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天气》试题及答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天气》试题及答案


y
=
( qV ) 。
3. 阻塞高压:是中高纬度高空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高压轴线从下向上向暖的西北方
倾斜,至高层轴线近于垂直。阻塞高压是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的高空深厚的暖性高
压系统,阻高出现有其特定的地区和时间,一般在
50 N 以北。维持时间至少三天
以上,分支西风气流。
4. 赤道反气旋:在赤道辐合带云带的赤道一侧,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向北推进,形成的
4.在降水预报中,垂直运动条件的分析,可用低层
--- 风向风速 ------- 和 ---- 非地转风 ---- 大
致估计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运动; 在高层用 --- 涡度平流 ------ 来分析判断 ---高层辐散 ----
从而估计垂直运动。
5.形成对流性天气的条件有 ---- 水汽条件 --- ,---- 不稳定层结条件 ---- ,--- 抬升力条件 ----- ,
8. 季风是指 --- 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 象。
--------------- 现
二,名词解释: ( 20%) 1. 超级单体风暴:即具有单一的特大垂直环流的巨大强风暴云。 2. 水汽通量散度(包括表达式) :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内水汽的辐合或辐散量。
( qu ) x
( qv )
此时长江中下游通常为副高西北的西南气流与北方来的冷空气的交汇区,
有利于形成降
水。
低层和地面环流特征:地面图上,在江淮流域有静止锋停滞,在
850hpa 或 700hpa 上,
为江淮切变线之南并有一与之近乎平行的低空西南风急流。雨带主要位于低空急流和
700hpa 切变线之间,切变线上常有西南低涡沿切变线东移。 当中纬度西风带上有较强的低槽东移时, 静止锋波动带能发展为完好的锋面气旋, 并向
3.水汽通量:单位时间里通过与空气运动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的水汽量。 4.热带辐合带: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也是热带
地区主要的、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有时甚至可以环绕地球一圈。 5.对流性不稳定含义及其判据:实际大气中常会发生整层空气被抬升的情况,气层被
抬升后,它本身的 会发生变化。设气层上干而下湿,则原来为稳定的,甚至绝对
对流层顶为冷中心, 阻高出现有其特定的地区和时间, 一般在 50 N 以北。 维持时间至 少三天以上, 分支西风气流。 寒潮冷高压是寒潮全过程中的冷锋后地面高压, 多数属于 热力不对称的系统, 高压前部有强的冷平流, 后部则为暖平流, 中心区温度平流趋近于 零,是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2.什么叫西南涡?西南涡的天气有何特点?( 10% ) 答:一般是指形成于四川西部地区 700hpa 或 850hpa 上的具有气旋性环流的闭合小低压, 直径一般在 300----400 公里左右。 天气特点:低涡在原地或移出,绝大部分( 95.5% )都有降水,雨区主要分布在低涡的 中心区和低涡移向的右前方; 低涡天气有日变化, 一般夜间或清晨比白天坏些; 当西南 涡东移发展时, 雨区不断扩大和东移, 往往形成暴雨; 同时往往引起地面锋面气旋的发 身发展,产生大风、低云、恶劣能见度等。
3.寒潮是一种 --- 强冷空气 --------- 过程,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是 --- 剧烈降温 ----- 和--- 大风 ---- 。我国寒潮的中短期天气形势可归纳为 ---小槽发展型 ------ , ---横槽型 ---- 和 ---- 低槽 东移型 ------- 三大类型。
4.据统计, 我国多年侯平均大雨带, 5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停滞在 --- 华南 ----- ,称为 ---华南
明力的名称) (1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天气》试题三答案
一,填空( 30%)
1.影响我国的寒潮冷空气源地有三个分别是 --- 新地岛以西洋面 -------- , ---- 新地岛以东洋 面 ----- , --- 冰岛以南洋面 -------------------- 。
2
2.长波公式是 - C= u - β(L/2 л ) --- ,波群速为 --- 合成波振幅最大值移速 ------ ,重叠
又称青藏高
压或亚洲季风高压,它是北半球夏季 100hpa 层上最强大最稳定的控制性的环流系统。
南亚高压与副热带高压结构上的异同: 都是高压系统, 但前者是存在于对流层上层的的 反气旋环流系统, 其下层为热低压, 后者是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 前者具有独特的垂直
环流, 其中心附近是上升气流, 两侧为下沉气流, 这两个方向相反的垂直环流是热力直
3.指出图中有可能出现冰雹等强烈对流性天气的区域
(用 Δ 表示)并说明理由。(15% )
