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
号脉三根指头是把人体分成三部分
中医号脉是用三个手指头(特别小的孩子,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也可以;3岁以下的孩子不号脉)。
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三个手指,而不是两个、四个、五个,因为中医把人体从上到下分成三部分,即三焦。
食指体察上焦,中指体察中焦,无名指体察下焦。
有人认为中医太玄妙,其实一点也不玄,号脉和看舌头都是一个道理。
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焦代表心和肺,中焦代表脾、胃、肝、胆,下焦代表肾与膀胱。
所以中医用三个手指头号脉是有其道理的。
号脉从前往后,中医分别称作寸部、关部、尺部,食指号的是寸部,对应上焦;中指号的是关部,对应中焦;无名指号的是尺部,对应下焦。
左右手也是有区别的,左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心、肝、肾;而右
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肺、脾、命门。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中的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 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做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为上焦。
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也是根据《灵枢?决气》中的论述,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
也就是说,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是“升已而降”,故说“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也因此把上焦的功能概括为“上焦如雾”。
《温病条
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也是以此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
但是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是指整个胃,也就是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
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了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所以说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是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
《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中焦如沤”和《温病条辨》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
治疗原则,都是以中焦是“升降之枢”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下焦的部位一般也是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之说,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大肠、小肠、肾和膀胱等,划归为下焦。
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中说它是排泄糟粕和尿液,《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下焦如渎”。
但后世对藏象学说有了发展,将肝肾精血、命门元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范围。
《温病条辨》提出“治
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实际上也包含着这一个概念在内。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所以说它们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
人体的
气通过三焦而输送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
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与肠、肾和膀胱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人。
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那么,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
所以,
中医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三焦的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这是由于水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人体的气是依附于血、津液而存在的。
因此,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
道。
这实际上是一个功能的两个方面而已。
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来源:互联网
我的家乡是张仲景的故乡,中医家族很多,比如我就是,到我这代是5代了,不过我
中医很差。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卓上让我号脉,因为我家里人都是中医,
有关家族名誉我不能拒绝。
父亲教了我比较容易理解的方面。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
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
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
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脉诊可以很简单,认准几点即够
来源:互联网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
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
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
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
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
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
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
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药同样的证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
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辨证运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
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
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犹将军之不怒自威】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
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如何区别, 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
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类于用阳】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
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
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
力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