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S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

6S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

6S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1、整理整理是整个6S管理活动的第一步,如不将物品进行整理,就无法区分什么是有用的,什么该处理掉,也无法进行后续的整顿,清理,清扫。

因此,整理所要实施的内容就包括现场检查,必要物与不要物的区分和物品处理。

(一)现场检查整理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现场检查,没有检查就不知道哪些物品是必要的,哪些是不要的。

因此,第一步对现场进行检查。

目前,现场检查方法主要有两类:老鼠蝗螂检查法和下班后检查法。

老鼠蝗螂检查法:是指像老鼠和蝗螂这类动物,喜欢生存在很不起眼,环境比较昏暗,在墙角边等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为特征,进行专特地检查。

如大设备的底部,内部等不易清洗的部位,现场物料堆放的角落等。

做6S管理时,这些潮湿、肮脏的死角绝对不能放过。

虽然许多企业表面上看起来很整洁,但检查时需要按老鼠峻螂的足迹进行检查。

这样能把隐藏的问题找出来,使企业的现场提升一个层次。

下班后检查法:即在工人下班后,对生产现场进行检查,这种是最能反映企业的现场状况。

而对于三班倒的企业,下班后检查法就不起作用,应该用停产时检查法,对现场进行了解。

这个方法能看出,如现场是否有多余的物品,用完后的材料和零件是否摆放原处,有没有为第二天的生产做准备等等。

(二)必要和不要物的区分在检查了解现场情况之后,就需要对这些物品进行分析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哪些是常用的,哪些是不常用的。

分析判断的要点有以下几点:A.使用频率。

对于物品的重要性,最主要的判断依据是其使用频率,不是根据好坏。

对于闲置时间超过一个月的,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使用频率在一周内的可以放于生产现场;而介于两者之间的视情况而定。

B.客观不需要但主观想要物,属不要物。

在现场管理中往往会有一种保守的态度,就是“万一要用”。

但事实上,可能一年都用不上。

这样舍不得处理的结果就是现场无用物堆积过多,现场渐渐地变成了“杂物馆”。

C.有用但多余,属不要物。

D.有用但不急用,根据频率判定原则,属不要物。

对付杂物馆这个问题,需要采用抽屉法。

所谓抽屉法,就是先将抽屉里的物品先都倒出来,然后根据需要,从倒出来的地方寻找有用的东西,将这些东西再放到抽屉里去。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生产要求和生产任务,列出所需要的设备与物品,然后根据清单,将不需要的物品进行处理,如放回仓库。

(三)不要物处理和整理核心工具区分必要物和不要物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分别处理,这主要是根据使用频率来判断。

一般对必要物的处理相对简单,主要是根据就近方便原则,如每小时都要用,可以放在显眼的工作台或是随身带;每天要用,则放在现场工作台旁;每周要用的,则存放于现场。

对于不要物的处理不是很容易,往往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处理这类情况往往不能凭经验来判断,需要以科学的流程和管理方法来处理。

主要设定两大区:暂存区和再利用区。

暂存区:暂存区可设立于车间内部,只要一发现不要物,就可以立马放入暂存区,不管这个物品是不是有争议的待定物。

放到暂存区的目的是要避免不要物遗留在现场。

对于暂存区的设置要求为:宽敞、不影响日常生产和搬运。

可以用特殊的颜色将其标识出来,如红色的胶带圈定区域。

但不是说只要把不要物放入暂存区就可以了,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如一周,两周就要进行处理,不能长期存放。

再利用区:对需要进行处理的不要物一部分当作废品进行处理,而另一部分则进入再利用区,如仓库内,或单独的再利用区。

这部分全公司都可以领用,都尽量利用起来。

在整理阶段的核心工具:红牌作战红牌:表示强烈的颜色,用红色的卡片做成6S问题通知单,里面包括区域、物品名称、物品数量、物品性质、去向等等。

红牌作战是在现场寻找不要物并用红牌标识的过程。

在一般企业红牌可以分为两种:寻找不要物红牌和发现企业各种问题(安全、浪费、整齐等)的红牌,在红牌内容上包括:责任区域、问题描述、对策、结果、完成日、验收日期等等。

