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199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十几年来,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对此普遍予以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情况的出现,《规定》中有些内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须修订,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规定》进行了重新修订印发。
新《规定》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基础性法规,对于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提高管党治党水平,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基层站段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急需在学习贯彻新《规定》的基础上认真透视和分析这些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相应对策,整体推进基层站段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落实。
一、强化思想教育,提高责任制主体认识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有自觉的行动。
目前,在基层站段部分领导干部对实行责任制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习惯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同于一般性单项工作,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也不够。
有的认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软指标,只是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职责,与己无关,在个别单位,纪委不但成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名副其实的主角,而且是一人搭台唱戏的“独角”,存在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纪委不抓就没人抓的现象,导致惩防体系建设和源头治理的许多具体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有的甚至认为,所在的单位既无权又无钱,没有腐败的条件,无心抓也不必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些严重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责任主体作用发挥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首先要采取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新《规定》的学习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加深对《规定》精神的领会,真正认识到建立和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是党中央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保证。
认真执行责任制就会使党风廉政工作有工作标准,有检查、考核、奖惩依据,落实好责任制有利于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真正负责,从而进一步增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的紧迫感,切实担负起“负总责任”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正确认识和理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责任内容、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等规定,明白自己应切实负起的责任和应承担的责任,克服和纠正一些模糊认识,逐步把一些人的思想从认为党风廉政建设主要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转变到是全局的事,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来共同完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其次要加强对普通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培训工作力度,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实行分层施教;通过问卷、座谈、形势报告、警示教育基地现身说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及板报、专栏、广播电视、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把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内容进一步灌输到党员干部的头脑中,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地位,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增强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主动性。
二、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手段从理论和制度设计上讲,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旨在形成“大合唱”,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各个责任主体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目前,基层站段都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党委、行政、纪委甚至工团组织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承担的责任,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格局虽然形成,但是在实际落实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有的单位存在着部门责任不突出,主体责任不明显的问题;还有的单位存在着党委不推、纪委不催,工作就不动的问题,没有按照责任制的分工抓好工作的落实。
个别单位纪委组织协调作用发挥的不好,存在着纪委书记精力旁顾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各基层单位的纪委书记都兼任党委副书记,分管诸如宣传、稳定、综合治理等工作,有的在工作中顾此失彼,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其他工作上,没有集中精力抓好纪检监察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因此,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职责明确是前提,必须本着“结合工作,突出重点,具体明确,便于操作”的原则,对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责任层层分解,逐条细化,能具体的就具体,能量化的就量化,把责任明确到主管领导、具体岗位和承办人,真正做到履行责任有规范,检查考核有标准,追究责任有依据。
“一把手”在落实责任制中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要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与运输安全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格局;领导班子的每一个成员必须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工的要求,一是抓好自己分管的党风廉政建设专项工作的落实,做到年初与分管的专项任务牵头部门一起研究专项工作计划,在专题工作会议上亲自进行动员部署,平时加强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半年带队对牵头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年终对专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使分管的专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二是抓好分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突出问题的解决,要围绕群众关注的问题,主动适应工作对象的不同特点,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特别是要围绕群众反映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做到及时听取汇报,亲自参加研究并进行具体指导,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纠正;必须对反映出的问题要进行分析、总结,查找原因,尤其是责任追究问题,必须查明是组织上指导思想错位,还是个人修养出了问题;是体制、制度缺陷,还是执行制度走样或是制度根本就没有得到执行。
三、完善考核机制,客观公正的制约机制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保障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工作,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保证。
基层站段在责任制考核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检查考核不到位,质量不高等。
如有的单位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认真,致使上级的一些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和任务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有的单位纪委满足于发文了、要求了、部署了,对涉及到一些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及时检查指导和督办,致使工作进展不大、质量不高。
修订后的新《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检查考核与监督的制度和措施。
主要包括:第一,增加了对检查考核的总体要求,要求党委(党组)要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检查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制定检查考核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明确检查考核的内容、方法、程序。
第二,增加了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责任制执行情况、加强巡视监督等监督措施。
鉴于此今后基层站段应把检查考核做为责任制落实的重要环节,摆上党政纪组织的重要日程。
一是要细化考核内容,解决“考什么”问题。
也就是要建立科学的责任考核指标体系。
要以信息化为依托,结合运输安全工作实际,把党风廉政建设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考核对象,制定不同的考核内容、程序和标准,要把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各项制度规定落实情况、具体问题整改纠正情况、职工群众评议认可情况作为检查考核的重点,结合实际确定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根据考核结果确定不同的考核等级,尽可能做到具体和量化,且便于考核操作,并根据工作实际不断进行调整,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评价更为科学,更加注重实效。
二是要规范考核流程,解决“怎么考”问题。
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制定考核方案,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与干部部门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相结合;与单位目标管理考核相结合;与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相结合。
考核中可采取自查自评、组织考核、民主测评、量化打分、综合评价、审定考核结果、反馈考核情况等七个流程,实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和专项考核三种方法,使考核结果客观、科学地反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实绩。
三是考核形式要多措并举。
考核方式需要兼顾科学性和实效性,使考核的组织形式与结果运用在时间上紧密结合,在效果上互相促进。
在继续坚持年度考核的同时,建议增加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动态考核,以便于及时总结经验或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四、狠抓责任追究,维护责任制的严肃性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关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重在责任追究,目前基层站段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追究中做得不到位,例如:责任追究不严格且追究形式单一。
一些单位制定了具体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办法,但是在责任追究上,失之以软、失之以宽,除局纪委督办和交办的案件外,基层单位自办案件很少有实施责任追究的。
在追究形式上大部分单位停留在经济处罚、通报批评、责成会议上作检查“轻量级”的追究上,许多单位用安全责任追究、路风责任追究和日常工作考核等责任追究代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在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理解和操作上存在误区。
在责任追究上出现了“追小不追大,追下不追上,追轻不追重”的现象。
因此,必须狠抓责任追究,以纪律保证责任制的落实。
一要明确责任追究主体,既由谁提出、决定、操办责任追究。
纪检监察部门是责任追究的主体,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落实责任追究的有关制度规定,确保责任追究落实到位。
二要细化、量化责任追究标准。
根据责任制的内容,适当增加责任追究的形式,如告诫谈话、通报批评、责令写出书面检查、限期整改、责令辞职、引咎辞职等。
这样就能根据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具体情况和情节做出恰如其分的追究,做到合法又合理,从而更能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作用;三要规范责任追究程序。
责任追究首先由党的领导班子决定。
党组织形成追究意见后,谁去追究,应根据追究的形式、内容来决定。
追究的内容属于诫勉谈话、批评教育的,按照有关规定由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或指定的单位负责实施。
需要动用组织措施,免职或调整其职务的,要根据党委的意图,由组织人事部门来实施追究;需要动用党纪、政纪的,由纪检监察部门实施追究;需要动用法律的,由司法部门实施追究。
四要抓好党风廉政日常督导。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追究责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因此,纪检监察部门应从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挽救干部的角度出发,做好“关口前移”,既抓事后的处理,也抓事前、事中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