片段
RⅡ
SⅢ
Avery(1944)等研究证实,转化因子 是DNA。这个极其重要的发现,不仅 证实遗传物质是DNA,而且表明转化
是细菌交换基因的方式之一。
1.供体DNA与受体细胞间的接触与互作
影响因素包括:
(1)转化片段大小:肺炎双球菌的成功转 化,转化DNA片段至少要有800bp, 枯草杆菌最少需要16000bp
供体(雄性)→ 受体(雌性)
大肠杆菌K12中有两个这样的菌株:
A菌株:met-bio-thr+leu+thi+
B菌株:met+bio+thr-leu-thi-
A strs菌株× B strr菌株 A strr菌株× B strs菌株
基本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
产生原养型
产生原养型
A strs菌株× B strr菌株 A strr菌株× B strs菌株
rc
↓
重组值约14%
可知h应位于rb及rc
之间,又因为T2噬菌 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