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一.中国文化五千年传承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早期的文化,如近似文字的刻划符号,舞蹈,音乐,城市建筑等。

在奴隶社会,即夏商西周时期,神权至上,青铜器文化高度发展,成熟的文字出现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华文化体系形成。

秦汉时期,佛教、道教出现。

宋朝是中华文化最发达、由盛转衰的时期。

清末以来,中华文化受西方文化强烈影响,思想活跃,但破坏严重,思潮奔涌。

近现代,中华文化力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儒家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一)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世界大国纷纷重视软实力的建设,这是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也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盛和自信相统一的。

(二)文化软实力的缺失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够强大,那么它将会面临在国际社会上毫无影响力、凝聚力以及感召力的困境。

20世纪的苏联曾强盛一时,不论是在军事、政治、外交上,还是在经济、工业化建设上,都与当时的美国不相上下。

然而,它的文化软实力缺失,长期的体制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这座大厦分崩离析,永远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创新与保护 1.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的创新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环顾当今世界,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经济强国必然是科技强国。

亚洲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讲,是亚洲一些国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拿不出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

现在中国文化产品不是总量不足,而是产品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源分散,人才、资金、市场恶性竞争,效率低下,最重要的是文化产品的创意严重不足。

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必须把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及创意文化结合起来,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界。

2.保护文化,同时也是对文化软实力的保护近年来,中国的四大发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自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违反历史的论题: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称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据说都是韩国人,甲骨文乃韩国人发明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韩国高丽纸写的等等,不一而足。

这种疯狂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对中国文化合法性的直接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

因此,当今对中国文化安全的保护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四)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

2.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与创新性。

3.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4.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三. 结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篇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浅析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及发展20 世纪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Soft Power )概念,1990年他与海军上将威廉?欧文斯合著了一本书《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首次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

Soft Power也可以翻译为软力量、软活力,它是一种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一种吸引力或者叫吸附力,而不是一种高压政治的方式,在国际事务中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某种目的的力量。

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人们也开始从关注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理论在提升各级主体综合实力问题上启迪着人们的新思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根本标志,在于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一国之综合实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吸引力、人文环境、体制机制以及政策等体现出来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

进入本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随着生活消费结构的改善,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而这种社会消费需求的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文化自身的生产力日益凸显出来。

2.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

从文化的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在保持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属性越来越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影视、音像、出版等文化产品已成为最大换汇产品,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可见,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和加速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经济发展中,人文资源甚至比原材料、能源的作用更大。

在文化因素的作用下,没有资源可以创造资源。

3. 提升文化“软实力”更是和平崛起的战略需要。

历史告诉我们,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捭阖的国家,历来是两种实力兼具的国家。

而现实经验表明,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软实力”强大与否才是决定一国是否真正强大的最终体现。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出美国是通过什么方式让世界了解他们的?他们是怎么政府世界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在选择一种普世理念。

美国用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就征服了世界。

它输出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种国际影响力,去吸附你,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

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25%左右。

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借鉴西方的模式,建设本国的文化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软实力建设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加强本国文化软实力成为各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选择。

比如,欧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向其他国家输出资本的时候也注重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理念的输出,在国际上争夺思想阵地,用文化内在的吸附力,从而达到不战而胜和世界霸权的目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根植于我国文化基础的“软实力”与美国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还是有所区别的。

我国的“软实力”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根本一致、中围政府的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根本一致的基础之上的。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是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提出来的,是作为正当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构架提出来的。

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对整个社会起思想保障作用、精神支撑作用、社会引领作用、推动发展作用。

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当中,在当前国际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文化弱,则民族弱,文化亡,则国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胡锦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 中国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出发点是顺应国际发展潮流,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

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

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生长的历史土壤和现实根基1、历史土壤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程中,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体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

相关主题