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从平面到立体,从简略到细节的过程。
(1)课件或挂图(2)师生交流(3)师生之间交流所见街边的小设施。
在记忆和叙说中唤起学生对美丽街市的留恋,以及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
二、欣赏、发现与交流1、分小组欣赏各自带来的街边小设施的图片(教师也可以为学生预备几张)。
能说出它们的出处及造型可爱之处。
2、说一说所带来的图片哪一张你认为最难画?难在哪里?3、学生互相交流,再师生交流。
三、学生作业1、提出作业要求。
(1)根据拍摄的照片或自己的记忆,画一画街头的小设施,要求用线流畅,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并能进行一些细节描绘,可以适当地填上一些色彩。
(2)作业完成后沿轮廓剪下来贴在作业展示板上。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评议作业五、小结全课1、说一说哪一段街道“设施”最完善。
2、看一看这条“大街”,你有什么感受?还可以增添什么设施?使之更具人文性。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听声音(人的喧哗声)2、提问:(1)刚才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人的喧哗声)(2)通过听到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地方?(大街上)(3)这些声音会给你带来什么感受?(人多,非常热闹)(4)大街上,你能看到些什么?(街头小设施、建筑物、人物)二、图片欣赏1、街头小设施2、建筑物3、人物4、街市图片三、介绍相关知识1、认识不同视角及构图类型2、透视知识(1)近大远小(2)近清楚远模糊3、遮挡关系四、画法指导1、确定内容,突出重点。
2、定好构图,灵活、新颖。
3、大胆描绘:先画近处的,再画远处的;近处的画大一些,远处的画小一些;近处的物件总是遮挡远处的一些物件。
五、学生作业1、提出作业要求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六、欣赏评价1、欣赏学生作品2、谈感受3、讲评作业4、总结、拓展第3课聪明的机器人教学目标:1、学习设计机械手和制作机器人模型的方法。
2、掌握机械立体形的画法,运用各种媒材进行机器人造型活动。
3、发展空间想像力,初步形成设计应用意识。
培养探索科技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设计机械手和制作机器人模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机械立体形的画法,能运用各种媒材进行机器人模仿造型活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欣赏机器人动画和影像片断。
2、引导提问:你了解机器人吗?你是从哪里了解到机器人的有关信息的?学生自由交流,谈论机器人。
3、认识机器人:你认为机器人是什么呢?是人吗?是机器怎么又叫机器人呢?我们给它取名机器人,并不是因为它像人的样子,而是因为它具有与人相似的智能水平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并且具有在人类不可接触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活动的特殊功能。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惊讶机器人的聪明程度。
板书课题:聪明的机器人。
二、认知结构,尝试训练。
1、了解机器人的作用。
引导思考:机器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来看一看机器人的类型有哪些,分别都能做什么。
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
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
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
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机器人化机器等。
在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势,如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等。
机器人的类型不同,它的作用也就不同。
2、认识机械手的造型特征。
一般讲的工业机器人,就是机械手臂,代替人类进行一些特殊性工种的工作,根据你看到的这些机械手图片,说一说机械手臂的外形特点。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机器人的手一般由方形的手掌和节状的手指组成。
教师介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与开发的“多指灵巧手”。
3、自主尝试机械形体画法。
看书分析机械形体是怎么画的,试一试螺丝帽的立体形的画法。
4、学生尝试练习,展示作业,教师反馈,进行技法指导。
三、创意设计1、机械手功能探讨。
你准备设计一个具备什么样功能的机械手?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2、参照资料或展开想像.用线描的方法设计一只机械手。
注意将关节的连接部分交待清楚,画出机械手的立体形效果。
四、展示创意,评价小结1、学生自评,将设计意图和机械手的功能进行设计发表。
2、互评。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感受1、引导提问:通过观察,机器人在造型上都像人形吗?都有哪些外形特点呢? 学生自由交流。
2、出示机器人模型的图片,感受模型制作的材料和有趣的造型,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板书课题:机器人模型制作。
二、分析讨论1、引导思考:这些机器人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运用了哪些制作方法?2、学生讨论,分组进行总结发言。
3、小结:运用了各种纸张、泡沫、纸盒、蔬菜瓜果等材料。
运用了卷、折、贴和切制、削制、插接等方法。
4、分析教材范作。
这件作品的制作是怎样巧妙利用材料来制作的? 自主学习说说它的制作过程。
小结:机器人的不同部分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
三、尝试制作1、选择合适的材料做一做机器人的形体组件。
学生自由尝试练习。
2、小组策划机器人模型制作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画示意图,派代表发表模型制作的构思,说明小组内的分工。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协调各组制作情况。
四、作品发表小组各自展示模型作品,分小组分别进行自我评价,表达设计意图和功能特点。
五、学习拓展科技发展很快,需要我们去发现与学习,通过今天的美术学习活动,希望同学们更加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会用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第4课欢乐陶吧教学目标:1、通过对陶艺作品的赏析,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今陶文化的发展过程,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个人文化素养。
