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亲社会行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亲社会行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1.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是指合乎社会道德标准,与“反社会”相对。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2.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altruism)引起,即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外部的回报。

3.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还可能由助人行为引起,即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行为。

4.亲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prosocial aggression)指的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侵犯行为,虽然具有潜在伤害性但合乎社会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的,其目的不是伤害。

(二)亲社会行为的发生1.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1)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 theory)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使用的是“最低失分”策略,即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报偿。

但是这种成本和报偿的监控并不总是很有意识的。

①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帮助他人为获得的报偿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

外部报偿: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友谊等;内部报偿:解除内心的烦扰,提升自我价值感等。

②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移情的时候,个体的忧伤集中在遭受痛苦的人身上,从而激起助人行为。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能使人做出助人行为。

看到他人的苦恼可能唤起一种自我聚焦的苦恼,也可能是他人聚焦的移情,后者才产生真正的利他主义,因为如果人们有方法摆脱自我聚焦的苦恼就可能不去助人。

(2)社会规范理论(social norm theory)社会规范规定着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指明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和受到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或受到谴责的。

推动助人行为的两种社会规范是:①互惠规范(reciprocity norm)互惠规范是指人们认为对于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应该给予回报和帮助,而不是伤害。

互惠规范的假设是: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都需要他人的帮助。

因此,自己帮助他人是因为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需要他人的帮助。

所以从根本上看,助人行为也是为自己着想,人们在交往中期待着交换的平衡。

②社会责任规范(social-responsibility norm)社会责任规范规定,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考虑交换。

人们遵从这一规范不仅为了互利,而且是为了“自身的声誉而采取的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贝科威茨和邓尼斯在“责任和依赖"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

这种完全出于社会责任感的助人行为经常是在人们匿名或完全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做出的。

然而,人们做出这种行为也是有选择性的,即通常只愿意对那些处于不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的困境中的人给予帮助。

这说明人们的行为反应是和归因联系在一起的。

(3)进化心理学理论(evolutionary psychology)进化心理学指出,生命的本质是基因的保存。

基因驱使个体以取得最大限度的生存机会的方式来活动。

生存竞争使“自私”者后代绵绵,但是人类自私的基因上却安排了两种特殊的无私,甚至是自我牺牲,这就是对家族的保护和互惠。

①保护家族(kin protection)基因安排个体关注自己的亲属。

一种自我牺牲的形式就是为保留基因的继续存活而热爱自己的孩子,热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更可能将他们的基因传递下去。

因此,人们总是关心自己的家人、朋友、邻居,而非陌生人。

人们对和自己关系更近的人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

②互惠(reciprocity)基因上的自私也预先安排了互惠。

互惠是为了群体的生存。

生物学家特里尔斯认为,一个生物体帮助另一个生物体是它期待反过来得到帮助。

如果给予者得不到互惠就认为受到了欺骗、出卖、背叛等。

在小的和比较封闭的群体中,人们相互作用中的这种互惠性特别突出,而在大都市中的人们就显得很冷漠,很孤独,因为那里有许多社会服务机构。

但是生物学上的根据不等于社会生活的原则,恰恰相反,社会生活要求个体制约这种与生俱来的自私本性,要“教”会人们利他主义。

【小结】三种理论的相似之处:每种理论都提出两种不同性质的亲社会行为,一种是互惠的交换,一种是无条件的利他主义。

三种理论是在三个不同的水平上对这两种行为进行解释的,形成了认识上的互补。

进化论的观点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而社会规范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学基础上的。

同时,三种理论都指出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

2.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1)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以道德认知发展和移情能力的发展为基础儿童最初没有利他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行为逐渐增多,这是与儿童的道德发展相一致的。

①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他律道德性”和“自律道德性”两个阶段。

a.“他律道德性”阶段。

儿童认为规则是由外在的权威给予的,因此必须遵守,由于这一时期的认知方式的自我中心性造成的缺乏移情能力,使儿童很难自动做出助人行为。

b.“自律道德性”阶段。

儿童认为规则是通过相互约定而形成的,而且能够变化。

儿童脱离了自我中心,变得会关心他人的立场和观点等,移情能力增强,助人的行为增多。

②鲁宾和施奈德的研究发现,儿童帮助他人的意愿随年龄而增长,与他们的道德推理直接相关。

道德发展水平较高、没有自我中心主义的儿童更多的表现出助人行为。

6~12岁是助人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与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的范围、内容的变化使他们的道德判断从自我中心转向互惠是一致的。

(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①早期社会化:儿童时期形成的观念及父母的言传身教都是利他主义形成的重要原因。

②模仿:教会儿童利他行为的最好的方法是成人在儿童面前展示出相应的行为,然后在儿童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以强化。

