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

.复习纲要中的红色为重重点,大概占50分左右;绿色部分为一般重点,大概占30分左右,期末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5个,共20分)、填空(14个,占14分)、判断对错(7题,占14分)、简答(4题,占28分)、论述(2题,占24分)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吴江霖)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一)观察法1.观察: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观察。

2.分类:一般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成为其中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其活动和表现。

公开参与观察法与隐蔽参与观察法3.观察技术的发展:微型摄像机、卫星摄影技术4.注意点:一要连续性观察二要轮换性观察三要隐蔽性观察(二)实验法对于所研究的情景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三)调查法访问法问卷法3.注意点:a.要防止暗示和引起被试的防御 b.抽样:样本要有代表性(四)个案研究法:1.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五)跨文化研究法进行文化比较分析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一)偏向问题1.研究者的偏向a.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待会影响被试的表b.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c.克服方法:双盲法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2.被试者的偏向:要求的特征、对评价的担心被观察者效应解决方法:不暴露被试身份,尽量保持实验情景的自然,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的反应(二)伦理问题1.三个伦理问题:a.个人隐私的侵犯要保密 b.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知情同意,事后告知 c.实验性痛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时期):⏹19世纪下半叶到1920年以前:社会经验论描述性的⏹1.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1920年以后:社会分析论⏹特征:从描述到实证;从定性到定量;从理论到应用;从宏观到微观⏹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其1924年出版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被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把对社会的宏观研究缩小到微观研究,把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

⏹文化人类学: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特征,揭示一定文化因素与某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在联系。

第二讲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什么是社会化●霍兰德的定义2.社会化过程: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的两个过程:社会教化;个体化。

社会教化: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两类:系统的、正规的教育;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

●个体化: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方式的过程。

二、社会化理论●(一)弗洛伊德与“三个我”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2.社会化的历程:幼儿:“本我”儿童期及以后:先“自我”出现,再“超我”出现。

●(二)华生与环境决定论 1.环境决定行为 2.社会化的历程:是应用于孩子身上的外在力量的作用,不需要任何部结构的改变。

●(三)皮亚杰与“儿童认知发展”1.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1岁半到2岁);有操作阶段(2岁左右到7岁);具体操作阶段(7岁到11岁);形式操作阶段(12岁到15岁)三、社会化的历程(一)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论(二)婴儿期的依恋研究陌生情景实验1.三个类型:安全依恋型;不安全依恋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型—矛盾型(三)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研究:从青春期开始,儿童越来越依赖于自己的朋友和小团体。

认同危机第二节社会化的主要容一、道德社会化定义:人的道德性的体现(赫什):关心他人;对道德问题作出判断;行动。

研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第三节社会化的途径一、遗传因素一、遗传因素是社会化的物质基础。

如: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的比较研究二、社会环境与教育(一)社会文化:米德的研究: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怀特的研究:A型文化;B型文化(二)家庭:个体社会化的起点童年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原因: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正确的教养方式:(鲍伦德)管束冀望教导关爱3.父母的类型:专制型父母威信型父母宽容型父母威信型父母最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原因:具有肯独立、负责任、尚勤奋、重成就等品质。

友善、助人、合群、自信。

(三)学校1.在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系统教育;社会角色学习;接受评价2.教师在社会化中的作用:权威和榜样;“罗森塔尔效应”(四)同辈群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超过了父母的影响。

第三讲自我意识一、什么是自我意识1.定义:是对自己身心状况和与他人、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

2.分类:按自我意识的容分:生理(物质)自我;心理(精神)自我;社会自我按自我意识的客观现实状态分:现实自我;理想自我二、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情)自尊心、自信心自我意志(意)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容二、自尊:你怎样评价自己1.詹姆士:自尊=成功/抱负水平2.外显自尊测量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Pope和McHale(1988)知觉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3.隐自尊测量IAT 东西方的自尊差异研究4.自尊稳定性:自尊不稳定:较敏感且具有防卫性;自尊高且不稳定:具有攻击和愤怒倾向;自尊稳定且高:攻击性低,对自我的威胁具有很大的免疫力。

