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基带传输常用码型
a
6
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0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具有一定的检错能力 3)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a
7
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a
1
二元码
• NRZ编码(单极性不归零编码 ):单极性不归零编码只使 用一个电压值,用高电平表示1,没电压表示0。该类型的 编码比较简单。在用数字信号传输数字数据时,信号的电 平是根据它所代表的二进制数值决定的。一个正电压值代 表“1”码,而一个负电压值代表“0”码,因而信号的电平 依赖于它所代表的数值。在FSK或PSK调制中几乎仅仅使用 NRZ编码。
特点:含有直流分量,但不能提取同步信息。
a
2
• 双极性不归零码:用正电平表示“1”码,用 负电平表示“0”码,正和负的幅值相等 。
特点:不含直流分量;抗干扰性能好;但 不能直接提取同步信息。
a
3
• 单双极性归零码:使用了正、负 和零三个电平,
信号本身携带同步信息,解决了同步问题。缺点 是编码一个比特,需要两次信号变化,增加了占 用带宽,且线路上的平均电压值还不为零。
11
4B3T码
• 该码是把4个二元码变换成3个三元码。其 编码方式为:
– 将二元码按4位划分为一组; – 每一个二元码组对应一个三元码组; – 三元码组按其数字和大于0和小于0分为正模式
和负模式两类; – 人为规定6种字尾状态,并根据字尾状态选择下
一个码组采用正模式还是负模式。
a
12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即:01或10,但保持边沿不跃变
例:“0” 单两 个 0:个 0: 不第 跃 2个0变 边, 界且 跃边 相 变界 0邻 , 0或 也 码 1即 1不 元 :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 特点:当出现长串连“1”时,归零码仍有明显 的码元间隔,有利于提取同步信息。
a
4
• 差分码:不是用脉冲的绝对电平来表示“0” 码和“1”码,而是利用相邻前后码元电平的 相对变化来传送信息。分为“1”差分码和 “0”差分码两种。
特点:当传输系统中某些环节引起基带信 号反相时,也不会影响接收的结果,多用 于数字相位调制。
数字基带常把数字信息的电脉冲的表示形式称为码 型。基带传输信号码型设计应考虑以下原则:
– 对于频带低端受限的信道传输,线路码型中不含 有直流分量和较少的低频分量;
– 便于从相应的基带信号中提取比特同步信息; – 尽量减小码型频谱中的高频分量; – 所选码型应具有纠错、检错能力; – 码型变换设备要简单,易于实现。
双相码
密勒码
a
8
三元码
• 三元码是指利用信号幅度的三种取值+1、0、 -1来表示二进制数“1”和“0”。
a
9
AMI码(传号交替反转码)
编码规则: (0称为空号,1称为传号) 0变为传输码0 1交替变为传输码+1、-1、+1、-1
例:1001100011→ +100-1+1000-1+1
特点: 1) 统计上无直流(+1-1交替)、低频成分小 2) 进行了二进制→三进制变化,即1B/1T码型 3) 编/译码电路简单 4) 便于观察误码(+1、-1不交替) 5) 缺点:可能出现长的0串,提取定时信号困难
AMI码: -1 0 0 0 0+1 0 0 0 0 -1+1 0 0 0 0-1+1
HDB3码: -1 0 0 0-V+1 0 0 0+V -1+1-B 0 0-V+1-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V和前一个非0符号同号,∴破坏码容易找出,V前面3个必
然是0,B不影响译码)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a
a
10
HDB3码——AMI改进码
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出现4个连0串,把第4个0变为于前一个非0符号(±1)
同号的符号,称为破坏码V(破坏交替)
3) 同时为保证±V交替(奇数个0可以,偶数个不能)把第一
个0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
例:
基带二进制:1 0 0 0 0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1
a
5
• 双相码:又称为分相码或曼彻斯特码。在 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个比特中间引入跳变 来同时代表不同数值和同步信息。一个负 电平到正电平的跳变代表0,而一个正电平 到负电平的跳变则代表1。通过这种跳变使 曼彻斯特编码获得了同步信息和数字编码。
特点:只有两个电平;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无直流、编码简单;缺点是带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