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2017)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2017)
对测量设备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的目的就是为 了确定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 1、测量设备的检定
检定的定义:查明测量设备符合法定要求的活动它包括 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1)开展自行检定应已获得《计量标准考核证书》; 2)送外检定应选择具有资质和能力的法定计量技术 机构,以确保量值溯源性。 3)执行检定的机构应出具检定证书,明确给出是否 符合检定规程相关要求的结论。
第三章
计量确认过程流程图
明确测量过程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通过检定/校准,获得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
计量验证(计量要求与计量特性比较)
决定和措施(张贴确认标识、修理或处置)
形成和保留计量确认记录
第四章 明确计量要求
首先应识别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产品的 测量要求,然后转化为对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
计量要求。
-0.5 -0.25 0.17 0.25 0.4
0.3%
第五章 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
由上表可见,最大相对误差为-0.5%,出现在 20kN校准点。 即100kN电子拉力试验机校准后的计量特性为:
测量范围:(0~100)kN,
最大示值误差:-0.5%
第六章 计量验证
1、计量验证的概念
测量设备在校准后,将通过校准获得测量设 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过程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相比较,以评定测量设备是否能满足预期用途。
第六章 计量验证
2)比较的特性值除了测量范围、误差以外,还可 能有:重复性、均匀性、直线性、检出限、漂移 等特性值。应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选择进行比 较的特性值。 如进行微量成分检测的分析仪器,其直线性 和检出限对使用要求比较重要,比较时应选择这 两个特性值。又如用于提供恒定温度的水浴箱, 除了比较温度的显示误差外还要比较温度的均匀 性。
第一章 概念
(2)最大允许误差:所允许误差的极限值。
误差可以用绝对值、相对值或引用值表示。
(3)准确度等级
准确度等级是指符合一定的技术指标,使误 差保持在规定极限以内的计量器具的等别或级别 。如1.6级压力表、2等标准水银温度计。
第一章 概念
(4)重复性,指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 量进行多次连续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第五章 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
1)开展自行校准,其计量标准应能溯源至国家计 量基准。
2)送外校准应选择具有资质和能力的法定计量技 术机构和校准实验室,以确保量值溯源性。
3)执行校准的机构应出具校准证书,给出校准数 据和对应的测量不确定度。 4)国家列入《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目录》的计量器 具必须执行检定,不得校准。
1)计量特性是指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 征。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测量设备通过检定或 校准后,实际具有的技术指标。
第一章 概念
2)计量要求是指对测量的要求,包括产品对测量 过程的计量要求和测量过程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 求。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要求中导出。 3)计量特性、计量要求通常用同样的术语表示 (1)测量范围:指测量误差处在规定极限内的一 组被测量值。 测量范围用可测量值的最小值到最 大值的区间表示。
第四章 明确计量要求
(3)因此,对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为: 测量范围:150kPa至300kPa。
最大允许误差:±2kPa
3)由测量过程计量要求导出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1)测量设备的测量范围 测量设备的测量范围应比测量过程的范围再大 一些,以避免设备因过载而损坏。测量设备的测 量范围可选择0至400kPa。
序 设备 号 名称
1 数字 秤
型 使用 用 号 部门 途
YH3 配料 002 车间 配料 称重 过程
计量要求 参数
质量
备注
测量范围
(0~50)g (50~200)g (200~300)g
最大允差/等级
±0.05g ±0.1g ±0.15g 共有3 台
2
…… 编制: 审核: 批准:
第五章 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
第四章 明确计量要求
2、将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产品的测量要求转 化为对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产品的测量要求,在产品标准中往往用极限 值表述,如规定最大值、最小值。计量职能部门 应根据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指标或参数的极限值和 有效位数的分析,将产品的测量要求转化为对相 应的计量要求。
第四章 明确计量要求
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的一组操作。
并在图2中给出了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框图。 从该图可见,计量确认过程包括3个子过程。即检 定/校准过程、计量验证过程、决定和措施过程。
第二章 计量确认的必要性
1、满足标准的要求
ISO10012标准的“4总要求”中规定:测量管
理体系内所有测量设备应经过确认。并在“7.1.1
标准5.2条款明确提出: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
a)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
