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和资本形成,经济增长还受 到其他许多因素的限制*(有效的劳动力、管理、 技术、企业家精神等要素的配合)
纳克斯将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唯一来源,忽略了 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 能力(实则不小,如中国)*
29
2.3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对该理论的批评
41
第三,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 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生活条件 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 率并不随之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结果是 人均收入水平并无提高。因此,必须通过大量 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
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 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 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 限度。
42
莱宾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规模 都小于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
莱宾斯坦用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压低收入的力 量之间的冲突来说明。提高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 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决定的;压低收入的力 量是由上一期的人口增长和投资规模决定的。只 有当收入水平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时,提高收入的 力量才能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人均收入水平才 会大幅度提高。
如图 在经济增长初期,人均收入增加导致资本
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率提高* 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新增
加的收入将主要用于消费,投资的份额相对 减少,国民收入还会增长,但经济增长率下降)
34
低水平均衡陷阱
将两图结合,可以清楚的开出三个变量的 关系
人均收入低于OE时*(人均收入提高) 人均收入超过OE,但低于OF时*(人均收入
年)
日本(1952-2019年) 1.45
15
1.93
20
6.11
65
韩国(1966-1976年) 2.52
24
5.65
54
2.24
22
20
实证研究的结论:
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作用之所以突出, 是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 展道路,选择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发展 战略。
只有重视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 粗放向集约型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经 济增长。
13
罗斯托(Rostow)在《经济成长阶段》一 书中提出了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 的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 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消费 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在他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中,他特别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均处在起飞准备阶段,应 动员国内储蓄和努力争取外国储蓄,以扩大投 资,加速经济增长,使经济起飞。
21
2.2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对该理论的批评
22
2.2.1 主要观点
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 成》一书中探讨了贫困的根源。他认为发 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 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力 量”在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 性循环。他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结论:“一 国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2.3.2 具体分析
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低水平均衡陷阱
32
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如图 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率低* 人均收入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 人均收入到一定水平后,人口增长率稳定
下来(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
33
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劳动力、资本三要素的投入组合过程。对于发展 中国家来说,资本是最缺乏的要素。只有成功解 决资本形成问题,才能在其他要素配合下,摆脱 贫困落后状态。
6
二、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资本来源于储蓄,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 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储蓄转化为投资, 投资又形成一定形式的资本,产生一定的生 产能力的过程,就是资本形成。
25
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
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 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 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 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 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 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 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26
两个循环联系起来看:一方面,即使有了储蓄,也会 因为投资引诱不足而难以消化储蓄;另一方面,即使 有了投资引诱,也缺少储蓄可以用来投资。这样,这 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被打破,因而发展中国 家的长期贫困是难以改变的。
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分工会得 到扩大。因此,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 增长率高低的关键。
11
李嘉图则认为物质资本积累是经济发 展的动力。
穆勒在其著作中再三强调资本积累。
12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g=s/v)的 一个重要推论认为: 资本/产出比(v)不变, 储蓄率(s)决定了经济增长率,而在该模型 假定中,假定储蓄可全部转化为投资,所以 储蓄率就是资本积累率。可以说,在哈罗 德—多马模型中,资本积累成了经济增长的 惟一决定因素。 返回
17
(2)纳迪里1971年《要素投入和全部要素生产率的国 际比较》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四大类:劳动投入、 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资源流动对全部要素生产率 的贡献。
结果: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要素是资本和劳动投入 量的增加,其中主要是劳动投入量的增加。
一致结论: 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要大于发达 国家;资源配置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发达国家要大于发展中国家。
23
2.2.2 具体分析
经济增长需要同时具备供给和需求 两方面的条件:既要有足够的储蓄,为资 本形成提供来源;又要有足够的市场容量, 为投资提供引诱。
24
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 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
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 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 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 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 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 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 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16
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1)麦迪逊(Maddisom A) 197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进步和政策》 1950-1965年2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5.55% 传统分析方法: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 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三大类 结果: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资源配置 效率的贡献占10% ,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55%。
27
2.2.3 政策含义
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 位。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作用。
资本形成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从 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进入良性循 环
促进资本形成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 投资,产生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
28
2.2.4 对该理论的批评
认为储蓄和投资增加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打破贫 困恶性循环的观点过于乐观和简单(缺乏鼓励储 蓄和把储蓄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刺激因素)
对“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的改良
39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莱宾斯坦(Leibenstein,H.) 与《经济落后与增 长》 (1957)
观点: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 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 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 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 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 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 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
良 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结论
9
2.1 先前的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综述
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 哈罗德—多马模型* 罗斯托的经济起飞条件* 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10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 为经济增长率与资本积累率成正比,资本 积累量的大小决定着经济增长率的高低。
亚当·斯密认为,由于分工能够提高 劳动生产率,为了实行劳动分工,资本主 义的企业家必须要有购买厂房、公寓和原 材料的资金和在产品销售前支付工人工资 的资金。这些资金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的 资本存量。
“资本形成过程的本质,就是将社会现有的 部分资源抽调出来增加资本品存量,以便使 将来可消费产品的扩张称为可能”
——纳克斯
7
如何促进资本形成,加快发展中国 家经济增长,摆脱贫困恶性循环?
8
资本形成的理论
先前的理论综述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及其改
降低,又回到OE附近) E是低水平均衡点(收敛)* 越过F点才能跳出陷阱*(大规模投资,迅速提
高人均收入,进入国民收入增长快于人口增 长的阶段)
35
图示
Ⅱ Ⅰ
人均收入 Ⅰ表示人口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Ⅱ表示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36
2.3.3 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不足→人均收入低 →发展中国家 经济贫困
18
(3)中国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 1952—1982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是,资本增长的作用为50%~57%,劳动增 长的作用约为27%~31%,技术进步的作用是16 %~19%。
分析所采用的生产函数模型为:
YArL e t1K
e rt 为技术进步因子。
资本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技术 进步的贡献最小,这与美国日本等国的情况 正好相反
返回
14
“起飞”理论
罗斯托 (Rostow,W.W.) 与《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