一般问题多或者比较严重,可以选择第二种的红牌。

在整理阶段仅介绍清理不要物的红牌作战。

红牌作战的作用:放大并显出问题,以解决问题。

如果在自己的责任区出现红牌,那是很醒目的,也是很难为情的事,这就增加了现场管理员的改善压力,也增加了检查人员的压力。

对检查人员的压力主要是一般的检查可能是随随便便,但对于挂红牌的区域,必须很认真的检查,判断物品是否属于不要物。

具体实施包括以下六个步骤:A.制定红牌作战方案(包括检查标准、检查人员、检查时间、注意事项等等);B.红牌制作和物品准备;C.现场检查和张贴红牌(采用3人组:一人挂牌,一人拍照,一人记录,如不能确定是否挂牌,则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D.整改;E.复查评估;F.总结(将结果公布)。

红牌作战的注意事项A.不在整理刚开始阶段进行;B.检查要严格;C.红牌要挂在引人注目的地方;D.小问题不挂红牌。

(四)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Q1:对必要物还是不要物模棱两可怎么办?A1:利用抽屉法。

根据现场工作需要确定有用物,其他则为无用物。

Q2:现场人员对不要物的存在麻木怎么办?A2:进行红牌作战。

在红牌作战中的检查者一般为公司有一定权威的人物,如上司,主管等。

Q3:现场人员对改善问题拖拖拉拉,怎么办?A3:应用红牌作战。

将暂存区设为红牌区。

使得所有不必要的东西都放到红牌区,打破工人拖拖拉拉的惯性。

2整顿整顿阶段就是对整理阶段留下来的必要物进行整顿。

整顿就是将留下来的必要物按科学合理的方式摆放整齐,并加以明确标识,做到拿取与放回高效率。

其作用简单来说就是三易:易见、易取、易还。

(一)整顿的四要点整顿的基础活动可以归纳为四要点:定数量、定位置、定方法、定标识,称之为要点四定。

由四定引出的具体推行方法为:定数量(定置管理)、定位置(定置管理)、定方法(定容放置、立体放置、形迹管理、先进先出)、定标识(形迹管理、先进先出、可视化管理)。

A.定数量定数量的原则就是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数量越少越好。

在6S管理中可以预先设定最小库存、订货库存量、最大库存量。

其中在相应的数量处分别用三种颜色线或者文字进行标识。

如图1所示。

[图片]图1 定货标记图示B.定位置定位置是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来确定合理位置,其实施所需要遵守的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A)位置百分之百固定物品位置经常性一的更换,很容易造成拿取效率低下,增加寻找时间。

甚至会因为一时找不到,又申领,这就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因此,物品位置的固定有利于提高拿取效率。

(B)按使用频率放置。

在整顿阶段按使用频率主要是决定物品是否放在离人员近的地方,或者放置于工作场所最近的地方,避免走多余的路,提高效率。

(C)按使用顺序放置。

(D)按重低轻高、大地小高的原则摆放。

C.定方法定方法包括立体放置、定容放置、先进先出、形迹管理等方法。

下面具体介绍这几种方法。

①立体放置立体放置形式有:放在架子上、悬挂、柜子里、塑料篮中等,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使布局紧凑。

②定容放置定容即确定容器,这所指的容器不是单单指盒子和箱子,还包括推车、托盘等。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存放和搬运效率。

