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海洋资源(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海洋资源(一)

4.2 海洋资源(一)一、预习导航【预习题】通过预习思考下列问题:1、海洋生物资源有什么特点?主要有哪些种类?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手段有什么变化?2、为什么大陆架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3、为什么温带海区渔业资源丰富?洋流与渔业资源分布有什么关系?4、世界主要渔场有哪些?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5、为什么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中国和日本的渔业生产有什么不同特点?6、阅读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了解其主要内容。

7、海洋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有何特点?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在。

8、海水运动能源的特点是什么?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和。

9、海底油气开发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油气输送的方法分别是怎样的?【资料卡片】新能源可燃冰“冰”怎么会“可燃”?即使是二氧化碳在超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干冰”也不可燃。

但确有“可燃冰”存在,它是甲烷类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形成的一种类似冰的透明结晶。

它透明无色,外形似冰,点火可燃烧,常温下分解出天然气,又有“气冰”、“固体瓦斯”之称。

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的优点更为突出。

一立方米的“可燃冰”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甲烷分子只有一个碳原子,其燃烧时二氧化碳的排放少,且没有硫化物生成。

因此,天然可燃冰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

科学家预测,地球海底天然可燃冰的蕴藏量约为5×1018立方米,相当目前世界年能源消费量的200倍。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CH4·H2O)。

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

可燃冰又称甲烷水化物,多数蕴藏在地球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带或深海海底100~300米的地下。

可燃冰是甲烷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吸入水分子而形成的结晶体。

其形成的条件是:一要有数千年前动植物尸骸释放的甲烷气;二要有丰富的水;三要具备低温高压环境。

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

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

这是因为天然气有个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温度2~5摄氏度内结晶,这个结晶就是“可燃冰”。

有天然气的地方不一定都有“可燃冰”,因为形成“可燃冰”除了压力主要还在于低温,所以一般在冰土带的地方较多。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我国的海域纬度较低,不可能存在“可燃冰”;而实际上我国东海、南海都具备生成条件。

从目前勘测的初步结果看,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已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南海和东海是我国“可燃冰”蕴藏量比较丰富的地区。

目前多家研究机构在对我国“可燃冰”进行储量勘测、开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到2008年前后,国内的“可燃冰”总储量有望被勘测清楚,预计在2015年试开采这些“可燃冰”。

天然可燃冰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

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

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

海洋中的能源与生物海洋中的动力能源潜力非常大,据估计,世界海洋能源的理论蕴藏量为1500多亿千瓦,其中开发利用的为73.8亿千瓦。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以长江三峡电站为例,到2009年,全部三峡26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发电,仅海洋中能源这一项就相当于400多个三峡电站的电量!而且海洋中能源具有安全、无污染和永久利用的优点。

因此,开发海洋能源具有良好的前景。

海洋每年繁殖再生各种生物约400亿吨,其中鱼类年生产量为6亿吨,举例来说,一千克鱼类相当于两千克米或面。

如果人类将海洋中的6亿吨鱼全部捕获,可相当于收获1200亿千克的米或面。

如果按每人每年消耗500千克粮食计算,仅鱼类蛋白质的转换就可供24000亿人的需求。

因此,人类开发海洋,确实大有可为。

二、课堂释疑【本节重点、难点】。

1、海洋渔场的分布与成因。

2、海洋油气开发的生产过程。

【要点预览】1、海洋生物资源有什么特点?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有什么发展变化?海洋生物资源特点是:种类多,数量大。

主要有鱼、虾、贝、藻等类。

用途:食用、药用。

利用的发展趋势:近海→远海;直接捕捞→养殖、增值。

2、海洋渔业资源主要分布的地区?形成原因是什么?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约200米深的大陆架海底部分。

虽然大陆架水域仅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总渔获量的90%以上。

大陆架海区: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为鱼类提供饵料。

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冬季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它们来自腐烂的生物遗体。

暖寒流交汇:既有冷水性鱼类,又有暖水性鱼类;海水发生搅动,下层营养盐类泛到上层,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

冷海水上泛处:冷海水上泛,有机质丰富,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

3、世界主要的渔场的分布在哪些地区?它们的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4、世界渔业生产活动状况如何?为什么日本和中国成为世界上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世界主要的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渔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量大。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人均鱼产量最高的国家是冰岛。

一个国家的渔业生产水平取决于社会需求和对渔业生产活动的投人,现代商品渔业需要大批的熟练劳动力和现代化的技术装备。

例如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为缓解对耕地的压力,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生产,向海洋寻求食物;非洲和南美一些国家因土地压力不大,国内市场规模小,又远离海外市场,对渔业生产的投入低,装备差,因此渔业资源开发不足。

