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
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教师。
从教至今已经有十几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
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所以赢得了壮丽的升华。
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
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背景介绍:
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一名女生叫张阳,不过看上去却比男孩还要阳刚,一个名符其实的“假小子”,从入学考试来看学习成绩不算好,通过交谈得知成绩不好是她转学的主要原因,从小父母离异,她跟随父亲生活,单亲家庭使她的性格有点怪异,父亲没时间照管她,就把她送到乡下奶奶家,想叫她换个环境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的中学。
一开始张阳表现的很积极,上课、下课、作业、背诵,虽然不能与其他同学一样,但也能按时完成。
不过,好景不长,才短短一个月除了学习上的困难,张阳身上还暴露出一些别的问题:迟到,上课睡觉,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等等。
主要事迹:
有一次,上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张阳照例又迟到了。
我踏上讲台眼光一扫全班,坐第四组最前排的张阳不见人影,而桌子上昨天要写的作业根本就没有带回家,显然今天早上的作业她是交不上来了。
张阳又怎么啦?我用询问的眼光扫视同学们,这时有人说张阳常去网吧。
我若无其事地开始讲课,同学们看到我没有再问什么,便认真听起课来。
(我不想让一个同学的问题影响全班,再就是追究下去对张阳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受到影响)十几分钟过去了,张阳进了教室,我仍然什么话也没有说就让她回了座位。
(我想沉住气看看她自己能不能理解到自己的错误,这比我直接指出会更好)
下课后,学生们都跑去做操了,张阳没有去而是跟着我进了办公室,(出乎我的预料而又是我所希望的举动)我先开口问:“有事吗?”她含歉意的解释说:“我的作业没有带,能不能晚点交?”(我觉得她开始理解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乘胜追问)我接着说:“仅仅没带作业吗?”她不说话。
我一边看书一边心平气和的说:“好吧,你去吧。
”(本以为她会慢慢收敛,不过没想到还是照犯不误)没过几天,张阳竟然在数学课上睡着了,数学老师把她带到我跟前,并说明了情况就走了,她没有辩解,我依然不问。
(想叫她慢慢反思,毕竟是好几年的坏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改掉)半个小时后,她先开口说:“老师,是我不对。
”我追问:“哪里不对?”“不该上课睡觉。
”我继续问:“为什么上课睡觉?”他看事情已经没法隐瞒了,才说了实情,自己因为上网成瘾才被父亲从乡镇转到我们这个县里的,想就此断了她的网瘾,可没有想到根本没用。
听到这里,我打断了她的话,说:“你对电脑很精通?”她被我问的愣住了。
(显然有些吃惊,没想到我竟然没有大发雷霆,我觉得教育的时机到了)我告诉他,我正准备开一节关于网瘾危害和网络安全的主题班会,并决定由她负责收集资料和制作课件,她被我的决定吓坏了,半天没说出话,看的出来相当
的吃惊。
我说:“好了你去准备吧,认真点,别让我失望。
”我不知道我的做法是否有效,但如果这样也不行,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班会时间到了,此时的她情绪高涨,她课件制作的很好,材料很丰富,讲解的也很到位,最后她用自己的例子提醒大家:网络真的不是我们这个年龄应该过多涉足的。
说到最后她懊悔的低下了头,再抬起头时,我们看见她的眼圈红红的,她深深吸了一口气,狠狠的说:“我要摆脱网瘾,我要永远离开昏暗的网吧,请老师和同学们时时刻刻监督我,给我鉴证!”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育成效:
一个阳光的少年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
以后的她完全像变了个人,上课专心听讲了,遵守纪律了,作业也按时完成了,还当上了微机课代表,成了同学们的小老师。
问题分析: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个性和见识也随之增长,如果我们一味对其行为加以否定,坚决打击,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成效不一定明显。
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特别是有了自尊,所以老师不能够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头上,也不能够简单的规定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更不能够动辄对他们加以呵斥和责骂,否则只会招来反感和叛逆。
现代教育理念更推崇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教师更多的贴近学生,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环境下实现教育的目标。
那么,怎样达到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呢?事后我深受启发: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案例中张阳的行为无疑是非常不可取的,换作平常,也许有的教师会发火,将她训斥一通或者把他家长叫来批评、责骂一顿,让其他学生都陪坐在那里挨训,教师愤怒的情绪传染给全班学生,以至于这节课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恢复就难了。
我记得魏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课前我有什么烦恼和不快,一到上课,就得像川剧演员变脸一样,换作笑脸面对学生。
”在这件事情中我始终能稳定自己的情绪,虽想生气但很快的控制住了,使课堂能平静的继续实行,学生们从老师身上也学到了沉稳的气质。
把握时机即时与学生沟通,很多教育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如果教师把握不住,过后就要花更多时间来补充。
在这件事的处理中,我没有用我的“烈火”把学生烧焦,也没有当头给学生当头一棒,有时候沉住气“不急不燥”的慢慢来也不失为上策。
关键是让她自己理解到错误并真心愿意改正,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又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并改正错误,师生之间更加理解和信任。
反思感悟:
在对待学生错误的问题上,如果不是非立即处理不可的事,就不要急于求成地去处理,而是先放一放,缓一缓,让师生双方消消气,待心平气和后再作处理。
在“气头上”和在“心平气和”状态下处理问题,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在气头上处理问题,免不了会使用过激的言辞,甚至会采用粗暴的行为,结果是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相反还会激化矛盾;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处理问题,讲究处理技巧,客观公正地实行处理,才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同。
对学生来说,放一放,冷一冷,能避免他们一时感情冲动而做出无视师长的撒野行为,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个重新理解错误和自我反省的机会。
学生通过重新理解,自我反省,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过失,就会主动的实行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从上述案例的结果来看,这种处理学生错误的方法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处理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某些事情时,能够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极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压住自己的火气,以柔克刚,使火药味较浓的局面发生急转,对立双方很快走到一起,达成谅解。
教育是一项细致敏感的工作,作为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还应有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果断的决策力和令人信服的说服力。
才能对问题实行深入观察与分析,从而探索最佳处理方法。
这不但仅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品德,一种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品德,一种对学生,对教育负责的品德。
一个教师具有这种品德,才能以此影响学生,也才能使学生以教师的德行为楷模。
我想,我们强调师德的最终目的,就应该是让高尚的德行代代承传,成为我们子孙无形却有力的财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