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政治多选题幻灯片 (3)

考研政治多选题幻灯片 (3)


68.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 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统筹 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
A.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 和保护力度
B.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C.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 带动作用
D.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 史使命
67.几年前,浙江省就开始反思粗放增长模式的弊端,大力 发展集约化、高附加值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个省高新技术项 目投资明显增加,省工商联会长徐冠巨说,现在一些指标可 能还不是”很好看”,但已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注重创新 和节约,结构调整效应将慢慢显现。上述材料表明浙江经济 发展得益于: A.经济结构趋向优化产生的效益 B.以创新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C.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D.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70.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 的思想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两个飞跃”具体是 指:
A.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 C.推进农业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D.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 础地位
6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在这一历史时期 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下面 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A.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济、政治与文化三者有 机统一
B.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者有机统一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纲领增添了新的内容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 发展的
B.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C.在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 D.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 的具体化
72.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 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为此,要把握好三个原 则: A.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明确 B.城镇化的规模要扩大 C.城镇化的布局要合理 D.城镇化的速度要适度
73.下列各项措施中体现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 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有:
A.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
B.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C.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是事后处理、人工建设为主
D.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资源
59.十七大提出的“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 位。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 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两个没有变”指: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没有变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没有变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6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足国情,放眼未来,用近8年的 时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绘制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解决温 饱、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有了明确的、具体的奋斗目标。下面表示正确的是: A.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在1995年 提前实现
74.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说过,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 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的互相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这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 合于我们的国情。”这段话表明: A.我国的政体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B.我国是以工人阶级(共产党领导的)为领导,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C.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 权 D.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党的一个创造
54.过去人们一度认为社会主义有三大经济特征:一是公有 制,二是按劳分配,三是计划经济,该观点: A.正确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B.将所有制过分国有化、忽视市场机制的苏联模式 C.从发展的过程中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 D.没有从生产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角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
55.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个是公有制 占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之所以没有直接将公有制列入 社会主义本质当中,是因为: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没有变
60.十七大报告指出:“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 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这就明确 告诉我们: A.要看到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 变化
B.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C.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初级阶段的国情作为制 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D.要看到我们前进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戒骄戒躁、艰苦奋斗
61.改革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 能一蹴而就。这“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A.是对原有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B.要实现的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C.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 D.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利益 格局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B.都是服务于一定阶级的,前者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后者是 社会主义强国之路
C.规模和基础不同,前者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后者建立 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全球化基础之上 D.两次对外开放在社会发展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成为了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3. 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 键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和 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如何解决“两难选择”: A.为了确保稳定可以限制发展 B.离开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必须坚持以稳定 为中心 C.发展决定一切,离开发展稳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必须用发 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D.稳定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二者的关系
A.公有制占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不体现社会主义 的本质
B.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实现形式的探索、确定,要以生 产力的实际要求、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为参考和依据 C.把公有制占主体这个社会主义特征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本 质的手段,使其具体内容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服务 D.公有制占主体只是回答了社会主义应当是什么,没有揭 示更为本质的东西
58. 十七大以来,实现科学发展在认识上已经深入人心,但如 何实现科学发展,真正把发展落实到实处,进一步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是摆在地区和企业面前的课题。围绕这一观点某些 社会人员展开了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甲认为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大量建设高楼大厦,建楼就是发展 生产力了;乙认为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生 产力自然就发展了。 A.甲正确,看到了第二产业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B.甲错误,将发展生产力简单等同于建设高楼大厦 C.乙正确,看到了经济发展在生产力中地位和作用 D.乙错误,将发展生产力简单等同于发展经济
D.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69.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制定和颁布的关于农村工作的5 个“一号文件”,2004-2008颁布了新世纪关于“三农”的5 个中央一号文件。改革开放以来10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 的中央一号文件: A.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B.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C.体现了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D.表达了党把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作为全党工 作重中之重的决心
56.邓小平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 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 资本主义。这段话表明: A.我们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B.我们的生产力不发达,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快速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本 质的表现
多选题3
5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创新论述正确的是: A.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B.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 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 进,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国之道
75.有人认为中国的体制太落后了,如果不改掉我国现行的 政党制度,所有政治改革举措都不过是表面文章。西方的两 党制或多党制是中国政党制度不错的选择。该观点:
A.正确,看到了我国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62.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唐朝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交 通与贸易的发达,唐朝首都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进入 全盛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与 “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事景象。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较这两次 对外开放: A.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最近提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就 曾用过这一提法。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 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 定》中出现过这一提法。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其背景和涵义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在: A.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52.百家争鸣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文艺复兴 和启蒙运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真理标准讨论对于我国的改革 开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表明: A.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B.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D.理论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前提和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