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港口初级中学曾宜国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虽然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智育过程,片面追求教学质量,这样教学往往适得其反,而一个智育得到发展,而其他诸育发展不健全人才,往往也很难适合社会要求。
特别是一个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往往还会影响他本人和危害社会。
因此有必要重视青少年道德教育,重新认识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方法。
学生品德不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而矫正它不仅关系到他们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对整个学校教学良好环境形成也有积极意义。
一、学生不良品德形成原因。
(一)客观上原因。
(1)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①不法分子的勾引、教唆青少年学生的无知与好奇,对他们进行欺骗、拉拢,因而使之误入岐途,陷入深渊。
②社会不正之风使青少年学生有的迷恋权势,认为“权”“名”“利”三字更重要,什么道德法纪观念全听不进去,甚至认为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竟都是道德的,相信“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不良道德信条。
③还有不良的文艺作品,不健康的音像制品以及赌博、诈骗、不良嗜好都可能使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低下而使他们受到毒害。
(2)家庭的某些不良教育。
①养而不教,重养轻教。
有些父母,特别是现代的独生子女的家长,比较重视吃、穿、用的,满足他们子女物质需要,而忽视品德教育,甚至有些家长德育教育的任务完全推给学校和教师,放松家庭教育,这种情况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宽严失度,方法不当,有的家长管教不严,把姑息当作爱护,甚至溺爱娇惯,偏袒护短,孩子有了过错埋怨别人,责怪学校与教师,采取姑息放纵的态度。
②有的家长则把粗暴当严教,发现子女犯有错误,不是循循善诱、耐心教导,而是采用简单方法——惩罚。
这些做法使得孩子失去家庭温暖,见父母望而生畏、谎报成绩、甚至更严重的离家出走。
③褒贬不一,互相抵销。
有些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
一个求严,一个要宽;一个说坏,一个说好,甚至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
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往往无所适从,对道德规范迷惑不解,或养成娇气放纵、表里不一、见风使舵,从而形成畸形的道德观念。
④言行不检点,言传身教差。
一些父母自己道德行为就不正确,且在子女面前不加注意,没有做好表率。
如行为粗鲁,散布庸俗世故和宣扬名利,还有的赌博、偷窃、生活腐化等恶习。
他们这些言行,子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期潜移默化,留下恶劣影响。
还有父母不和等家庭结构原因,都将影响孩子的品德。
(3)学校工作中的缺陷。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场所,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的,但由于教育人员的失职,教育界措施的不力,或教育方法的不当,都可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其主要有:①教育不当。
有的教师没有明确道德教育原则,从而没有很好贯彻它,对有些品德不良的学生岐视、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得这些学生得不到热情的关怀和及时的教育。
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有些教师对学生已经暴露出来的品德问题,不闻不问、迁就姑息,致使学生毫无顾忌、为所欲为,品德变得越来越坏。
②教育脱节。
有的班主任长期不家访,不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各行其是,削弱教育力量,或互相抵销。
③师表不足。
少数教师言行不一,讲的与做的不一致,或当面与背后相违背,给学生以不良影响,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失去威信。
因而对教师正确的教育也置若罔闻。
个别教师本身就道德败坏,这种教师对学生品德会造成更坏的影响。
(二)学生主观上原因。
过错行为在青少年身上较多的出现,表明了与学生装的成长期身心发展的一些特点,如模仿性、幼稚性等。
良好的环境能使他们健康成长,不良的环境则容易使用青少年学生犯道德错误。
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1)青少年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
有的学生由于道德上的无知,难以分清善与恶,美与丑。
而凭个人兴趣、认识、理解,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有的学生把尊重教师看成是“拍马”,把向老师反映情况认为是向老师告状,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成是义气,把私拆别人的信件看作是好奇心,把破坏纪律当作
是“英雄行为”等等。
(2)青少年学生意志力薄弱。
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坚强的自制力,不能用正确的认识去战胜不良行为,他们往往也知道不对,但经不起别人的煸动力学物质的诱惑,时常一犯再犯,而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常出现反复。
由于缺乏自制力,不良行为在起初常是偶然的,因为从中获得欲望满足的体验,才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犯,最终形成恶习。
(3)好奇心和盲目模仿。
青少年好奇心强,什么事都想试一试,越是神秘的东西就越想试一下。
本应该是成年人的行为如抽烟等,但作为青少年儿童,在学生时代就不适合了,原因是吸烟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发育,对一个没有参加工作,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来讲,显然是不良的行为习惯。
而一旦染上,就积习难改,没有钱买就会误入岐途,这样必然会产生道德过错。
再如两性关系在夫妻之间是正常的,但由于青少年的好奇,企图尝试而犯错误。
接吻在电视、电影上司空见惯,但在青少年学生中,一旦模仿也将道德错误。
二、矫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措施。
(一)培养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培养正确道德认识的重要环节。
品德不良的青少年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正确认识,是非颠倒、好坏不分。
发生不良行为或犯错误时,而不知其错进而自觉改正,这样就会一错再错,形成不良品德习惯,积习难改。
所以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要进行道德认识教育,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把他们心目中颠倒了的是非观念重新纠正过来,进而使他们产生对不良行为的不满,对于正确行为的认同,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二)培养师生深厚感情,消除疑惧心理与对抗情绪。
犯有错误的学生总担心老师看不起他们,常心虚、敏感、存有戒心,甚至厌弃自我,自暴自弃,常以沉默、顶撞的态度对待老师的教育,情不通则理不达。
在这种情况下,训斥或说教是很难取得成效的。
想要转化他,必先感化他,教师要从培养深厚的感情入手,去接近他们、关心他们,以热情心去融化他们冰冷的心。
俗话说得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样他们就会体会老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的温暖,消除对抗情绪,入情入理就能入耳入脑,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进步也就明显。
(三)培养自尊心,激发荣誉感。
品德不良的青少年学生既有自卑感,又有自尊心,教师如果不尊重他们,一味批评指责他们,他们就容易自暴自弃,越陷越深。
而品德不良的学生优点却又往往被众多缺点所掩盖,不易被发现和重视。
作为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同时相信他们有能力可以改正错误,同样有希望有前途。
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利于加强他们自尊心,使他们自尊自爱,自强不息。
同时,教师要抓住他们醒悟的时机,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
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多鼓励他们参加班级和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他们自已是集体中的一成员,自已的进步与落后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使那些有不良道德行为的学生认识到损害集体荣誉面感到内疚,并力求用自己实际行动来为集体增加荣誉。
(四)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青少年来说,他们的不良行为较多的来自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在矫正不良品德的初期,暂时控制或切断同外界不良诱因的联系,是完全有必要的。
但是仅靠这种消极做法,想让他们彻底改正不良行为,是不容易完全做到的,一旦他再次接触不良道德环境很有可能再犯。
所以要重视学生装不良行为产生的内部因素的消除,且在正确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之后,进行信任性考验,以提高免疫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巩固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青少年学生品德不良是在不良的客观环境影响下,通过学生心理活动而逐步形成的,因此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应当研究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还要研究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以便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矫正不良品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并加以巩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