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话_人家_省略为_人_的现象考察

北京话_人家_省略为_人_的现象考察

北京话“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考察①陈满华②(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本文在考察书面文献和抽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指出,当代北京话存在“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虽然不是所有北京人的口语中都有这种省略,但这一现象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

“人家”用于泛指、他指和自指时都可以省略为“人”。

这一省略现象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和定语的位置上,其中在名词性成分前(不带“的”字)直接出现的“人家”省作“人”最自然,而“人家”做定语带“的”字时,若省略“家”,句子接受度较低。

出现在句末的“人家”不能省作“人”。

[关键词]人家;人;省略;口语;出现位置[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7)04-0021-05零、引言本文讨论的是代词“人家”,如“人家老李的事,你别管”这句话里的“人家”。

名词“人家”,如“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里的“人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在普通话里,代词“人家”是一个轻声词,“家”读轻声。

在北京话里,“人家”的“家”也读轻声,而且还有弱化现象。

以往已有一些对“人家”一词里“家”的发音弱化的记录,如宋效才、马欣华(1987)、任国庆(1989)、贺阳(1992)、孙德金(1992)等。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话“人家”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省去“家”字。

据考察,现有研究北京话的著作尚未探讨过这一现象。

不过,我们注意到,《现代汉语八百词》提到了代词“人家”省略为“人”的情况,但只有一句话:“口语中‘人家’可省说成‘人’,但句末的‘人家’不能。

”显然,《现代汉语八百词》实际上是把这一现象纳入了普通话。

我们认为,这一现象来源于北京话的“人家”省略为“人”。

北京话的这一省略现象是一种有趣的口语现象,且有诸多问题值得研究,如这种现象在自然的北京话书面材料中有无记载?记载情况如何?这种现象是否普遍存在于北京人的口语中?有哪些分布规律?我们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上述情况进行初步的考察。

一、书面材料中的记录据我们观察,在北京话口语里“人家”省作“人”的现象并不罕见,但是在记录北京话的书面材料中却不多见。

我们对老舍的《龙须沟》、《茶馆》和刘心武的《钟鼓楼》进行了考察,结果没有发现“人家”省略为“人”的句例。

但是,上世纪90年代播出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人物对话里有大量的“人家”脱落“家”的例子。

冯小刚、王朔等的《〈编辑部的故事〉精彩对白欣赏》①②笔者进行北京话的有关调查时,得到人民大学附中王艳老师、幼儿园李亚南副园长以及北京第一客运公司379车队尚如新女士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笔者也衷心感谢各位接受问卷调查者。

[作者简介]陈满华,男,1963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方言、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一书忠实地记录了这一现象。

我们在此部书中共搜索到“人家”脱落“家”的例句17个,限于篇幅,这里只举几例: ①人牛大姐是怕你失足,上了会子大学,怎么连好赖话都听不出来了?(28页) ②这回跟人警察面前就剩下挨说的份了吧?(32页) ③中国四大菜系人都推出书了,还用咱介绍吗?(56页) ④别拿我爸我妈开涮了,人这儿正愁着呢。

(99页) ⑤后来人日本专家给我们解释了。

(124页)此外,我们在《一分钟小说》(李大忠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里也发现了1例: ⑥好啊,人心里这样难受,你却在一旁看笑话。

(70页)我们认为以上例①-⑥中的“人”应该解释为“人家”,只不过“家”字在语流中脱落了。

据《〈编辑部的故事〉精彩对白欣赏》第2页介绍,参加该剧编写的冯小刚、王朔、赵大年、陈建功都是北京人。

他们创作的《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人物对话京味较浓,且口语化程度也比较高。

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一再出现这种用法,很难解释为口误、笔误或个人口语风格。

另外,《一分钟小说》所收的微型小说都发表在《北京晚报》上,编者说“语言多是口语化的,‘京味儿’浓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北京人口语中存在代词“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至少是当代北京话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出现这种情况。

“人家”的使用情况二、2.1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实施我们制作了一份调查表。

调查表首先简单介绍了《编辑部的故事》中人物对话有时将“人家”省略为“人”的情况,然后设计了三个问题,并提供了备选答案,供被调查者选择: 1.在北京话口语中有这种省略现象吗?A.有B.没有 2.如果有,您的口语中出现这种省略现象吗?A.出现B.不出现 3.在北京话口语中,下列(破折号后面)句中的省略对不对? (1)人家大老板可不缺这点钱。

———人大老板可不缺这点钱。

A.对B.错C.可疑 (2)人家都那样了,你别为难他了。

———人都那样了,你别为难他了。

A.对B.错C.可疑 (3)这是人家的事儿,咱不管。

———这是人的事,咱不管。

A.对B.错C.可疑 (4)你别怪人家老外了,他们没听懂。

———你别怪人老外了,他们没听懂。

A.对B.错C.可疑 (5)你可不要这样说人家。

———你可不要这样说人。

A.对B.错C.可疑 (6)人家的学习成绩那么好,我可没法比。

———人的学习成绩那么好,我可没法比。

A.对B.错C.可疑 (7)你把东西快快给人家送回去吧。

———你把东西快快给人送回去吧。

A.对B.错C.可疑 (8)你别老缠着我,人家不愿意嘛。

———你别老缠着我,人不愿意嘛。

A.对 B.错 C.可疑上面第1、2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了解最基本的情况,且比较明了,调查起来比较方便,我们让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做这两个题。