因此,具体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a.选择相同的容器,用不同的颜色或其它标识方法将不同的物品进行区分。

b.整数码放,便于查找和计数。

c.分类存放,成套放置。

对于少数或单一物品避免集中放置,应用工具单个分开存放。

d.便捷搬运,将经常要搬运的物品置于推车上,处于待搬运状态,能随时搬运。

③先进先出先进先出即先入库的先出,这就使每个物品不会一直待在一个库里,而是在一定周期里被周转使用。

这在货架上就需要有一定的特殊性,或者其他标识。

如带一定斜度的货架,带滚轮的货架,有图形或记号标识的货架等等。

④形迹管理形迹管理是一种很科学,很有效的管理方法,就是将工具或者零件的图形绘制在放置处或在木板上刻出凹槽,使别人能一眼看出缺什么,或该放什么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工具和其他物品,作用是容易将物品放置整齐,物品不宜缺失,提升工作效率。

D.定标识标识是将不同的物品用特殊的方法区别开来。

在上述的几种实行方法中有相当的体现,如形迹管理、先进先出等。

(二)整顿阶段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Q1:现场整齐不能保持长久,上午放下午乱怎么办?A1: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将方便取放放在首位,没有培养好员工整齐放置的习惯。

要知道,推行整顿的最重要工作是要有好的放置方法;同时随时放置整齐也要成为员工的习惯。

Q2:如何想出好的放置方法?A2: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每个员工发表自己的想法,集思广益,再通过论证,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也可以实施一种建议机制,激励员工想出不同的放置方法,培养员工有提高的意识,这样大家的提议热情就都上来了。

3清扫(一)清扫责任制及作业标准清扫在6S中,是任何企业最熟悉一部分,但又比一般的清扫更深入。

不仅对环境的清扫,还包括对设备的擦拭和源头的治理。

要使清扫能彻底落实到实处,必须制定清扫责任制以及清扫标准。

清扫责任:利用区域责任制的方法,将现场划分成儿个区域,使每个员工都负责一部分的区域。

这样,不仅可以省去专职清扫人员,也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清扫中,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清扫习惯,也不容易留下清扫死角。

在实行上可以制作责任区可视铭牌,里面可以包括区域名称,区域负责人,清扫周期,清扫工具,照片等等项目。

尽量将责任区域公开,叫员工有责任感。

清扫标准:很多企业有清扫检查标准,却往往没有清扫标准。

在清扫标准中可以先强调清扫难度大的、易被忽略的死角、污染源发生等地方要重视,其次注目什么地方要求用什么方法进行清扫。

标准越详细,员工清扫也就越仔细。

(二)清扫要求简单概括为三点:一、对环境要不留死角,随时打扫;二、擦拭设备要边清扫边检查设备状况;三、解决或控制污染源。

对第三点如何实施进行介绍。

对污染源概念的理解需要扩大,只要是在现场中怎么都弄不干净或刚扫完,就又很脏了,这些都是污染源。

一般分为两大类:跑冒滴漏和粉尘碎屑。

前者主要来源于管道或其他设备的密封问题所产生的;后者主要是制造本身所生产的,如生产胶粉产生粉尘,加工木材产生木屑,五金加工产生铁屑等,有时这些是无法避免的。

在碰到污染问题时,主要用“5W1H”法进行提问,直至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的根本。

如对粉尘的控制,需要用科学的方法(防护罩、收集器、废水处理系统、废气收集器等装置)进行收集或控制,防止飞散、蔓延。

(三)清扫用具及检查清扫用具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变成污染源,对此,需要认真管理与清洗。

对小的清扫用具如扫把、拖把、抹布等应在合适的地方集中,按规则摆放,其要点有:扫把和拖把应统一分类悬挂在支架,拖把应拧干后悬挂;抹布应大小合适,拧干后统一逐块挂于钩子上;对打扫用具数量进行控制。

对垃圾桶应进行分成两类,生活垃圾桶和工业垃圾桶。

将这些垃圾桶放置于合适的地方,目的是方便员工使用,并且需要定时处理垃圾。

检查清扫结果的要点是注意细节和死角,尤其是设备底下,经常不接触的部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