2、运用陶艺制作的多种方法,创作造型有特点、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
3、增强学生的想像表现能力和动手造型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相关知识,学习制作方法。
难点:造型的设计与制作。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说陶1、了解我国有关陶文化的知识。
2、学生讲述知道的陶文化。
媒体展示。
二、赏陶1、欣赏彩陶文化。
(1)半坡型(2)庙底沟型(3)马家窑型(4)半山型、马厂型2、欣赏黑陶文化特点:黑、薄、光。
3、彩陶文化运用的艺术法则。
4、欣赏现当代陶文化。
三、玩陶1、欣赏认识。
出示教材范作,提问:这些作品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2、尝试练习。
学生动手试做一个造型。
3、反馈小结(1)手捏的作品是按什么步骤做的呢?(2)手捏的大泥团应注意什么?(3)盘条法又是怎样做呢?泥条怎样才能搓得基本一致?(4)泥板的拼接有什么困难,怎样才能牢固而不会轻易损坏? 拍泥板应该注意什么?(5)都有哪些装饰的手法,你能说说吗?4、学生修整展示作品四、用陶老师总结陶艺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对比导入1、出示陶艺作品,仔细观察比较,说说它们各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2、制作方法归纳:泥条盘筑、随手捏制、泥板拼接法等。
二、探究方法1、将用泥板拼接法做成的陶艺作品在学生间传送,看一看,摸一摸,感知作品制作特点。
2、思考:泥板拼接法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是怎样的?3、小组间交流,归纳制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1)拍泥板——泥板厚度适宜;(2)粘接成形——粘接部位要捏牢固;(3)装饰——方法不限;(4)烧制。
三、验证方法1、观察教材步骤图例,进一步了解陶艺制作的整个流程。
2、运用多种方法个人独立制作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自己喜欢的陶艺作品。
四、作业展评1、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2、教师小结全课。
第5课同一幅画教学目标: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
2、能准确地识色、调色和涂色。
3、增强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休验成功的快乐,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教具准备:水粉颜料、水彩笔、毛笔,调色盘,小水杯、挂图、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欣赏荷兰画家凡高的代表作品。
引导提问:你见过这些画吗?特别是最后这一幅《向日葵》,也就是课本所展示的是同一幅画,你们的感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学生组内交流、讨论。
认识色彩是绘画的语言,色彩是相同的。
二、探索思考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那些颜色?(学生观察与识色,教师提问与引导)2、探索调色方法:这些颜色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注意要做到切实的交流探讨。
)三、尝试体验1、根据教材的提示,用大红和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教师演示重点小结: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得色彩效果产生变化。
一般朝分量多的颜色方面倾斜,所以调色时应该能判断看准色彩的倾向性。
2、在一种颜色中调入黑色或白色,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教师演示小结:通过这一个办法可以让色彩发生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颜色丰富的层次了。
3、出示教材右页马赛克效果的《向日葵》画中取一方格(G5),这一格是有24个小块组成的,将它们分解开,与色谱中的颜色对号入座。
(学生也可参与部分)4、任意找一种《向日葵》这幅画的颜色,尝试调配一下,是否很接近?四、分工合作1、我们可以将这幅画分解成许多小色块,近看这些颜色,但远一点或眯眼看,向日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将横排的A-J与竖排的1-5交叉组成编号,全班每个同学画其中的一部分。
2、临摹涂色。
按照小格的颜色来调色、涂色、注意不能出格,相同的颜色可以一次涂完再换蘸颜色。
五、组合展示1、让完成作业的学生按照底纸上的格子,找准坐标贴上自己的那部分作品。
2、引导学生眯眼睛看看,欣赏评全班同学集体组合画出的作品。
六、教学拓展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也就象文学语言运用的艺术一样,色彩语言的调配也需要认真的研究与探索,今天你有收获了吗?第6课团扇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古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2、欣赏团扇的扇面画,提高审美能力。
3、制作团扇,运用所学装饰扇面。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制作团扇,运用所学装饰扇面。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感受中华民族古老的扇文化1 .教师演示课件。
2 .学生欣赏有关团扇的古诗、古画及相关介绍。
3 .教师板书课题。
多媒体:古诗、古画欣赏。
二、讨论交流,了解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1 .提出活动要求:分组交流团扇的资料,并思考团扇的特点是什么。
2 .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教师参与。
3 .继续演示课件,介绍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多媒体: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三、讨论分析,感受扇面画的形式美感1 .继续演示课件,提出活动要求:(1) 分组,每组重点讨论教材中的一件团扇作品。
(2) 从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根据不同的扇面画可以有所侧重。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3 .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评述。
4 .教师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制作团扇,根据扇面的形状合理安排画面1 .指导学生剪出团扇的形状。
2 .观察教材小训练中的两个扇面,说说哪个扇面更美? 为什么?3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前者更美,因为蝴蝶图案的大小、布局更适合于扇面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