5.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三、自我效能:你有多大信心完成这件事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不是一般的个性特质影响:高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第四节自我过程一、自我评价一、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

两种方式:自我估价、社会比较(一)自我估价: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我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我观念的过程。

(二)社会比较:通过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费斯汀格:“社会比较过程理论1.当个体需要认知自己但缺乏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会通过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比较来认知自己。

二、自我美化自我概念(自尊)受威胁→自我美化几种方式:1.选择性遗忘:人通常会遗忘自己不愿保留的记忆。

2.自我照顾归因:利己归因偏好3.自我设障:人们有时会积极主动地预先设置障碍,为以后的失败找到理由,从而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

4.向下的自我比较:当既定的自我目标落空时,人们通常会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以避免自信心的降低。

5.有选择性地接受反馈:当行为结果的评价性反馈有损于自尊时,个体便可能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

6.缺陷补偿: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可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重新评价,补偿自己的角色缺陷。

第四讲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在属性的过程。

三个阶段: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归因二、社会认知的途径(一)面部表情:1.人类表情和姿势的遗传 2.面部表情是一部“世界语”最富有表情的部位:眼部/口部/颜面肌肉(二)身体语言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芭蕾舞中的角色竖起大拇指的不同文化含义一般:夸奖希腊:侮辱(三)言语表情:听话听音悲剧影星的台词第二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一、认知者因素(一)价值观念(二)原有经验:图式的影响对倾和外倾对同一建筑物建筑设计师土木工程师历史学家(三)情感状态:巴特利特的研究;莫瑞的研究;巴伦的研究二、认知对象因素(一)显著性注意的中心;影响因素(二)知名度知名度高的人有特殊影响力(三)自我表演印象控制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三、认知情景因素(一)空间距离 1.人际空间距离:亲昵区;个人区;社会区;公众区2.影响因素民族文化因素气质个性因素:多血质与胆汁质、黏液质与抑郁质向与外向性别因素(二)背景参考: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常常成为知觉判断的参考系统第三节印象形成一、社会印象及其特点1.间接性社会知觉:直接社会印象:间接2.综合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3.固执性不易改变社会刻板印象:社会上对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二、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一)信息加工的三种主要模式1.累加模式:各种品质相加,求和。

2.平均模式:各种品质相加求和后平均。

大多数人使用平均模式较多3.加权平均化模型:人们在平均化所有特质的同时,给他们认为更重要的特质以更重的加权。

安德森(二)好坏评价的重要性对他人的好坏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其整体印象。

奥斯古德1.评价的三个维度:评价(好—坏);力量(强—弱);活动(积极—消极)其中评价是最主要的。

2.评价社会特性(影响“喜欢与否”的判断)智慧特性(影响“是否尊敬”的判断)(三)热情的中心性品质作用阿希的研究“热情—冷酷”(中心品质)“礼貌—生硬”(非中心品质)三、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见(一)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卢钦斯的研究(二)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解释:1.两种信息同时出现时,首因效应明显;两种信息断续出现时,近因效应明显;2.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明显;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明显。

(三)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由知觉者的情感而引起的对人的一种主观倾向。

(四)社会刻板印象1.两条途径:直接接触;间接接触(主要来源)。

四、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或叫印象控制、印象整饰。

第四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一、归因理论●(一)常识心理学:海德1.常识心理学:人们理解和推断周围事件意义的方法。

每个人都是素朴的科学家,拥有自己的一套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致力于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

2.行为归因的关键:“因——外因”(原因的因、外因的区分)行为归因的一个基本向度在归因:增加人们预测某行为在类似情况下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外在归因:很难断定在类似情况下其行为是否会再度出现。

(二)成败归因理论维纳1.两种原因向度:外向度、稳定性向度稳定性向度稳定因素:能力,人格,工作难度,职业要求,法律法规;非稳定因素:情绪,努力程度,机遇,环境,运气。

2.原因的分类:能力(在/稳定);努力(在/不稳定);任务难度(外在/稳定);机遇(外在/不稳定)(三)对应推论说琼斯和戴维斯1.对应推论:由外显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2.三个影响因素:a.社会赞许性:社会赞许的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和接受的;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