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
(19) 微脉
1、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2、临床意义: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36
切 诊
(20) 伏脉
1、脉象特征: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比沉脉更深。
2、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 力)
37
切 诊
(21) 牢脉
1、脉象特征:
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牢不移。 2、临床意义: 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50
二、
按
诊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方法:触、摸、按、叩。 (二)注意事项 态度认真、举止大方,遵守医德; 手法轻柔、熟练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密切观察。
51
二、按诊的内容
按肌肤 按胸胁 按脘腹
按俞穴
52
1、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2、临床意义:主阳明气分热盛。 正常人夏季脉较洪。
25
切 诊
(8) 细脉
1、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2、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 湿邪为病。
26
切 诊
(9) 滑脉
1、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 珠。 2、临床意义:主痰饮、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主妇人的孕脉 见于青壮年
27
切 诊
(10) 涩脉
55
3、按胸腹
(1)按虚里: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胸胁:
56
(3)按腹部
辨疼痛:拒按——实; 喜按——虚;
辨腹胀:叩之浊音-实证
叩之空声-实证
辨肿胀: 有波动感-水臌;无波动感-气臌。 辨虫积:指下如蚯吲蠢动
57
切 诊
2、临床意义:主气虚或气郁。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虚。
41
切 诊
(26) 动脉
1、脉象特征:脉动如豆,见于关部。
特点:短、滑、数。
2、临床意义:多见于惊恐、疼痛。
42
切 诊
(27) 散脉
1、脉象特征:
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
2、临床意义: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43
切 诊
(28) 疾脉
1、脉象特征:一息七八至。 2、临床意义: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切 诊
(12) 紧脉
1、脉象特征: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 索。 2、临床意义:主寒证、痛证、食积。
30
切 诊
(13-15) 促脉、结脉、代脉
1、脉象特征:
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结脉:缓而一止,止无定数。
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31
切 诊
2、临床意义: 促脉: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食停滞;脏气衰败。 结脉:主阴盛气结。 多见于寒痰血瘀;气血虚衰。 代脉:主脏气衰微。 又主痛症、七情惊恐、跌仆损伤。
2、与精神情志有关: 3、劳逸 4、饮食 5、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6、脉位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17
切 诊
病理脉象
18
切 诊
(1) 浮脉
1、脉象特征: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2、临床意义:主表证。瘦人。秋季脉
19
切 诊
(2) 沉脉
1、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1、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 特点:脉管细、流速慢、不流畅。
2、临床意义:
主“滞”:气、血、痰、食。----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主“少”:精、血。----伤精、血少。
28
切 诊
(11) 弦脉
1、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2、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等。 老年人
29
38
切 诊
(22-23) 芤脉、革脉
1、脉象特征: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革脉: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2、临床意义:
芤脉:失血,伤阴。
革脉: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
39
(24) 长脉
切 诊
1、脉象特征:脉体较长,超过寸关尺。 2、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
40
切 诊
(25) 短脉
1、脉象特征:只现于关部,它部不显。
32
切 诊
(16) 缓脉
1、脉象特征: 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属常脉。
二是脉势纵缓,缓怠无力。 2、临床意义: 主病多是脾虚,或湿病。
33
切 诊
(17) 濡脉
1、脉象特征:浮、细、软。 2 、临床意义:主诸虚,又主湿。
34
(18) 弱脉
1、脉象特征:沉、细、软。
2 、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意义:主虚
35
切 诊
3
切 诊
一、脉诊原理(脉象形成的原理)
• • • • 1、心 2、脉管: 条件 3、气血:物质基础 4、其他脏腑: 肺 脾 肝 肾
4
切 诊
二、诊脉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 上部(头)天 、地、人 中部(手) 下部(足) 2、寸口人迎诊法 3、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趺阳、太溪
5
切 诊
4、寸口诊法: 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 于《脉经》
15
切 诊
正常脉象特征
1、有胃:不快不慢,不浮不沉,从容和
缓,节律一致
2、有神: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3、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16
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切 诊
性别:女子比男子略快稍细弱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瘦人脉浮,肥人脉沉。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2、临床意义:主里证。 肥胖者。冬季脉。
20
切 诊
(3) 迟脉
1、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一分
钟不满60次)。
2、临床意义:主寒证(实寒、虚寒)
主热结: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常人。
21
切 诊
(4) 数脉
1、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 2、临床意义:主热证(实热、虚热)
47
切 诊
真脏脉
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 无根的脉象。
偃刀脉、弹石脉 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48
五、诊妇人脉
1、月经脉 月经快来的脉: 月经不利: 2、妊娠脉 滑而稍快 3、临产脉
49
六、诊小儿脉
1、方法: 一指定三关 2、小儿正常脉象 3、小儿病脉特点 浮沉迟数虚实
6
切 诊
寸关尺的定位
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7
切 诊
• 寸口分属脏腑
• 左寸口 寸—心、膻中 • 关—肝、胆 • 尺—肾、小腹 右寸口 寸—肺、胸中 关—脾、胃 尺—肾、小腹
8
切 诊
三、诊脉的方法
• 诊脉时间:
平旦最好---气血平静 随时可诊 病人平静 医生集中精力
• 体位:
病人---坐位、平卧 医生---坐位、站位
脉
诊
1
脉
概念:是医生用手指
切按患者动脉,体验脉 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 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 的一 种诊察方法。
诊
切 诊
2
切 诊
脉诊简史
1、扁鹊:已将脉诊用于临床实践。 2、《内经》:“三部九候论”。 3、《难经》“独取寸口” 4、张仲景:“平脉辨证” 5、王叔和:著《脉经》,记载24种脉象 6、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记载27种脉象 7、李士材:著《诊家正眼》,记载28种脉象 8、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记载十怪脉
44
切 诊
(29) 大脉
1、脉象特征:
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
2、临床意义:
多见于健康人,或为病进。
45
切 诊
脉象鉴别
归类 辨异
细脉与微脉、弱脉、濡脉 结脉、代脉与促脉
46
切 诊
相兼脉
概念:两种以上的脉同时出现称为相兼脉 主病----各脉所主病之总和。 浮数脉 浮(表)+数(热) =表热证
(4)按 俞 穴
• 对病位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 肺病:中府、肺俞、太渊;
• 肝病:期门、肝俞、太冲;
• 胃病:胃俞、足三里;
• 肠痈:右下腹压痛,阑尾穴压痛。
58
9
切 诊
指法 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 指形:三指平齐、成弓形,指目着脉 布指: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 疏布适当。
10
切 诊
指力:
举法:轻指力---浮取 按法:重指力---沉取 寻法:中指力---中取
11
切 诊
总按
12
切 诊
单诊
13
切 诊
错误的诊脉手法
14
切 诊
• 平息 调整呼吸,计算脉数 • 五十次 每次切脉不少于五十动
亦主虚证
小儿脉较数—常脉
22
切 诊
(5) 虚脉
。
1、脉象特征:举之无力,按之空豁。 是一 切无力脉的总称。
2、临床意义:主虚证。
23
切 诊
(6) 实脉
1、脉象特征:脉来充盛,举按皆有力。
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2、临床意义:主实证。
24
切 诊
(7)洪脉
1、脉象特征:脉大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 涌。
53
按尺肤
“尺肤”: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的一段皮 肤。 尺肤缓(松弛)—— 主热 尺肤急(绷急)—— 主寒 尺肤热甚 —— 主热病 尺肤凉 —— 主阳虚 尺肤柔润温和 —— 气血调和 尺肤干涩 —— 津枯,气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