③外部的奖励和惩罚:奖励带来的积极体验能增加助人的行为,而惩罚带来的消极体验则会减少助人的行为。

④在观察到过度助人的示范者后人们的利他行为会减少。

因为,在“过度”助人示范者影响下,人们会感到被迫助人的明显压力,而较少感到是出于自己的内部需要。

总之,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1.旁观者在场拉坦内和达利的实验研究发现,旁观者在场,会大大降低个人干预行为的发生。

当人们觉得只有自己一个旁观者的时候,所做出的助人行为比还有其他的人也在场的时候要多。

2.榜样的存在助人的榜样可以引发助人行为。

但如果榜样在实践中说的和做的自相矛盾,比如父母的言传和身教不一致,就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3.时间压力研究表明,当人们在去参加某项活动的过程中,感到时间紧迫而且认为活动重要的人会比觉得时间充裕而且认为活动不重要的人做出更少的助人行为。

(二)被助人的特点1.性别当潜在的助人者是男性时,女性受害者更可能得到帮助;当潜在的助人者是女性时,男女受害者一样可能得到帮助。

研究指出,女性得到更多的帮助也可能与她们更善于寻求帮助有关。

2.相似性人们容易由于相似性产生喜欢,而喜欢又产生帮助。

研究表明,人们更愿意帮助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地位、处境,甚至穿着外表相似的人,以及来自同一群体、种族、国家,尤其是政治态度一致的人。

3.不被责备者所遇到的困境不是由于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的人容易引起他人的帮助行为;而由于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困境则较少引发助人行为。

另外,研究还表明有吸引力的人,聪明、善良的人和未伤害过自己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三)助人者个人的影晌因素1.情感状态(1)内疚实验证明,在内疚的状态下,人们容易做出更多的助人行为。

其原因可能是:为了减轻内疚的痛苦,恢复被动摇了的自我形象,或试图恢复积极的公众形象,人们往往做出助人行为,以此来“赎回”失去的东西。

(2)消极心境消极心境对成人和儿童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儿童,消极心境减少他们的助人行为;对于成人,会增多助人行为。

这是因为对于成人来讲,助人行为能帮助他抵消坏情绪;而年龄小的儿童并不以帮助别人为乐。

这说明助人行为是随年龄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化的产物。

消极的心境并不一定导致助人行为,还可能会造成沮丧,即抑郁地沉溺于自我关注,这种状态的人对助人是不敏感的。

(3)积极心境心境好的人易乐于助人。

这个结果对儿童和成年人都一样,而且不管好心境来自成功还是来自快乐的思想或其他积极的体验。

这是因为助人能改善坏心境,并且能维持好心境。

反过来,一个积极的心境产生积极的思维,并且提高自尊,这又使个体做出积极的行为。

因此,在好的心境下人们更可能有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交往行为。

2.人格特质米德拉斯基的研究表明,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有正相关关系。

施托布研究发现: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有适合于情境需要的特殊能力的人更可能表现出助人行为。

同情和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有正相关。

哥根夫妇和米特研究发现:不同人格特征与不同类型的助人行为有一定的相关,但是没有一个特征与所有类型助人行为都相关。

总体而言,助人行为和某些人格变量有关,但是很有限。

人格测验不能准确地确定助人者,原因可能是情境的力量对个人决策的影响太大。

同时,助人行为还存在性别差异。

当面对有潜在危险的情境时,男性有更多助人行为;而在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有更多助人行为。

(四)如何增多助人行为1.消除助人的阻止因素(1)减少情境的不确定性,提高责任感如果旁观者面对的两难情境是确定的,那么,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一个事件并且承担责任就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

降低匿名和个人化的相互作用,会使个体更加自我觉察,并因此更加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提高助人行为。

(2)内疚和关心自我形象感到内疚的人会为了减轻内疚和恢复自我价值而助人,所以可以通过提高人们对自己违规的意识来提高他们的助人意愿。

还可以利用“留面子”(door-in-the-face)的技术来增多助人行为,即在个人先拒绝了一个大的要求以后,再向他提出一个更合理的要求时,往往容易被接受。

另外,给人们贴上助人的标签也能加强助人的自我意象。

2.进行助人的社会化(1)教会道德包容。

道德包容是将他人看作是自己道德关注范围之内的对象,与此相对的是道德排除,即将某些个人或群体看成是个体道德价值和公平规则界限以外的。

助人社会化的第一步是反对自然的内集团的偏见,将助人范围扩大到关心所有人的幸福。

(2)树立助人的榜样。

当看到别人助人时,人们就更有可能助人。

电视上的正面榜样能促进助人行为的发生,亲社会榜样比反社会榜样有更大的作用。

(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

对行为的归困影响行为的再发生。

过分的外部奖励有暗中瓦解内部动机的作用,产生过分肯定效应。

对助人行为的奖励应掌握分寸,给以足够的肯定,但不能过分的奖励,这样才能促使助人者将自己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内部动机,从而乐于做好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