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三十五)区域与区域发展一、选择题(2020·山东泰安诊断)读世界部分区域示意图。
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A.土壤、热量B.光照、水源C.水源、地形D.地形、河流2.下列资源中,图示两区域都比较丰富的是()A.石油B.水力C.森林D.太阳能1.B 2.A[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为荷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阴雨天较多,日照缺乏,因此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光照。
乙地处于埃及内陆腹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少雨,因此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源。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荷兰终年温和多雨,河流径流量大,但地处平原,水力资源不丰富。
尼罗河在埃及境内,沿岸地形平缓,加上径流量小,因此水力资源也不丰富。
埃及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植被稀疏,因此森林缺乏。
荷兰终年温和多雨,太阳能资源不丰富。
甲图中有北海油田,埃及是北非重要的产油国,因此,图示两区域石油资源较丰富。
](2020·广东肇庆模拟)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①气候多种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
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A.通风透气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C.防潮D.保温5.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D.土壤3.B 4.B 5.C[第3题,“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
第4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季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而气温更低,则一般不设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可接收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第5题,陕南注重排水,说明降水较多;陕北注重雨水收集,说明水资源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降水差异大,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2019·河南省联考)灯笼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是喜庆的象征。
古代竹编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
福建省莆田市的船渡村,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制作竹编灯笼历史的“灯笼村”。
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编制的灯笼在当地十分吃香。
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全村仅剩七八家灯笼作坊,编制灯笼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据此完成6~8题。
6.福建莆田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气候温暖湿润B.水陆交通便利C.竹林资源丰富D.消费市场广阔7.历史上莆田灯笼用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透光性B.防风防雨C.防止烫伤手D.增加美观度8.与古代竹编灯笼相比,现代铁丝灯笼的主要优势是()A.材料成本较低B.剪断裁弯容易C.不可回收再利用D.使用寿命较长6.C7.B8.D[第6题,由“竹编灯笼”,“用天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可判断竹林资源是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
第7题,灯笼内用蜡烛发光,需要灯笼具有挡风雨功能;油纸不透水,油纸糊裱后灯笼内部风也不易进入,则主要目的是防风防雨。
第8题,铁丝比竹制品更耐用所以铁丝灯笼使用寿命长,但成本较高,不易剪裁弯曲且做工难度较大,同时铁丝可回收。
]下图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企业随时间发展的数量变化趋势图。
读图,完成9~11题。
9.1990年到1995,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企业进驻中国的数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开放,市场放宽B.经济发展,资金雄厚C.地域辽阔,资源丰富D.科技发达,人才众多10.德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在2004年后进入中国市场的数量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利润空间减小B.环境污染加重C.市场需求减少D.国际金融危机加剧11.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国外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大量投资进驻有利于我国() A.扩大对外贸易,提高经济收入B.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C.加快城市发展,平衡城市分布D.利用国外资金,改善生态环境9.A10.A11.B[第9题,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企业向我国转移主要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990年到1995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市场放宽,政策优惠,外国企业向我国转移可快速占领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故A选项正确。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还比较落后,资金缺乏,人才短缺,故B、D选项错误。
影响知识密集型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知识和技术,并非资源,故C选项错误。
第10题,影响企业转移的最主要原因是能否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
2004年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升高,国外企业利润空间减小。
第11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结构方面还不算合理,制造业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外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大量投资进驻我国,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二、综合题12.(2020·河北石家庄模拟)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图1)和法国示意图(图2)。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
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2 000 hm2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三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
地点海拔/m 1月均温/℃7月均温/℃1月降水量/mm7月降水量/mm年降水量/mm年日照时数/hR 201 2.6 20.7 54.1 60.6 824.5 1 975.3 Q 1 111 -8.4 23.3 1.2 42.2 193.7 2 975.7(2)与法国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3)如果大量引用黄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R地位于欧洲西部的法国,而Q地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贺兰山附近。
R 地1月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R地海拔较低,Q地海拔较高;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处沿海,Q地处内陆。
第(2)题,有利条件主要从光照、昼夜温差、气温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劳动力等方面分析。
第(3)题,对本地区来说,大量引水灌溉容易出现土壤盐碱化;对中下游来说,易导致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
答案(1)R地海拔较低,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海拔高且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处沿海,Q地处内陆。
(2)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劳动力丰富廉价。
(3)对本地区的影响: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
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
13.(2019·江西南昌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部门对云南省西部山区某自然村进行了农业普查,下图是该村地形剖面图,下表是该村不同海拔土地利用结构(%)。
该村面积约1.5平方千米,2018年户籍人口362人,常住人口286人。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稻生产的熟制逐步发生改变,大部分由一年两熟改为一年一熟,海拔1 000米附近稻田一直保持一年两熟,成为该村的基本农田。
海拔(米) 700以下700~900 900~1 100 1 100以上稻田86 91 51 0住宅0 0 9 0菜园0 0 22 0其他14 9 18 100(1)(2)表中,该村“其他”土地包括多种利用类型,请列举其中3种主要类型。
(3)说明海拔1 000米附近稻田成为该村基本农田的有利条件。
(4)分析该村水稻熟制改变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题,根据“户籍人口362人,常住人口286人”,水稻生产的熟制由“一年两熟改为一年一熟”等信息,说明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使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
第(2)题,图中800米以下有一个低洼地,可能是水域;1 100米以上为当地海拔最高处且地势较陡,同时没有稻田、住宅和菜园,可能是林地类;表中显示只有在900~1 100米之间才有住宅,则此处其他用地应包括交通、建筑类用地。
第(3)题,图中显示1 000米处坡度较缓而利于耕作;此处有住宅、菜园,说明接近村庄,便于管理与耕作;能一年两熟,说明该处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昼夜温差等)适宜,农产品品质更好。
第(4)题,首先明确改变的含义是变为一年一熟,可从土地肥力恢复、人地矛盾缓解、稻米品质提升等角度分析;注意水稻熟制变为一年一熟,可在最适宜的季节播种、生长,同时可延长生长期而使品质得到提升。
答案(1)少年儿童及老年人口比重高;青壮年人口比重小。
(2)林地(果园、茶园),水域(草地、荒地),交通用地(建筑用地、厂房、商店)。
(3)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位于阳坡,光照强(地形平坦,便于耕作);距离村庄较近,利于耕作和管理(耕作历史悠久,土壤肥沃)。
(4)减少劳动量,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改善水稻生长期水热条件,提升稻米品质;减轻土地压力,改善土壤肥力。
如何学好高中地理?一、字头记忆法【释义】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释义】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
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
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
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释义】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五、识图记忆法【释义】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
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六、简化地图法【释义】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
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七、归类记忆法【释义】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
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
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八、比较法【释义】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