答:原因如下:低层有暖湿气流输送,槽后有干冷空气,造成不稳定;高空急流有抽气
作用, 有利于地面气压降低发展; 地面冷锋前抬升暖锋前空气爬升。 所以在高低空迭加 区附近易出现强对流天气。 4.分析下图中台风受力情况,并指出台风未来的移动方向(用箭头标出力和移向,说
--- 摩擦 ---- 作用。 6.飑中系统包括 ---- 雷暴高压 ------ , ----- 飑线 -------------------- , ---- 飑线前低压 -----,----- 尾
流低压 -------- 。
7.下面为 A,B,C,D 四站同时观测记录: A. 龙卷; B 雷雨; C 冰雹; D 小阵雨,试按各测
高压从高原向东移动, 位于长江流域上空 (高压脊线位于 30 N 以南, 其北侧为西风急 流,南侧为东风急流。 中层环流特征: 副热带地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 其脊线从日本南部至我国华南, 略呈东
北 -西南走向,在 120 E 处的脊线位置稳定在 22 N 左右,在印度东部或孟加拉湾一带 有一稳定低压槽存在。 中纬度巴尔喀什湖及东亚东岸(河套到朝鲜之间)建立了两个稳定的槽。 高纬则为阻高活动地区。
站积雨云顶的高度和强度将测站名填入下列不等式
--A-->----C--->----B---->----D-------
8.东亚地区是全球的一个重要季风区。在东亚南部低层,冬季盛行
--- 东北 ---- 季风,夏季
盛行 --- 西南 ----- 季风。
二,名词解释: ( 20%) 1.大气长波:长波波长为 3000~10000 公里,相当于 50~120 个经距,全纬圈约有 3~7 个波,振幅一般为 10~20 个纬距,平均移速小于 10 个经距 /日,水平尺度可大到于 地球半径相比拟,亦称为行星波。 2.上游效应:上游地区长波的变化快速影响下游系统的变化。比波本身及平均西风风 速都快。
稳定的气层 (
se
sw
s ),经抬升后也变为不稳定气层, 判据为:( z <0 或 z <0)
对流性不稳定, (
se
z >0 或
sw
z >0)对流性稳定。
三,综合题: ( 50%) 1.简要说明阻塞高压与寒潮冷高压的主要区别。 (温压场结构,活动特点等) (10% ) 答:阻塞高压为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的高空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地面为变性冷高压,
温度差 --- 并不明显。
se
6. 对流性稳定度的判据是 ---- z ------ 当>0 为---- 对流性稳定 --------- ,<0 为 ---- 对流不 稳定 ----------- , =0 为---- 中性 ----------- 。
7. 有利于强雷暴发生的几项因子有 --- 逆温层 ------ 、--- 前倾槽 -------- 、---- 低层辐合高层 辐散 ---------- 、-- 高低空急流 --------- 、 ---中小系统 ------------ 。
最大风力大于等于 12 级。 台风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热力条件 台风发生发展的根本一条上要有足够大的海面或洋面,同时海水温度必须在
26 ~ 27 c 以上; 初始扰动 时条件不稳定大气的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使其转变为发展台风的动能, 有一个启动的机制,这就是低层的初始扰动。 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对流层风速处置切变要小。
其 ---- 水汽 --- 条件所起的作用, 不仅是成云致雨的原料, 而且是影响大气层结 --- 稳定度
--- 的重要条件。
6.冷涡雷暴主要出现在冷涡的 --- 南 ---- 部及 --- 东南 ----- 部位,因为这个部位靠近 ---- 太平洋
必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天气》试题二答案
一,填空:( 30% )
1.广义的长波调整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波波数的变化 -------------- 。
--- 长波的位置变化 ------------, 另一是 ----- 长
2.阻塞高压是中纬度高空 --- 深厚 ----- 的--- 暖性 ----- 高压系统,它的东西两侧盛行 --- 南北 -向气流,高压的南侧有明显的偏 --- 东 ---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天气》试题一答案
一,填空:( 30% ) 1. 寒潮是一种 - 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 ---- 过程,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是 -剧烈降温 ----- 和 — 大风 --------- 。冷空气从寒潮关键区侵入我国的路径有 -西北路(中路) --- 、--东路 ----- 、 --西路 ------- 和 ---东路加西路 ------ 等四路。
在基本西风气流上的一切长波的传播速度比纬向风速
--- 小------ ,一般是波长较长移得
----- 慢 ------ ,波长较短移得 --- 快------ 。
3. “ P”坐标水汽通量散度的表达式是
1 --- g
1 (qV ) V
g
q q
g
V --------------- ,
它是由 --- 水汽平流 ------- 和--- 风的散度 -------- 两部分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