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殖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5、海洋矿产资源分布在什么地区?分别有哪些矿产资源?大陆架海底: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深海海盆: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

它们不连续地分布在水深2000~6000米的大洋底部,主要集中在北太平洋。

6、海洋能源的特点是什么?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什么?这里所说的海洋能源是指海水运动所蕴藏的能源,主要是洋流、潮汐和波浪。

特点是:巨大、可再生、清洁;能量密度小,需采用特殊的转换装置。

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也投资较大,效益不高。

7、世界油气开发的进程是怎样的?开始于20世纪初期。

发展过程:近海→远海浅海→深海现状:已形成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8、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过程如何?(1)海底油气资源勘探:用地震波的方法寻找,通过海上钻进分析。

地震波的方法就是利用声波造成海水震动,然后接收回波,根据回波转换的电信号的特点,就可以测定海底是否有油气资源。

在这种方法中使用的是反射地震仪和现代化地层剖面仪,并以它们为基础建立了高频海洋地震探测系统。

地层剖面仪的分辨能力极高,而且可以清楚地探知海底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地质状况,人们利用这些技术,就可以清楚地掌握海底的石油资源。

(2)油气开采实施阶段:海上钻井平台是勘探和开采的基地,与陆地之间一般用直升飞机进行人和物的运送。

读课本“海上钻井平台”图:①海上钻井平台可分两种:图中的浮式平台属固定式,主要是进行海底油气开采,即用于生产井;图中的半潜式平台属活动式,主要是进行石油勘探,即用于钻探井。

②海上钻井平台工作水深不等,可从30米到近千米。

(3)海洋油气输送:要通过船舶或海底管道送往海岸及炼油厂。

9、海洋油气开发为什么常用国际合作和招标方式进行?利用钻井平台进行海底油气勘探、开采,是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常用国际合作和招标方式进行。

【思维点拨】1、读“海洋农牧化生产——耕海牧鱼”图,理解海洋渔业生产的方式和用途。

该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海上捕捞”,是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

这种方式的特点之一是空间分布不均衡,中近海作业强度高;而极地、洋区、远海中下层未开发或开发程度极低,生产潜力大。

特点之二是由于人类的酷捕滥捞和海洋污染,使近海渔业资源衰退。

我国的海产鱼类多达1500种以上,其中产量较大的有200多种,水产品年产量居世界首位。

第二部分“水产养殖”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渔业生产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海洋生物生产力,发展增殖养殖技术,提高可捕渔业资源。

第三部分“人工鱼礁”是指利用海洋中的沉船等作为水下障碍物,给鱼类提供新的人为繁殖场所,从而提高该海区的海洋渔业生产力。

第四部分“药品开发”,是人类继食用以后开发的海洋生物资源又一利用方向——药用。

因为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免疫能力强,所以海洋生物药品在抗真菌、抗病毒和抗癌方面有更明显的疗效。

目前可提取数以万计的海洋药物,如从微生物中提取多种抗生素,从鲨鱼、海绵体中提取抗癌药物,从海藻中提取心脑血管药物等。

海洋药品开发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奏响了强大的福音,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展现了更广阔的前景。

2、我国发展海洋渔业的自然条件有哪些?第一,我国大陆海岸线有18000多千米,绵延曲折,形成许多风平浪静的港湾。

近岸和远洋还有5000多个岛屿。

这些港湾和岛屿,不但有利于各种鱼类的栖息、索饵、产卵,而且便于渔船的活动,为海洋渔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作业场所。

第二,我国的浅海渔场多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海水温度比较适中。

除了北方的个别海区以外,冬季均不结冰,可以常年进行捕捞作业。

第三,我国近海既有暖流,又有沿岸流。

在两种洋流交汇的地区,随着暖流来的暖性鱼类和随着沿岸流而来的冷性鱼类,因水温的变化而暂时停留不前,大量云集,往往旺发成汛,使这一带成为很好的渔场。

第四,流入海洋的大小江河很多,它们输入丰富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为海洋浮游生物源源不断地提供食物。

而海洋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又成为海洋鱼类的良好饵料。

因此,在各条大河的入海口附近,多成为鱼、虾栖息,产卵的集中地。

3、什么是海洋权益?主要包括哪些权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存在问题是什么?海洋权益是指完全或部分处于一国主权管辖之下的自然权益,包括内海权益、领海权益、大陆架权益、专属经济区权益、专属渔区权益等。

(见图)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考虑传统海疆线的地位等综合因素我国应该拥有的管辖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共中包括渤海的全部9.7万平方千米,黄海自然面积38万平方千米,东海80万平方千米,南海350万平方千米。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的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在此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1海里=1.852公里,即千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