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导读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即三顾茅庐: )
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 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小僮说 诸葛亮刚外出远游。第二次刘备只见到 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 然后冒雪回去。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 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 得以相见。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 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 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 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 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 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 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 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 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南安、安定和天水三城互为依靠, 于是孔明一面对南安围而不打, 一面派出两名将士化装成南安的守将, 出使安定、天水二城求援。安定守将 崔谅中计投降,随后他前往南安借劝 说太守杨陵投降之名与杨陵合谋诈降 生擒孔明,孔侯弹琴退仲达 (空城计) 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 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 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 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 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恐城 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 刘备为关羽报仇,率全国之兵讨伐吴国,兵败退守白 帝,一病不起,诏诸葛亮等大臣到白帝,抚其背说: “我有幸得先生相助而成就帝业。然而我甚浅陋,未 采纳丞相之言而伐吴,自取其败,悔恨莫及。我死在 旦夕,不得不以大事相托。”于是将遗诏递给诸葛亮, 一手掩泪一手把着诸葛亮的手说:“先生的才能十倍 于曹丕,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刘禅软弱,先生以为 可辅佐则辅佐,若不可辅佐,则请先生自为成都王。” 诸葛亮听罢,手脚无措,流泪跪拜在地说:“臣怎敢 不尽全力辅佐后主,以尽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呢!” ---白帝城托孤
诸葛亮三气周瑜 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 在南郡与曹仁大战中了毒箭,诸葛亮趁机占领南 郡等地,周瑜火气攻心,箭伤破裂。 (五十一) 二气:周瑜与孙权设下美人计,准备把刘备扣下, 逼诸葛亮交出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周瑜 “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再次病发。 (五十四、五十五) 三气:周瑜想用“假途灭”来向刘备讨还荆州, 又被诸葛亮识破,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 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 而死。(五十六)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 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 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 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 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 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 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 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 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 “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 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 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 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 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 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 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 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 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 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 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 了自己的威望。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
曹操大军压境时,刘备率部从荆州向南 撤退,荆州十余万百姓自愿跟随刘备撤 退。有人对刘备说:“我们应该赶快退保江 陵。现在带着这么多老百姓,能作战的人 不多,若曹操大军追上,何以拒之?”刘备 说:“夫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 奈何弃之。”虽然形势危急,不弃民先行。
刘备摔阿斗 : 赵云于乱军中救回阿斗,双手 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 地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 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 阿斗,泣拜日:“云虽肝脑涂 地,不能报也!”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似伪。--鲁迅
相关情节:
1、陶谦三让徐州,他坚决不受;(十二回) 2、刘表要把荆州让于他,他也不接纳; 3、刘璋暗弱,保不住益州,他因为与刘璋是 同宗,就不肯抢夺他的地盘; 这些都在显示他的"仁"。
刘备 ——“仁君”典范: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 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 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 拜”。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 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 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 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 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 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 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 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 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三十九回
四十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 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 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 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 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 大败而归。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 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 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 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 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 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 倒对方。
马谡拒谏失街亭后,诸葛亮作了那几件事情 表明了他能够明正军法,奖罚分明?
①欲赠金五十斤给赵云,赏绢一万匹给赵云的 部卒,来表彰赵云在街亭之战中不折一人一骑, 不丢辎重的功劳。 ②虽有蒋琬等人的劝阻,仍将自己平日一贯倚 重且关系甚好的马谡斩首,以明军令。 ③上表刘禅,承认用人之失, 要求自贬三等。
第九十六回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 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 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 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 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 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 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 就完成了任务。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蔡夫人早对刘备怀有戒心,当他听到 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时, 就对刘备起了杀心,遂与弟蔡瑁密谋, 以刘表的名义在襄阳设下“鸿门宴”, 请刘备赴会。在宴会上,伊籍将蔡之 害计密报刘备,并引其从西门单骑 速逃,蔡瑁随后追至檀溪,刘备纵马 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挥鞭急呼, 马忽似龙驹,纵身而起,跃过檀溪, 刘备脱险。
号:卧龙。有经天纬 地之才,鬼神不测之 机。是“千古良相” 的典范。谥为“忠武 侯”
三十九回(初出茅庐)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因“继母不能相容,性命 只在旦夕”问计于刘备,刘备让他问诸葛亮, 诸葛亮借故推托。到了第二天,刘琦又两次请 求诸葛亮给他出主意,又遭到了拒绝。于是刘 琦对诸葛亮有一古书请他一观。乃引孔明登一 小楼,孔明曰:“书在何处?”琦泣拜见求他 相救,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楼,只见楼梯已 撤去。又见刘琦连哭带跪,甚至还“掣剑欲自 刎”,只好让他效仿“重耳在外而安”的例子, “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则可以避祸矣 。
《三国演义》第60回刘备说:
• 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 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 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 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 不忍也。
仁义是他笼络人心、夺取天下的手段
诸 葛 亮
孔 明
面如冠玉, 眉清目朗, 纶巾羽扇, 鹤氅皂绦。
火烧博望 火烧新野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挥泪斩马谡 借东风 空城计 三气周瑜 智取汉中 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 《三国演义》集中刻画了刘备的“仁”, 关羽的“义”,曹操的“奸”,孔明的 “智”,张飞的“勇”,周瑜的“妒”, 孙权的“稳”,司马懿的“滑”,孟获的 “赖”……
刘 备
玄 德
面如冠玉 两耳垂肩 双手过膝
为人忠厚 知人善任 爱民如子(仁君圣主)
刘备携民渡江 三顾茅庐 火烧连营 永安托孤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 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 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 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 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 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 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 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第三十回 水镜先生好似阻拦的推荐激发了刘备寻访孔明的热情, 听农夫吟诵,使孔明的形象进一步真实,他的才气进一 步展现,初次寻访孔明不见,加上崔平州之言,让人甚 是泄气,然而刘备欲使孔明知其殷勤之意,踏雪而行, 虽彤云密布犹不能挡。……对卧龙岗的两次环境描写, 既写出了光阴飞逝,又衬托了人物心情。景物的变化让 人心情焦虑、失望顿生。“既不见,自归去罢 了。”“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卤莽的张 飞不知儒生的重要,打打杀杀是他的信条,所以他难以 理解大哥的所作所为究竟是为何。作者正是通过对他的 描写反衬了刘备的礼贤下士。
刘备仁厚(谅黄权第85回) 刘备为关羽报仇伐吴,命黄权屯驻江北,不久 刘备战败,黄权撤退之路被吴军封死,遂率军投降 曹魏。有人建议刘备逮捕黄权的妻、子。刘备认为 是他的过错导致战败,才使黄权没了退路。投降曹 魏是迫不得已之举。不准有关部门逮捕黄权的家人, 并“待之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