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c orrection method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ad moral behavior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
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本教案根据政治教学反思
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
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xxx中学李凯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
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
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
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
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
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
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
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
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
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
的行为问题儿童。
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
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
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
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这些原因
包括: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
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
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而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周海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三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
国际大饭店订了一桌8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
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
同学们对周海的派头惊叹不已,周
海也因自己的一掷千金而自鸣得意。
2、消极的情绪体验。
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
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
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事例二]:因哥们义气打架斗殴某市高一
(1)班学生方宏伟躺在医院里,因失血过多而面色苍白。
原来,昨天同班好友蒯彪找到方宏伟,让他一起去教训教训高一(2)班的李和林,因为李和林总是带着一帮人欺负蒯彪。
方宏伟和蒯彪是铁哥们,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结果,他们和李
和林一帮人恶战了一场,最后,方宏伟被人捅了一刀,昏迷在打
斗现场。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
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
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
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事例三]:因自视甚高性格孤僻。
某中学高二学生谭明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拿第一,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他也因此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其他同学智商太低、太笨,完全不能同自己相比。
他从
来不和班上的同学讨论学习问题,也不在一起聊天玩耍,而是一
个人独来独往,傲视一切。
原本对他敬佩不已的同学们也渐渐疏
远了谭明,谭明变得越来越不合群,最后,整天除了学习外,不再有任何同龄青少年的生活乐趣。
4、不良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事例四]:小偷小摸成癖好。
某市高一学生程胜家庭环境不错,生活条件很好。
可是他每次逛超市时,时常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货架上偷拿一些并不贵重的物品,他把它们放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带回家。
每次小偷小摸的时候,程胜也担心被人发生,名誉扫地,但是偷窃的快乐总是占上风,他总是乐此不彼。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二、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
作为教师
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
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
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
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
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
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
进的重要动力。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
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
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
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
批评不大见效。
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
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
在此契机上讲究谈
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
道德认识。
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
转变过程可能有反
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
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
(1)环境调整法。
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活动矫正法。
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
用
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
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3)行为强化法。
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
既要重
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
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
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4)榜样引导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性特强,榜
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
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5)行为考验法。
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
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
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
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