设计第3个问题是为摸索这一现象的出现规律提供一定的线索,本题的8个句子里的“人家”包含了代词“人家”的三个基本用法:泛指他人(相当于“别人”),指称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已知的人(相当于“他”、“他们”),指称说话人自己(相当于“我”)。

为叙述简洁起见,下文把这三种用法分别叫做“泛指”、“他指”和“自指”。

例句尽量照顾到“人家”在句中的不同位置和充当的不同句子成分。

与第1、2题相比较,本题相对复杂,选择答案时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对书面文字的理解、判断能力,因而在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中进行调查时,不要求做第3题。

调查时间是2005年11月底至12月上旬。

我们向70个北京人发放了调查问卷,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年龄段(青少年、中年、老年),受教育的程度不一(小学、中学、大学),职业/身份也不同(教师、工人和学生)。

具体的调查对象是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二的部分北京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工(包括教师、行政人员等)及附属幼儿园教师、北京市第一客运公司379车队及第四客运公司398、355、393车队的部分职工和其他随机抽样调查的对象。

对少数文化程度较低的调查对象,调查人进行适当解释,调查对象进行了口头回答。

回收的调查问卷69份,其中有两份答卷第1题选择了B ,但是第3题又选择了A ,自相矛盾,被确定为无效答卷,因此有效答卷为67份。

在这67份有效答卷中,都回答了第1题;有1人漏答第2题;有12人因为文化程度过低,没有回答第3题。

2.2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分别对第1、2、3题进行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第1、2题的调查结果人数调查项目总有效人数选择A 的人数选择B 的人数第1题6763(94%)4(6%)第2题 663①51(77%)15(23%) 表2 第3题的调查结果人数句子总有效人数选择A 的人数选择B 的人数选择C 的人数句子(1) 54345(83%) 7(13%) 2(4%)句子(2)5548(87%) 5(9%) 2(4%)句子(3)5510(18%) 29(53%) 16(29%)句子(4)5547(85%) 2(4%) 6(11%)句子(5) 54313(24%) 34(63%) 7(13%)句子(6)5521(38%) 25(46%) 9(16%)句子(7)5548(87%) 4(7%) 3(6%)句子(8)5524(44%) 23(42%) 8(14%)①3表示此题有一人漏答,统计数据中不包括这个人,以下同。

三、调查结果的启示第1、2题的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94%的人认为北京话有“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77%的人认为自己口语里也出现这种省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代北京话存在“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尽管这一现象在北京人口语中并不是很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对象中教师认为没有这种现象的人相对较多,而这组人中自己说话时不出现这种省略的比例高达40%,与公交公司职工(全都有这种省略)相比,这个数字是相当高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悬殊?在调查时笔者与公交职工类人群有较多的交流,他们一致认为这一省略现象“很土”。

我们认为,教师类人群较少出现这一情况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和文化层次有关,也就是说,这一类人的职业背景和知识层次可能使他们多数人有一种排斥这种“土”话的倾向。

从年龄的角度看,中学生也普遍认可这种现象,而其他两类接受调查者分散在各个年龄段,也普遍或基本认可这一现象,因此,可以说年龄对这一现象没有明显的影响。

第3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句子(1)、(2)、(4)、(7)正确的总人数较为接近,都超过了80%。

其中句子(2)、(7)接近90%。

这说明这几个句子的可接受度很高。

从结构上看,句子(1)、(4)是“人家”直接出现在名词性成分的前边,句子(2)的“人家”作全句主语,句子(7)的“人家”作介宾结构的宾语,后面还有其他成分。

句子(8)的“人家”也作主语,不过是自称,认为该句正确的人数占44%,可以说该句是有争议的。

句子(3)、(6)都是“人家”带“的”字作定语,认为这两个句子正确的总人数分别为18%、38%,平均28%,可接受度比较低。

句子(5)是“人家”出现在句末,认为该句正确的占24%,说明这类句子的可接受度很低。

由上我们可以把“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及其使用规律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北京口语中代词“人家”用于泛指、他指和自指的时候都有省略为“人”的现象。

(二)这一省略现象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和定语的位置上。

其中,非自指的“人家”出现在主语和宾语位置上(非句末),省略为“人”最自然;直接出现在名词性成分前(不带“的”字)的“人家”省略为“人”,也很自然。

(三)自指的“人家”省略为“人”,认可度不高。

(四)在名词性成分前出现“人家”作定语且带有“的”字时,如果省略“家”,接受度较低,有时可以认为是不大适宜省略,如调查问卷中的句子(3)。

又如: ⑦这是人家的私事,你别搀和。

———3这是人的私事,你别搀和。

⑧这是人家的祖传秘方,怎么会轻易告诉你?———3这是人的祖传秘方,怎么会轻易告诉你?(五)出现在句末的“人家”若省略为“人”,接受度很低,本文第二部分所举的真实语料里没有一例属于句末省略的,可以认为这样的省略不成立,如调查问卷中的句子(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