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部编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整合备课设计(上)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是新闻。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关于新闻的,学习时要注意体会情景,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新闻,以及消息、特写、通讯的文体特点。
领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同新闻体裁在语言上的特点,并理解新闻语言独有的表现力。
领悟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塔式”的结构,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
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范文学习,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
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世界观。
形成求真务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的表达。
教法学法:活动法,采访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准备:1.自主预习单;2.单元过关作业;3.教学课件;4.1+X类文整合阅读。
课时安排:活动~探究课型指导1课时单元导读课 1课时落实任务一比较阅读新闻3课时落实任务二新闻采访指导与实践2课时落实任务三新闻写作指导与交流 2课时单元整理课1课时文本拓展读写课2课时口语交际指导课2课时合计14课时教学过程:活动*探究课型指导(1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设置活动探究单元课型的意义和主要特征。
2、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
【教学流程】一、课型理解1、什么是活动探究单元?——活动探究单元是以任务为先导,以活动为主体,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动态系统,每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均安排三个学习任务,基本模式是: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创造性的新形式,践行了课程标准这一理念。
2、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方式——活动探究单元需要教师改变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
3、活动探究单元的主要特点——活动探究单元不仅提供教学内容,还将一般情况下隐藏在教学内容背后的学习方法、活动流程、任务构思、具体要求等显性化,并固定为基本一致的内容板块。
同时,教材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以方便教学。
活动探究单元中设计的学习活动遵循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能力为指归的原则,一般不需要学生为组织活动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
重视知识学习,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系统。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将概念、结论、命题等陈述性知识分散布置在旁批、补白、思考探究、技巧点拨等处,而不是直接呈现一个比较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
二、新闻常识:1.新闻——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3.新闻“六要素”:“五个 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加上 How(如何),即“五个 W 加一个 H”,成为新闻“六要素”。
4.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
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5.新闻的特点:⑴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⑵真实性。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具体。
⑶时效性。
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
“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
一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
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6.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单元导读课(1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单元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提出疑问。
2.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读熟课文。
【教学流程】一、开宗明义,明确任务:本单元的主题是新闻,学习形式为“活动*探究”任务单,令人耳目一新。
1. 任务一阅读新闻:通过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通过横向对比,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
2. 任务二新闻采访:熟悉采访新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定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收集新闻素材。
3、任务三新闻写作:一必做任务,每位同学写一则消息;二自选任务,撰写新闻特写,通讯等;三拓展任务,将本组或全班的新闻作品整理编辑成册。
二、单元导读,整体感知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
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
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
4.《“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选自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是记者夏浩然、樊云芳写作的新闻。
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十米跳台太水比赛冠军。
这则新闻实时地记录了前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冠的情景。
5.《一着惊海天》选自2012年11月25日的《人民海军报》。
课文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先后获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三、自主预习,积累字词。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
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击溃:打垮,打散。
业已:已经。
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屏息敛声:抑制语声和呼吸。
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眼花缭乱:形容看见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
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恍然醒悟。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
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白手起家: 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
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镌刻:雕刻。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
四、比较阅读,质疑探究。
1、阅读《消息二则》,找出二则新闻的六要素,并比较二则新闻的不同点。
2、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试分析“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构。
3、阅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明确新闻特写的写法和特点。
4、阅读《一着惊海天》,了解通讯的体裁特征,并与《“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比较阅读,找出两种体裁的不同写法。
任务一比较阅读新闻(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消息二则》,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2.明确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特征。
3.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征,能从字里行间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教学流程】一、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课文,理清二则消息的“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何人: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如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2、试着从消息结构的角度,分析二则新闻的异同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二、品味语言感受魅力——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此句中的“已”和“大约”用词准确。
“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溃退”用词准确,“经营”有“筹划、组织并管理”之意,能反衬解放军的英勇。
“溃退”指(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3.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句中“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4.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此句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语言简洁而具有气势,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敌情一样,并且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