b)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 c)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
第四章 明确计量要求
1、识别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产品的测量要求
1)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主要是对产品的适用性要 求。为了保证产品的适宜性,需要规定产品的技 术要求(含质量要求)。产品要求一般反映在产 品的标准、合同、招标书、订单等文件中。
第五章 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
3、确定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 1)获得检定证书的测量设备,证书的“检定结论 ”栏中已填写“合格”、或“符合**等(级)”。 其计量特性可以直接等同相应说明书上的技术指 标或者由相对应的检定规程中查找。
2)获得校准证书的测量设备,应对校准结果进行 分析,查找某一校准范围内的最大误差,以此作 为在此校准范围内的误差计量特性。
第四章 明确计量要求
(2)最大允许误差的确定 通常在产品制造过程中都有一个允许变动的范 围,如公差;在工艺控制过程中,也有一个允许变 动的范围,如容差。超过允许的公差或容差,产品 或工艺就会不合格。
测量误差应比容差要小得多,否则就测不准。 本例中的容差为±10kPa。则测量过程的最大允许 误差Δ=±10kPa/5=±2kPa
第四章 明确计量要求
(2)测量设备的准确度等级要求 如果测量过程产生误差的主要来源就是测量设 备,则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就等于测量过程 的最大允许误差。 (3)因此,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为: 测量范围:0至400kPa。 最大允许误差:±2kPa;或准确度等级:0.5级
第四章 明确计量要求
4、以下情况可以使用测量设备的技术指标作为计量 要求:
250kPa之间,首先应把容器中的压力测量出来,
才能通过控制系统将压力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因此,需先把对生产过程控制的要求转化为 对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然后再根据测量过程的 计量要求,导出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第四章 明确计量要求
1)明确生产过程控制的测量要求
测量参数:压力
测量范围:200kPa至250kPa 允 差:±10kPa
3、举例 某产品的工艺质量控制文件要求该产品应在
压力200kPa至250kPa之间的容器中进行反应。
压力低于190kPa,或高于260kPa时,工艺控制 过程就会失效,造成产品不合格。请确定测量过 程和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标准附录A的例子)
第四章 明确计量要求
为了使容器中的压力控制在200kPa至
1)相应的检验方法标准或检验规范已对检测设备 的型号、规格、技术指标做出明确规定;
2)现有的生产线或检验检测系统上配置的检测仪 器仪表,经多年运行,能够保证产品质量; 3)测量设备没有发生降级使用的情况;
4)无法由产品要求导出计量要求等情况。
第四章 明确计量要求
5、为表明本企业已经实施了标准5.2条款的要求, 并为计量确认过程过程提供有证据的输入,应编 制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一览表。如表1
第一章 概念
如:邵氏A型硬度计校准证书上,校准结果给出:
在标称值2050mN点的校准值为2080mN,
不确定度为Urel=0.28%,k=2。
如果换算成绝对值U=2080×0.28%=6 mN 此表示测量结果以95%的概率落在以测量结果 (2080mN)为中心的±6mN区间内。
第一章 概念
3、计量确认 GB/T19022的3.1条款给出计量确认的定义是:
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江西分中心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概念 计量确认的必要性 计量确认流程 明确计量要求 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 计量验证 计量确认实例
第一章 概念
1、测量设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 仪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标准样品) 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测量仪器仪表通常又 称为计量器具。 2、计量特性、计量要求
第五章 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
举例:某100kN/1级电子拉力试验机的校准结果 见表2所示:
示值 (kN) 0 标准值 (kN) 0 误差 (kN) 0 相对误差 (%) 0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 k=2
20 40 60 80 100
20.1 40.1 59.9 79.8 99.6
-0.1 -0.1 0.1 0.2 0.4
第四章 明确计量要求
2)导出对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 (1)测量范围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要求压力控制在200kPa至
250kPa,其测量范围应该两边延伸一定的范围,
因为测量设备的最低端和最高端往往是测不准的。
因此,要想测量从200kPa至250kPa压力。测量过 程的测量范围可选择150kPa至300kPa。
总则”中规定: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以确保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
第二章 计量确认的必要性
2、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测量结果是通过测量过程实现的,而测量过程 主要是依靠符合预期使用要求的测量设备进行的, 因此测量设备是确保测量结果符合计量要求的关键 因素。测量设备是否一直处于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必须定期通过计量确认才可判定。这是因为: 1)计量特性是会随使用时间而变化; 2)计量要求也可能会随测量要求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